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该选“厚积薄发”还是“一鸣惊人”?
2019-10-07落落
落落
正方观点 青少年应该韬光养晦,厚积薄发
青春期正是青少年们求知若渴的黄金时期,在学习过程中,平常积累的知识要远远比一串分数珍贵。考试成绩的高低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用渊博的学识充实自己的内心,知识在平常积累到位了,取得好成绩也是顺水推舟之事。
苏轼的《杂说送张琥》中说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意思是只有广见博识,才能择其精要者而取之;只有积累丰厚,才能得心应手为我所用。积之于厚,发之于薄。这“薄”是从“厚”中提炼出来的最精粹、最美妙的一层,任岁月冲刷,而永葆青春。这一厚积与薄发的辩证法恰恰表述了一切事业成功者和求知者的一个共同特点,即都要勤于积累和精于应用。
姜子牙,姜姓,呂氏,名望,号飞熊,也称吕尚。姜子牙出世时,家境已经败落了,所以姜子牙年轻的时候做过宰牛卖肉的屠夫,也开过酒肆卖过酒,早年的他可谓是穷困潦倒一事无成。但姜子牙人穷志不短,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他始终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正是因为姜子牙日复一日地积累自己的学识,长年累月之后,姜子牙成为了一个饱读诗书、精通谋略的智者。虽然姜子牙在年逾七十之时才遇到周文王,但也正是几十年的韬光养晦,使姜子牙学富五车,成为周文王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谋主与西周的开国元勋,成为中国古代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黄河的水结冰,不是一天的寒冷所形成的;把土堆成山,不是在瞬间就可以堆出来的。所以,成功成材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想要获得成功就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因此,青少年要注重学习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沉淀自己,好成绩自然信手拈来。
反方观点 青少年应该锐意进取,一鸣惊人
如果你有才,但是你却深藏不露,那么你也只是茫茫众生中的一子,跟那些普普通通的人没有区别。虽然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但是在如今这个人才济济的社会中,缺少的不是会发光的金子,而是缺少会自己找机会展现自己的“金子”,缺少懂得如何利用时机去展现自己的“金子”,缺少让别人看到自己的实力以便得到更多展现自我才能的机会。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但识马的“伯乐”却是可遇不可求的。如果不好好表现自己,即使是再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终生无缘“千里马”称号。在平常积累自己的学识和才能,然后在关键的时刻表现出来,才能有机会让赏识自己的人看到自己的能力,从而让自己获得更多的机遇,接近能展现自己才能的大舞台。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告诉我们:个人的成功在于能够自我实现。自我实现就是指发挥出自己应有的能力、做应该做的事情。那么一鸣惊人这种将自己全部才华展露出来的做法,无疑是更有利于成功的。如今社会竞争激烈,将自己的实力完全展现,势必会增强我们的竞争力。我们的确可以保留实力,但是十成努力肯定比五成努力能够更快、更容易地完成目标,那么就目前高速发展的经济形势下,哪种努力才是我们所需要的呢?当然是全力以赴地展现个人才华了。现实中的竞争讲究择优而用,不努力表现自己的才华就会丧失机遇。
一鸣惊人不仅能够创造机遇,还是一种好的处事态度。会表现自己的人必定自信,而自信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所以一鸣惊人的人要比厚积薄发的人更接近成功。一鸣惊人同样给人积极的心态、主动的意识。
如果一个人能将自己的全部才能发挥出来,势必会比发挥一部分才能创造出更多价值。做到一鸣惊人可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进而做更多的事,更好地服务社会。因此,青少年应该学会尽快展现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让自己离成功更近一步,拥有更加广阔的舞台。
总结陈词
厚积薄发,能使一个人的修养越来越高,积累越来越丰富,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迎刃而解。一鸣惊人,在关键时候能让人做出惊人举动,使人取得成功。当然平时积累也很重要,在遇到时机时才能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而只有“厚积”才能有惊人的“一鸣”,青少年要踏踏实实地学,在漫长的人生路上不断积累知识和阅历,以便在合适的时机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才能,面对问题应对自如,走向更远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