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宗教渗透的特点与方式探析

2019-10-06朱涛

现代商贸工业 2019年29期
关键词:宗教高校

朱涛

摘 要:高校宗教渗透问题近年愈显突出。彻底解决现实问题,必须回归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从基本原理出发,全面分析问题的一般性与特殊性。因而横纵切入,立体化把握新时代高校宗教渗透的方式,并在其基础上总结出宗教渗透的特点,是高校直面宗教渗透问题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高校;宗教;宗教渗透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9.081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判断,全面分析了当下现实国情的“变”与“不变”。在十九大报告中,宗教被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的17个方面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更是义正词严地明确指出:“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其实宗教渗透问题并非离我们天涯海角,而是密切联系。

高校一直是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自始而终地担负着人才培养与文化传承的神圣使命。切实防范高校宗教渗透是党和人民事业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而分析新时代高校宗教渗透的特点与方式则是切实防范高校宗教渗透的必要性前提。

1 宗教与宗教渗透

世界有三大宗教,中国也有自己本土孕育的宗教,在当下中国社会,其社会背景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日常中仍可以接触到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教派。可人们对宗教的认识往往是浅显的,直接将宗教与宗教仪式与宗教教義相联系,甚至借口宗教将实际工作生活引入无明,没有对宗教的起源、本质及社会作用等问题进行深思。

作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以下简称“马、恩”)对于宗教一直保持着清醒、深刻的认识。马、恩认为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它不是从人类社会历史产生伊始而存在的,它的出现有其复杂的自然根源(认识根源)与社会历史根源。马、恩对宗教的描述性话语很多,虽然论述都十分精辟,但大多都是对宗教内涵一个方面的概括,只有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宗教本质的界定被绝大多数专家、学者所广泛性认同“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民头脑中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恩格斯在这段论述中揭示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形式,这种意识形式支配的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并非彼岸的世界,而支配的方式则是一种超人间力量的形式,借助彼岸世界的未知支配此岸世界的可知。

那么宗教又是如何产生的呢?马、恩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分析出宗教的产生具有其自然根源与社会历史根源,而后者又是决定性的。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论中,有一段关于这种灵魂活动与灵魂不死的精辟论述,他认为在人类漫长的进化演变过程中,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表征渐渐清晰,到氏族社会前,人类开始对自身以及自然现象有了感知甚至思考。后来这种思考不断延续,便刺激了产生了人类的宗教观念(即认为精神独立于肉体之外单独存在)。此外,人类对自然的已存与敬畏也是宗教的得以产生的自然根源。人与自然的最初关系是人为了生存对于自然的依赖以及自然现象的变幻让人产生的敬畏。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几乎无任何科学可言,人们眼中的自然是不可抗拒的、是压倒性的一切,自然被“神化”。“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慑服于自然界,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自然宗教)。”关于宗教的社会根源,马、恩认为尽管宗教描绘得多是彼岸的内容,可宗教的根源在此岸。在宗教的观念世界里,是造物主,是所谓的超自然的“神”创造了人,但是从上述的认识论逻辑中已经初步证实了“不是宗教创造人,而是人创造了宗教”。依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宗教的内涵无论怎么天马行空、虚空难辨,都是对现实社会的反映,在马、恩的年代,直接就是对国家政治制度的反映。因而,宗教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植根于人类社会现实之中。

