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绣艺人武俊敏的“针线人生”
2019-10-07
行走在坐落于太原东山的非遗文旅小镇之中,只闻鸡鸣犬吠,不见人声喧嚣,这得益于非遗文旅小镇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沿着一面书写着“非遗小镇”的文化墙一路上坡,路两侧,旌旗猎猎迎风招展。走进武俊敏的“唐人绣坊”,古朴之风扑面而来,优雅别致的农家小院,院内的盆景造型自然别致,院落一角种着各种蔬菜,充满生活气息。武俊敏正在院内专心刺绣,一双灵巧的手拨动着五彩的绣线,那种专注的神态,让人不愿意过去打扰她。阳光洒下来,她的额头渗出了细小的汗珠。置身其中,尘世的浮躁仿佛都归于平淡,不觉间暑气顿消,化作阵阵清凉。
始于祖辈 源于热爱
武俊敏一双灵巧的手,来自祖母,来自母亲。她说,小时候虽然懒于像祖母一样绣一些细密且高难度的作品,但绣艺还是让祖母大加赞赏。因此今天她可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提出“武氏绣法”这一概念,也成为“武氏绣法”的创始人。
20世纪80年代,因为自小学习绘画,有良好美术基础的武俊敏被招进了太原市剧装绣花厂当学徒。参加工作后更把画画与刺绣结合在一起。针飞线舞、色彩斑斓的剧装车间,老师傅们精湛的技艺让年轻的武俊敏如痴如醉,唤起她内心深处对刺绣艺术的热爱。她抓紧一切能学习的时间去学习技艺,经常是别人都吃饭、休息去了,她还捡起师傅们不用的边角料练习针法。
为了更多地了解和掌握刺绣设计与制版的全部流程,她申请调到了山西纺织印染厂服装分厂机绣车间。可是大厂分工细致,做设计的她几乎没有机会接触到刺绣的其他流程,于是武俊敏想了个办法,不管哪个部门需要加班,她都积极要求跟他们一起加班。
她一心想多学点东西,可时间长了,有人说她是想抢别人的加班费。委屈的她没有退缩,而是向厂里提出,自己可以随时加班,不要任何工资。厂里的人都不理解她的行为,叫她“工作狂”,而她却高兴得不得了,因为终于有机会一点一滴地学习刺绣的每个环节。这样过了几年,她从师傅那里学到的针法已经相当纯熟了。
“在我人生的每个阶段我都会给自己定一个目标,并努力去实现。那个时候,我不光想学习刺绣技艺,我还在为以后的创业做准备。我几乎翻遍了所有能找到的关于刺绣方面的书,向厂里的老师傅们请教,我坚信机会始终垂青于有准备的人。”武俊敏说。
为谋发展 虔诚拜师学艺
1996年,工厂破产了。凭武俊敏当时的技术完全可以另谋高就,但是她放弃了,因为不愿意再一次被束缚,她渴望能制作出自由地表现自己创意和想法的作品,她要去做属于自己的事业。
于是,不顾家人反对,武俊敏租用了原单位的机器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可是创业后才发现,为生计所迫,她只能接一些技术性的机绣活儿,白天和丈夫出去揽活儿,晚上又要加班加点地赶活儿,有时候累得坐着都能睡着。
即使这样,热爱晋绣艺术的武俊敏也要每天挤出点时间搞艺术创作。她是个有心人,别人扔掉的纸盒、包装袋、礼品盒……只要上面有漂亮的图案,她都要收藏起来,积累创作素材。听说哪里有刺绣高手,就不辞万里地寻访,以求完善自己的针法。
她先后拜画师张琪、须文奎、李鸿云、曹合心为师,精心研习。之后又跟苏州绣娘蔡水珍、南京绣师卢大红两位老师学习。凭借聪颖的天赋,她精准掌握了各种戏装刺绣要领与出口绣片等制作方法。
回归初心 专注艺术创作
经过了最初的困难时期,公司基本稳定下来后,她把业务交给丈夫,自己一心一意地搞起了晋绣艺术创作。1998年,武俊敏成立了“太原市百汇绣品公司”,2009年更名为“太原市唐人绣坊艺术品发展有限公司”。
为了制作能表现自己独特创意和想法的作品,她常常白天做加工生意,晚上搞研发与创新,忙的时候,连儿子和丈夫都顾不上管,但家人始终没有抱怨过什么,都一直在默默支持她的事业。她说:“发展晋绣,打造晋绣第一品牌是我的目标,现在虽然艰苦一些,但我相信,我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走进武俊敏的工作室,桌上摆的、墙壁上挂的都是人物、山水、诗词、风景名胜、花鸟鱼虫等刺绣作品:或栩栩如生,或轻松写意;或玲珑可爱,或憨实逼真;或古朴典雅,或粗犷豪放。
她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大赛并获奖,还作为珍贵礼品赠送国际友人,多件作品被山西省民俗博物馆收藏。武俊敏坚信,刺绣的最终发展还是要靠作品本身,要让这一艺术作品深刻体现厚重的山西民俗文化特色,只有搭上旅游等产业发展的快车,使刺绣成为美化环境的佳品,收藏者的珍品,馈赠者的礼品,旅游者的纪念品,不断地丰富和加大晋绣文化作品的内涵传播力度,才能让这一艺术万古流芳。
