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文情怀润泽美术课堂
2019-10-06姜沁园
姜沁园
【摘 要】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内容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还同样包括观察、感知、认识、实践、表现和交流等能力。本文将从美术教育中分析美术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关系,说明要以课堂教学为阵地,培养人文精神;运用网络,引领学生创设美术文化情景,阐述培养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美术教学;人文精神;培养
在教学中,每位教师都要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的改革,重新认识和理解课堂,在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教学目标要以学生实际需要为前提,以培养人文精神为目的,改变美术课单一的局面,了解人类文化背景,整合美术与其它学科,使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参与,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教学氛围要体现“人本”思想。
1.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习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教师要运用多种富有美感的教学方法,把美术课上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中积极学习。首先,教师要有爱心,热爱教育事业也要热爱班级内的学生,要以一颗爱心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灵活运用方法为手段,去创设各种愉快情境,用教学设计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愿意接受,自主学习。对低年级的学生,可让学生参与到听听、玩玩、做做或画画等多种游戏活动中。
2.培养学生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
美术是人类情感的温床,是情感交流的场所。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都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其中包含着人类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是人类文明成果的代表。美术教育的人文性决定了它培养出来的学生,都会有高尚的精神追求。新课标将美术课程定性为人文课程,也要求学生不仅要从美术本体来理解美术,还应通过美术理解更为广阔的世界,理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纵观小学阶段的美术教材中,不乏培养学生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的课程,如:《走进大自然》《春天的色彩》《剪纸》等课程,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的审美趣味和能力不断提高,情操不断得以陶冶,从而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尊重保护生命、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3.以课堂教学为阵地,培养人文精神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需要人的丰富而高尚的情感与之平衡,因为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活动中的一个基本特征,所以美术课程最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在美术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创设美的情景,营造审美化的课堂,以美促情。以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美的课件、美的作品及美的教学手段等来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并将情感内化为积极学习的动力。在上四年级“四季的色彩”“生活与艺术中的花”等课中,以生动有趣的作品感染学生,能使学生感受到美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勤动脑、多动手,就一定能创造生活中的美。在引导学生欣赏名家名作时,让其感受绘画内容的丰富美,绘画形式的多样美,工艺制作品的趣味美、立体美、动态美,各类作品所呈现的高雅美、通俗美、稚拙美、精致美、具象美或抽象美等。
4.运用网络,引领学生创设美术文化情景
21世纪是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对学生具有创新能力的要求比过去任何历史时期都强烈。历史的航船进入了新世纪时代,这个时代被人们称之为信息时代。
在美术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开展计算机网络教学,课前可制作网络教学课件,查找图片,运用在课堂当中。如我设计《画画我的好朋友》课堂教学课件,内容考虑到中国特有的独生子女的因素,借由本课的学习,树立“班级是个大家庭,里面有我的许多好朋友”的观念。在网上查找可供学生参考资料,同时提供一些相关网站,或完全由学生自己上网查阅,寻找美术学习需要的相关文化资料,也可以让学生把课外查询到的有关美术文化的资料放在课内说,让学生们相互交流,形成资源共享。《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中有一段话说得好:“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有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有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有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有命运的收获”。在小学美术课堂播下文化的种子,对学生审美层次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将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程彦葳,马忠艳.坚持先进文化培养人文精神
[3]王大根..视觉文化时代与美术课程[D].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浙江省杭州文三教育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