许多人都一直着眼于马克思曾说过“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句话而一味地彻底否定宗教。一般来说,植根于马、恩所处社会的时代背景,他们更多是从宗教的消极影响来批判宗教。但这绝非马、恩的完整思想。他们纵观人类历史发展,对宗教的正面与负面作用都有过分析评价。从正面的评价来看,首先马、恩认为宗教体现了一种人本主义情怀,将关注点聚焦于人自身,包含对“人类本质的永恒规定性”的强调。其次,宗教扮演着一种精神纽带将社会不同群体维系与团结。欧洲中世纪宗教与国家政权相联系,宗教渗透于国家政权体系之中,宗教的领袖同时也是文化的领袖,思想上层建筑与政治上层建筑的统一,整个国家社会被强力粘合在一起,给人民提供了精神力量。最后,宗教曾多次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前进。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资产阶级运动借助宗教的外衣传播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颠覆封建政治统治,推动社会由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从宗教的负面影响分析:第一,统治阶级借助宗教渗透本阶级意识形态,将国家政权神秘化强化政治统治,将阶级压迫与剥削阐释为神的意志。第二,宗教压迫了人民的精神世界。宗教的教义内容引申出来世的概念,教育人民要忍受顺从现实的一切,并且将所有此生的悲苦等诉诸来世。第三,宗教极大束缚了科学的发展。宗教其实也是一种有着一定逻辑关系的学说,借助碎片化的客观实在诡辩式论证其合理性。在中世纪“科学只是教会恭顺的婢女”,以布鲁诺为代表的科学家对于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和发现由于冲击了宗教学说的自然基础,便被视作“异端”,被处以极刑。科学的发展受到了政治统治基础上宗教的极大压制。

宗教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虽然天然与政治上层建筑相联系,但依然有其相对独立性。宗教渗透亦复如是,广泛意义上的宗教渗透其实更是一种思想文化领域的渗透,是宗教文化传播,是基于加强自身影响为目的的一种行为活动。其本身并没有绝对的对错好坏之定性。但从狭义的角度去辨析宗教渗透,从一般我国理论界与官方的定义则是指“指颠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祖国统一、控制我国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以及在我国境内非法建立和发展宗教组织和活动据点为其目的,进行的各种宗教活动。”由此可见,狭义语境中的宗教渗透是违反我国法律的恶性活动,为社会主义社会所不容。

2 新时代高校宗教渗透的方式

高校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而必须对高校宗教渗透的方式进行全面的摸清,以做好事前防范与事前事后教育工作。纵观境外势力与敌对势力在高校实行宗教渗透的方式,其主要途径包括四种方式。

第一,广撒网式的随机攀谈。由于狭义的宗教渗透是具有政治性的,宗教组织会网点式的布局渗透网点,固定指派传教人员驻扎在特定的高校附近,以“交朋友”或者“问路”等接口主动搭讪,与大学生短时间内建立一种“朋友关系”,伺机向他们散发一些装有宗教卡片的小礼物,邀请他们参加一起庆祝一些宗教节日或者观摩仪式感较强的宗教典礼。一旦传教人员在一个高校结实了许多朋友,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就会定期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活动,还会呼吁大学生邀请自己身边更多的人来加入他们。一些思想比较偏激或者内心比较脆弱内向的教师也是传教人员随机攀谈的重要对象。由于传教经验的积累,传教人员往往能在短时间内抓住攀谈对象的思想特点,基于自身的宣传目的将聊天内容趋向于教师的思想动态以引发教师的共鸣与好感,为下一次的深入交流作准备。

第二,文化交流帽子的植入。中国对外开放,主动加入地球村,文化多元化给予了境外宗教势力可乘之机。大学的职能在新时代多了一项就是国际交流与合作,当下大学生有许多机会、平台、渠道可以长期或短期的境外学习和交流。境外不同于中国内地,社会政治环境与法律法规可能截然不同,这就为宗教势力境外进行宗教渗透提供了沃土。他们或正面或暗地双向进行宗教渗透,或发放宗教书籍。或集中观看宗教音像制品,利用不同手段或者渠道迎合人群的特定需求,精心培养能够为其所用的传教骨干精英。值得关注的是,境外交流的学生可能会住宿在当地家庭中,尽管相关部门已经对入住家庭进行了筛选,国外家庭的宗教礼仪也可能会使大学生在心中埋下宗渗透的种子。