几年来,武俊敏获得许多荣誉和奖励,并在产品价值方面得到很高的认可。现在,火爆的旅游业为这些浓缩民族文化特色、蕴含传统工艺精华的民俗工艺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她对自己独创的“武氏绣法”作品走向市场充满信心。
妙手妖娆 绣出三晋大地
作为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山西省刺绣(布艺)艺术大师,武俊敏说,自己是通过绣品来体验山西深厚的文化内涵。
无论是宫廷的豪华织绣,还是民间的精巧作品,都让武俊敏惊叹不已。她说,宫廷的作品让她知道了中华文化的厚重,而民间艺术极大地丰富了她的創作题材。作为一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的目的就是把吸收到的东西最终汇集在“武氏绣法”中。
早在2010年4月,她设计制作的以三晋文化为依托,以山西八大文化品牌“华夏之根、黄河之魂、佛教圣地、晋商家园、边塞风情、关圣故里、古建瑰宝、太行神韵”为创作内容,立足文化之根,传承晋绣之韵的作品就在山西省民俗博物馆“武俊敏艺术绣品展”上展出。《乔家大院》《晋祠圣母殿》《五台山》《平遥古城》《簪花仕女图》《吉祥有余》《布老虎抱枕》等充满智慧灵性、匠心独运的刺绣作品受到观者的一致赞赏与认同。
武俊敏说,只有充溢着文化底蕴的艺术,才是长久的。说到这里,她又兴奋地说出一个新想法,就是要把她的刺绣与漆艺相结合,弥补刺绣人物面部不够立体、不够丰富的缺憾。她还在西安兵马俑身上得到启示,准备创作一组关于山西文化人物的作品。
追求不止,行进不止,这就是武俊敏。因为她知道,热爱的程度决定了道路的长度与宽度。
传承人档案
武俊敏,女,1966年1月出生,武氏家族第四代绣艺传承人,自幼随祖母、母亲学习绘画和刺绣技艺。经过几十年的孜孜追求和艰辛努力,武俊敏成为了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中青年委员会委员、山西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三晋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以及晋绣艺术研究院院长。
参加省内外大型展览和比赛屡屡获奖, 2014年获得全球华人晋商关公奖“十大人物”殊荣;2019年获得山西省妇联授予的“巾帼建功标兵”称号;同年获得太原市“时代新人·晋阳工匠”称号。先后进修于清华美院、苏州美院、中央干部管理學院、西安美术学院。
传承谱系
第一代
贺桂英(1883—1952年),女,武俊敏的曾祖母,幼年父亲走西口在恰克图落脚开皮草行和丝绸庄,绫罗绸缎、针头线脑对她的启发很大,从小就随母亲穿针引线,主要以宫廷刺绣为主,绣工细腻考究,在当地小有名气,作品被民间收藏。
第二代
靳秀荣(1909—1984年),女,武俊敏的祖母,艺名“巧姐儿”,天生灵巧又继承母亲绣艺,其绣品构图饱满,寓意吉祥,善于夸张变化、形象布局、错落有致、阴阳分明、分层施色。常为街坊邻居姑娘出嫁绣嫁衣,是远近闻名的“巧绣娘”。一生致力于山西民间刺绣艺术的传承和探索,将两代人的刺绣技艺融会贯通,并毫无保留地授于儿女。
第三代
李桂英,女,1941年出生,武俊敏的母亲,“唐人绣坊”刺绣技术顾问。自小聪明伶俐,喜欢剪窗花、捏面人、做针线活儿,尤为喜欢刺绣,自幼受到其母亲口传手教、耳儒目染的影响和感染;
武英,男,1925年出生,武俊敏的伯父,自幼擅长绘画艺术,对“唐人绣坊”初期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四代
武俊敏,女,1966年1月出生,武氏家族第四代绣艺传承人,“武氏绣法”创始人,自幼随祖母、伯父、母亲学习绘画和刺绣技艺;
武燕敏,女,武俊敏的妹妹,受家传的影响,曾在苏州镇湖接受过苏绣技艺的专业培训,自幼喜欢书法与刺绣,现为“唐人绣坊”刺绣技师;
张建勇,男,武俊敏丈夫,“唐人绣坊”创始人之一,“唐人绣坊”副总经理兼设计师,曾参与了许多大型刺绣作品的展示与策划;
武慧敏,女,武俊敏的堂姐,从小喜欢刺绣,在网绣针法上独有其创意和风格,主要针对人物肖像,作品很有艺术造诣。
第五代
张岑楠,男,武俊敏儿子,曾在苏州美院进修工艺美术图案设计,“唐人绣坊”市场策划部经理;
王婧,女,武俊敏儿媳,从小喜欢艺术,受家庭氛围熏陶,开始学习刺绣,目前为“唐人绣坊”刺绣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