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集团:绿色之路越走越宽
2019-10-07朱隽
朱隽
成立于1993年的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下简称三峡集团),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中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18年底,三峡集团总装机规模超过1.28亿千瓦,其中可再生清洁能源装机占99%,可控水电装机占全国水电总装机的16%,打造出以三峡为品牌的中国水电名片,年发绿色电能首超1 000亿千瓦时,创国内单座电站年发电量新纪录。
新纪录的取得既得益于流域整体科学调度,也与三峡电站设备安全稳定运行密不可分。三峡集团董事长雷鸣山表示:“因三峡工程建立的三峡集团,多年来始终坚持高质量建设、高效率运行三峡、溪洛渡、向家坝等一系列世界级巨型水电站,努力打造一个又一个大国重器。”
创新发展 攻克多个难关
从三峡工程到白鹤滩、乌东德工程,从一座座大型水电站到海上风电场,三峡集团的每一步跨越背后都离不开三峡人对于创新的矢志追求。
了解白鹤滩水电工程的人,都会提到“难”字。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地震设防烈度高,泄洪规模、地下工程和水轮发电机组规模巨大,攻克这些难题成为这座目前在建规模全球最大的水电站必须应对的挑战。
100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目前全球只有16台,全部将安置在白鹤滩左右岸电站厂房内。作为自主创新的重要成果,百万机组标记着“前无古人”的新高度。三峡机电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成平说:“这次完全的自主创新绝不是为创新而创新,采用百万机组可有效减少厂房开挖,节省工程成本,而且机组单机容量越大,調节范围越大,有利于增强整个电力系统的调节性能。”
三峡集团本身就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改革。从三峡工程建设管理模式、长江电力改制上市、金沙江下游水电资产证券化到落实国家批复的新战略定位,每一项成绩都是在改革中取得的。
近年来,三峡集团贯彻国资国企改革“1+N”政策体系,推动管控模式集团化、集团业务板块化、板块专业化、专业市场化、市场国际化,初步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充分释放了国有企业内在动力和活力,为“十三五”将三峡集团基本建成世界一流清洁能源集团奠定了体制机制基础。
绿色发展 践行生态优先
在秉承“全流域、全生命周期、开放共享、科技创新”环保理念的基础上,三峡集团通过采取生态改善和影响减缓措施、开展流域环境监测、实施库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充分发挥了对长江流域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撑性作用。
一段时间以来,长江流域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给长江生态环境敲响了警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让长江永葆生机和活力。
三峡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三峡集团当前正着手打造生态环保业务板块,通过组建中国长江生态环保集团、发起设立中国长江绿色发展投资基金、筹建长江生态环境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牵头组建长江生态环保产业联盟、设立长江生态环保专项资金等,形成共抓长江大保护的专业力量,努力把生态环保打造成三峡集团的核心竞争力。
水电是清洁可再生能源。自三峡工程2003年正式蓄水发电以来,三峡电站累计所发电量相当于节约标准煤消耗3.6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亿吨、二氧化硫排放42万吨,同时还减少了大量工业废水排放,为节能减排和推动低碳发展、绿色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近年来,三峡集团瞄准发展清洁能源的战略方向,将海上风电定位为继水电之后的第二主业。借鉴三峡工程经验,三峡集团努力成为国内海上风电行业的引领者。截至2018年12月底已建成投产项目规模89.19万千瓦,并储备了丰富的国内海上风电资源。
共享发展 强化责任担当
便捷的交通、漂亮的房屋、整洁的院落、暖心的公益设施……健身广场上,有的老人聚在一起打太极拳,舒展筋骨,有的在休闲凳上歇息,拉着家常……这是重庆市巫山县两坪乡仙桥扶贫搬迁安置点里的日常景象。
按照中央总体部署,自2002年起,三峡集团定点帮扶重庆巫山。17年来,实施帮扶项目110个,让巫山在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产业发展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两坪乡的今昔就是这种变化的缩影。
从巫山到奉节,从三峡库区到川滇青藏,三峡集团始终把脱贫攻坚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累计投入资金超过47亿元,惠及全国31个省市的80多个区县、12个少数民族。
“建好一座电站、带动一方经济、改善一片环境、造福一批移民”,是三峡集团始终坚持的水电开发理念。自2003年起,三峡集团按照国家安排从三峡电站售电收入中提取资金建立基金,专项用于扶持库区移民生产生活。三峡工程全面转入运行阶段后,三峡集团加大对库区后续投入,助力建设经济繁荣、环境优美、和谐稳定的三峡新库区。
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三峡集团海外业务已覆盖47个国家和地区。所属海外项目公司积极参与社区发展、赈灾救难、文化交流活动,赢得了良好声誉。
从三峡走向长江、从长江走向海洋、从宜昌走向全国、从中国走向世界,三峡集团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