第三,外籍教师的“言传身教”。绝大多数的外籍人士具有宗教信仰。高校对外籍教师的引入管理虽然较之过去更加严格,可由于外籍教师尤其是外籍英语教学老师流动性强,难免出现对外籍教师监管不到位的情况。宗教组织派出特定人员以外籍教师(或留学生)身份混入高校,借助第一课堂主阵地,举办“英语角”、外国文化节、家庭聚会等活动,向大学生传播宗教思想。有的外籍教师还会资助一定数量的贫困生,对其宣称这些物质帮助是“上帝的馈赠”,希望受资助的学生感谢上帝,借以获得大学生对宗教的好感,进而主观愿意去了解、亲近宗教。高校中或多或少地都存在少数民族学生,这一类学生群体有许多人受家庭影响有宗教信仰,其中的一些少数民族学生更是在私下组成排他性的“小组织”。带着宗教渗透目的的外籍教师利用学校老师的身份可以自然亲近小组织的领导者,将其同化成宗教渗透势力的基层组织。

第四,媒体技术的无限影响。传统媒体趋于弱势,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与宽范围应用使得宗教渗透的消极影响扩大化。宗教势力精心组织宣传力量撰写具有明显宗教倾向色彩的博文、段子,并以吸人眼球的标题冠之,邀请一些具有影响力的知名账号在微博、微信、QQ几个重要聊天平台转发。不仅如此,近年短视频与直播风风火火,宗教渗透也随之借助新媒体妄图继续扩大影响,在各大短视频平台以宗教相关的内容为背景,故事化叙事,不留痕迹地粘带宗教内容抑或玩笑式的趣味展示。在直播平台上,存在一定的管控盲区,许多非法非正规平台游击式展开,宗教势力更是名目长胆地公开批评现实,指出当下中国社会的黑暗面,宣传宗教教义与改造世界的“美好愿景”。

横向上看四种主要途径整体上覆盖了宗教势力进行宗教渗透的方式,但同时也可以从四种途径的渗透过程中看出,宗教渗透的模式是“思想——组织——政治”渗透,层层递进,逐步实现其最终目的。思想渗透是宗教渗透的起点也是难点。宗教渗透势力从宣传对象对宗教的好感与兴趣出发,借助宗教仪式与宗教节日,以相关夹杂着宗教教义的文字、图像、视频等实体产品作为介质,进行思想渗透。思想渗透的过程往往是漫长的,宣传对象的心理会经历“不一定信—半信半疑—完全相信—成为信念”这一反复曲折阶段,但一经形成上升为了理想信念,思想渗透的影响就愈发突出,难以拨乱反正,重新回归到主流价值观上。组织渗透是思想渗透后的更深层次的渗透,在思想渗透阶段,被宣传对象的角色仅仅是被动的客体,被进行思想渗透。在组织渗透阶段,他们不仅仅是被宗教渗透核心势力再洗脑再教育再培训的对象,而且成为一个组织者,有了组织和宣传的任务。正是这样许多新的宗教渗透分子的产生,他们的基层组织也就多了起来。组织渗透阶段,一个或多个大学生活宗教渗透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进行非法活动,鼓动更多的大学生加入他们,妄图干预我国自主的宗教事务。第三阶段就是政治渗透阶段。在这一阶段,宗教渗透势力的最终目的清晰显露,就是通过宗教或宗教关系,将宗教势力放置在党和政府的对立面、人民的对立面,煽动被他们洗脑的大学生群体制造社会矛盾,实现抹黑中国共产党、抹黑社会主义制度,撼动社会主义人民政权的目的。当然,由于在党的带领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国家职能趋于完善,宗教渗透势力的影响非常有限。

3 新时代高校宗教渗透的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转变。客观上,大学生群体的年代特征发生了变化,学校对于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强化愈发明显。宗教渗透势力紧紧抓住时代的新特点,立足于颠覆政权的政治渗透根本目的,不断调整宗教渗透路径与方。这就使得新时代高校宗教渗透问题呈现出许多新特点。

