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2019-10-07冯思明
冯思明
摘 要:本文从对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分析入手,对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把握的核心要素进行解析,提出打造校园文化建设要重点加强“六种文化”建设,即:建设物质文化、丰富精神文化、完善制度文化、着力行动文化、重视口号文化、会讲故事文化。从而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再从文化自信再次走向文化自觉,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以情感人,用知识唤醒学生的智慧、激活学生的生命。
关键词:校园文化;核心要素;建设
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可见环境对人的影响之大,一个好的环境能够使人上进造就人,一个恶劣的环境也能够使人颓废毁灭人。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在文艺座谈会及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学校要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创新形式,搭建平台,增强师生文化自信,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文化支撑。”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何将校园文化建设好,提高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及育人效果,是笔者思考及尝试解决的问题。
一、對校园文化体系建设的现状思考
(一)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
一是部分学校的校园文化缺乏顶层设计,规划布局不规范、随意贴挂、层次不高;二是缺少文化主线和核心,散乱没有形成校园文化体系;三是缺乏地域文化的融入,特色文化和地方标识文化还没有形成;五是“文”而不“化”即墙上贴挂词句但师生不理解,或“化”而无“文”即文化宣传都做了但缺乏提炼总结,没有理论提升。
(二)问题产生根源分析
1.顶层设计领导存在僵化思维方式:一是顶层设计的领导层只顾着抓教学质量的提升,没空或是懒于去想校园文化的建设;二是部分人认为校园文化就是“三风”,即校风、教学、学风,墙上贴满名言佳句就是校园文化;三是受学校经费等条件限制,没有钱投入校园文化建设难。
2.具体执行人不正确的思维方式: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很大程度上还普遍存在一是偏重于共性的东西,校园文化建设如出一辙、千篇一律,没有个性的东西;二是偏重于横比,标新立异,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抛弃了自身优秀的“过去”和“现在”,失去了自己应有的“本色”;三是偏重于外在显性的硬件宣传,忽视了内涵建设;四是偏重于眼前,忽视了学校的愿景规划和长远打算。
二、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要素解析
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价值观,价值观的至高点是愿景和使命。确立学校核心文化即:愿景-使命-价值观-校训,并以此来布局显性文化。
(一)愿景
愿景就是愿望加景象,未来的蓝图。回答是:“我是谁”、“我要成为什么?”愿景就是自我内心深处的追求,内心意愿的表达。人生应读有目标,学校需要有愿景,以目标和愿景引领师生不断前行。没有愿景,学校就没有价值取向。
学校愿景是学校对未来理想和长远发展所描绘的纲领性蓝图,愿景的构建意味着学校有了创新与发展的灵魂,使学校充满了创新的活力,进面提升学校的品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愿景必须是全体教职工共同向往的,能够激发人们的热望和抱负,能够振奋精神,焕发生气,燃烧激情,从而提升感召力,使之超越平庸。
(二)使命
使命就是我们的承担、责任和义务。回答的是:“我为什么而活着?”“我存在的价值是什么?”使命讲的是我们要为谁承担何等的责任,也就是说我们到学校领工资之外,还要干什么有意义的事情。使命会把学校变得伟大!人也一样,有使命就伟大!
