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探析

2019-10-06李健文

现代商贸工业 2019年28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大数据高校

李健文

摘 要: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性、保障性工作。高校是国家人才培养与输送的摇篮,是知识分子的聚集地,高校在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做好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工作的同时,更需要把意识形态工作放在核心位置,为大学生指明前进方向,划清是非界限,理清模糊思维,培养出三观正、有担当的高水平人才,从而为学校、社会、国家的发展提供思想指引与文化支撑。而今,随着互联网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时代已悄然到来,信息的交互与渗透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全新的挑战,如何坚守意识形态阵地成了一项全新的课题。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8.064

1 高校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必要性

早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就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进行深刻阐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与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再一次强调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坚持思想工作“两个巩固”。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建设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高等学校作为文化传承与人才培养的基地,各种文化与思想交流、交融、交汇,俨然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因此,高校在培养人才,致力科学研究的同时,应当将教育和思想引领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严格把控舆论,做好主旋律、正能量的引领和传播,树立文化自信,極力维护国家、社会的安全与稳定。与此同时,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也是高校能够顺利培养人才的根本保障,当代,理论知识充实、综合能力过硬、思想政治意识突出的人才才是社会所需的高水平人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当坚守意识形态前沿阵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做好本职工作,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2 大数据视阈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

所谓大数据,就是一种数据的集合,这种数据规模极大,在获取、管理、储存、分析等各个方面远超出传统数据处理软件或工具所能承载的范围,具有规模大、流转快、形式多样、价值密度低等特点。因此大数据是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成果,是互联网科技不断升级的必然趋势。对于社会的发展,包括高校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各项工作,大数据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对于思政工作与意识形态工作而言,究其特性容易造成三种后果,给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全新的挑战。

2.1 有害信息的迅速渗透与广泛传播防不胜防

“地球村”这样一个概念在当今“互联网+”社会早已不足为奇,全球各式各样的信息通过任何一个终端都能快速得到。当代高校大学生,对知识与信息的渴求与好奇心前所未有,随身携带设备也是种类繁多,彼此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也是“零距离”,因此,在这样一种数据急速流转的过程中,有害信息就会乘虚而入,企图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一定影响,小则将个体带离出正轨,大则影响社会的安全与稳定。更可怕的是境外敌对势力、恐怖势力、分裂势力的侵入,摧残高校学生的思想与意志,严重影响国家的和平与稳定,民族的团结与兴旺。因此,高校如何在大数据背景下坚守好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抵挡有害信息的冲击,是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2.2 数据的低密度价值对学生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

众所周知,近两年,快手、抖音等一批新兴的短视频APP逐渐盛行,所提供的内容短时、有趣、新奇,这种可视化、具象化的数据已经逐步取代之前盛行的微博、微信、头条等文字阅读APP,更不用提已经被扔在角落的报刊、书籍了。大数据背景下,信息多而全,因缺乏识别与选择的能力,我们往往接触很多低价值信息,其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其一在于学生缺乏足够的耐心去阅读文献、钻研学术,从而沉迷网络;其二在于低价值信息的迅速流转易造成信息的不对称或者错误加工,对学生的三观、思想造成一定影响;其三在于大量无用信息浪费学生大量时间,进而影响学业学习、学生活动、身心发展等。因此,对于数据的甄别与筛选是高校教育环节中一大重难点问题,也是意识形态领域需要正视的一大难题,必须剔除垃圾信息,杜绝有害信息,截取有价值的信息,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引领思想,促进全面发展。

2.3 在多元文化中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具有前所未有的挑战性

大数据时代,数据信息的多元化越发明显,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喜好与关注去接受不同文化与知识带来的乐趣、价值和思考,随之而来的就是思想、共识、认知、价值观的多元化与多层次化,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一方面是每个学生都是独立思考的个体,其政治觉悟、思想站位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与方式也不同,容易受到多元文化的干扰,传统的思政课与党课虽然非常重要,但并不能最高效的把核心观念传输给他们,因此,创新教育模式又是一大课题;另一方面,高校学生组织、社团众多,很多教室、活动室都是青年的聚集地,学生们在一起交流思想,发起活动,本质上是对于课余生活的一次综合素质的提升,但一旦把控不好,就容易产生意识形态领域风险,近几年这样的案例也不少见。所以,在多元文化冲击之下,高等教育如何凝心聚力,统一思想,把握大方向,是一大挑战。

3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如何加强意识形态工作

3.1 党委落实责任担当,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党是领导一切的,做好意识形态工作,需要全党动手。高校党委要切实承担起政治责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以立德树人为本,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统筹推进全校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建立健全校内意识形态监督体系、机制、方案, 做好意识形态研判工作,加强党政联席,改善与提升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将意识形态领域工作落实到各院系、各部门,落实到党建、教学、宣传等每一处阵地,落实到每一个课堂、每一场报告、每一次活动,落实到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做到意识形态工作全覆盖。

3.2 严守网络阵地,为意识形态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尤为重要,这既是大学生交流思想、学习知识的主场所,又是高校进行舆论引导,思想教育的主阵地。意识形态领域的很多突出问题的第一爆发点就在互联网,前文笔者也分析到这和数据的特点有关,因此,一方面高校要坚守好网络阵地,严格把控思潮与言论,做到早发现、早排查,避免对校园稳定甚至是社会安定造成影响;另一方面要加强主题教育,进行正面引导,要通过微博、微信甚至是抖音公众号等大数据时代下的互联网载体,创新教育、宣传模式,与传统的思政课紧密结合,做到线上线下双向教育,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校园内传播,真正的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

3.3 加强课程思政,将意识形态工作有机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中

课堂是教师传播知识和言论的主阵地,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不仅要用《十项准则》严格要求自己,更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把握政治标准,做到言而有信,言而有度,言而有责,特别是一些出国深造回国的教师、外国语教师、外教等。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的课程教学中,一方面是提升教师的政治理论水平;另一方面是对高校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文化课过程中的全面引导和教育,作用不亚于接受传统思政课教育。

3.4 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树立学生文化自信

高校各学院、职能部门需要通力协作,一方面定期排查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意识形态工作的风险点,防微杜渐;另一方面需要加强文化建设,校、院系团委,各级学生会,学生社团,需要发挥作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繞时代主题,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以及文体活动,把爱国情怀融入日常学生活动,把报国之志融入日常学生骨干培训,同时发挥学生党员模范先锋作用,上党课、教党史,关心国情,关注国事,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豪,树立文化自信,唱响时代主旋律,在意识形态领域工作上化被动为主动。

参考文献

[1]段虹.略论大数据分析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1):150-155.

[2]刘绪平,叶进.机遇、挑战、对策:牢牢把握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2):24-26+43.

[3]林彬,刘秦民.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创新研究[J].社科纵横,2018,33(03):18-21.

[4]黎远波.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内涵与形式[J].社科纵横,2018,33(02):7-10.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大数据高校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