以文化侵略为现实目标。自党的十八大尤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纵深推入,我国宗教形势总体情况良好,宗教工作法治化效果显著增强。这些存在着客观实际决定了宗教渗透动摇社会主义制度基础、颠覆无产阶级政权地位的根本目的不可能在当下实现。进而,宗教势力退而求其次着力实现文化侵略的现实目标。这是西方和平演变的手段之一,著名的“杜勒斯语言”其内容也直接明了指出要在社会主义的第三代、第四代手中完成和平演变。宗教作为上层建筑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组成元素之一。宗教作为一種文化现象,因为是颠倒的世界观,所以显得神秘。但正是它的这种莫名的神秘,使得求知的大学生群体愈发对其兴趣浓厚,主观上愿意去了解、接触。宗教渗透势力利用大学生的求知欲撕开大学生思想世界的缺口,向其输入大量的宗教文化。但这种宗教文化内容多元,积极与中性的文化元素只有少许,主流上充斥着腐朽文化和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和落后文化夹杂在各种文化之中悄悄涌入大学生的头脑中,大学生难以分辨,往往照单全收,受其影响。宗教渗透势力操控下的宗教文化常常与西方普世价值相联系,具有一定蛊惑性,大学生在接受其文化影响后,会弱化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甚至出现“言必称西方、呲必中国”错误观念。

以网络宗教渗透为新型抓手。中国是互联网大国,截至2018年底,中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8.3亿。而大学生群体就是其中的中间力量,电脑与手机几乎支配了不少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对其甚为依赖。宗教渗透势力在传统媒介式微新媒体高速发展的实际情况下,钻网络治理监管的漏洞,将互联网作为宣传宗教渗透思想的新阵地。宗教渗透势力将现实生活中的宗教渗透与互联网特点相结合,开辟出许多网络新路径。主要表现在开发网络宗教渗透文创虚拟产品、在社交软件上促使信息共享等等。这些新路径以兴趣与关注点为切口,符合当代大学生认识新事物、接受新思想的认知规律,能够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加之,互联网时代各样新事物发酵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穿透力强,一个小小的点也会在思想愈发自由的大学生群体中发散形成一个热门事件。可以预见,互联网的地位与影响在新时代势必横向广延、纵向深入,成为大学生完整思想信念构建的重要平台和依托。因而,在新时代网络宗教渗透已经成为宗教渗透势力的一个新型抓手,这个新型抓手也会将顺势转化为宗教渗透势力的关键抓手,决定其渗透成功与否的关键性因素。

以显隐结合为渗透方式。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治国之本,不可撼动。我国也施行“宗教与教育相分离”的教育方针。基于此,长期以来宗教渗透势力进行宗教渗透的方式往往具有一种隐性的特点。但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转型的加快,社会文化多元文明包容,宗教渗透也逐渐呈现显隐相结合的特征。“显”主要表现在渗透目的直接。宗教渗透势力的根本目的在于颠覆政权,影响政治上层建筑格局是其直接目的。因而,宗教渗透势力往往倾向于选择对当下中国社会心生怨恨不满、思想偏“左”的大学生直截了当进行宗教基础上的思想毒害,并將其吸纳进组织,为以后影响基层政权作出铺垫。“隐”含义既指对一般大学生进行宗教渗透的过程漫长,思想渗透——组织渗透——政治渗透这一过程的循序渐进,又指宗教渗透势力通过各种方式设置创设反动元素、设置特定环境来潜移默化影响大学生思想世界。这种显隐结合的特点使得在小范围内宗教渗透势力的影响加剧,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形势。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面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54.

[3]王来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40.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4.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40.

[6]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194-195.

[7]高扬.宗教渗透理论分析及防控建议[J].科学与无神论,2018,(4).

[8]陈国成.网络宗教向高校渗透的方式、特点及其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6).

猜你喜欢

宗教高校
马克罗斯科宗教主题绘画的情感表达
儒家文化与书院基址的选择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