(三)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价值观就是怎么对待人,怎么对待钱,是待人做事的行为标准。就是你认为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要坚持的,可以列出三到六条标准、纳入考核的内容。
最高的价值观是愿景和使命。一所学校有了核心价值观,教师才有精神追求的依据,教师的教育生活才可以摆脱“分数至上”、“拜金主义”、“工具感”的影响,从而真正彰显教育的超越性。没有核心价值观的学校,很多教师每天的工作除了形而下的劳作,就是不知所措的茫然。
愿景、使命、价值观在内在联系:
愿景是指组织长远的发展方向、目标、目的;使命是愿景的一个方向;价值观是鉴于组织的共同愿景、宗旨和使命等,对所预期的未来状况所持的标准观念,是对愿景和使命的具体展开。
(四)校训
校训乃一校之魂,既有底蕴又有实效,所以被一代代传下去,时间一长,就成了约定俗成的话语,这就是校训。校训是学校规定的对师生有指导意义的词语,是学校为树立优良校风,培养良好学风而制定的,要求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的思想规范和行为准则。校训也能体现学校的办学原则与目标。
三、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六化”建设是打造学校文化体系的基石
学校是传承知识,传承文化的地方。学校文化既渗透在学校一切活动中,也是学校的灵魂所在。所谓灵魂在,就是在状态。我们必须打造好学校文化,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以情感人,用知识唤醒学生的智慧、激活学生的生命。
打造学校文化体系,重点要加强“六种文化”建设,即:建设物质文化-丰富精神文化-完善制度文化-着力行动文化-重视口号文化-会讲故事文化。
1.建设物质文化。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如:建筑物、运动场馆、绿化美化等;二是育人环境建设,如:雕塑、长廊、宣传栏、文化展板等。
2.丰富精神文化。一是确立核心文化,包括愿景、使命、价值观、校训;二是充实内涵文化。办学思想、办学宗旨、办学目标、办学理念、三风等;三是打造特色文化。如标识文化:校徽、校歌、校报等;四是挖掘地域文化;五是弘扬传统文化。
3.完善制度文化。沒有规矩不成方圆,可操作、可量化、清晰明了、有效果的制度文化是个人行为养成的助推力,有章可循、赏罚分明是文化养成的导向力。
4.着力行动文化。只改变思维模式,不改变行为模式,永远不会改变事实和结果。
5.重视口号文化。什么是口号?就是把学校倡导的价值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播出去的一种表达方式。口号是“情”的教育,也是目标的教育。制定口号的原则:与学校的愿景、使命、价值观相一致;通俗易懂、易传播;积极正面;伟大利众生;符合主流价值观。
6.会讲故事文化。听课也好,看书也好,让你记得最清楚的不是理论,一定是故事。这个世界最有生命力的东西,是故事。好的故事能改变人的想法、能改变人的内心、能改变人的价值观。一个会讲故事的教师会成为名师;一个会讲故事的学校会成为品牌;一个会讲故事的文化会深入人心。
(二)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是学校文化体系建设的内在动力
文化自觉,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的“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在生活各方面所起的作用。文化自信,就是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对自身文化的价值有充分的肯定,并对这种文化价值的生命力有坚定的必胜信念。
调查发现,有些学校领导及教师对自身学校文化(如“三风”)的来历、形成过程、有什么作用,不知道、不明白,是文化不自觉的表现,更说不上去肯定和自信了。当下对文化不自觉、不自信的现象如:过洋节比中国节多;好好的黑头发偏偏要染成牛毛黄;牛仔裤偏要拿来当时髦,还故意弄得破烂不堪,美其名日乞丐服等等。
有智者提出,我们应该在许多外交场合着中式服装,以显示中国文化与尊者气质。无疑,这就是对自己文化的自信。
(三)体现担当精神,从文化自信再次走向文化自觉,是校园文化体系建设的最终目标
校园文化,一定是学校领导倡导的文化。但是,校园文化不仅是学校领导的文化,也是全体员工认同的文化,这样做我们学校才能够健康发展,所以,我们有必要从小事情开始做起,对于员工的典型的事例,记载下来,加以倡导。正面的例子,大家共同分享;反面的例子,给大家警示。
文化就是不需要告诉你怎么做,而你却知道怎么做。文化是干什么的?是要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一个艺术化的世界,追求一个美好的精神世界。面对问题和困难,我们要坚定信心,增加勇气,增强责任。越是这个时候,我们要有一种奉献;越是这个时候,我们要有一种风格;越是这个时候,我们要有一种担当。难!不等于做不到,秉性难移,没有说不能移。
文化就是无需提醒的自觉,就是扬在脸上的自信。相信、自信是一种内在的能量、正能量,相信是一种无限的能量、是一种力量。有信念的人,就能创造成就。
参考文献:
[1]杨振德.举文化兴校旗帜促学校品牌发展[J].基础教育论坛,2018,(11)
[2]罗映红,吴暑静.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融合铸就的特色校园文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2)
[3]陈培涵.建设校园文化塑造大学精神——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的理论阐述[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0,(2)
[4]南昂.谈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5)
[5]陈晓晖,高超.大学文化和校园文化与大学精神关系探析[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