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2019-10-06盖淑梅
盖淑梅
【摘 要】《悲惨世界》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代表作,这一本描述了半个世纪历史的书籍经历了时间的洗礼依旧还被人们津津乐道,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的瑰宝,对西方的思想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雨果通过赋予书中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表现了善与恶之间循环的矛盾,充分表现了雨果自身的人道主义精神。
【关键词】人道主义精神;现实主义;善恶分明
这一本书描绘了一幅宏大的史诗画面,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爱恨纠缠在最后灾难来临时都变得微不足道。这本书的主人公冉·阿让成为了雨果人道主义精神的化身,在自我救赎过程当中不断呼吁人们对善与恶进行分辨,帮助人们在迷茫当中得到人性的回归,让所有人都相信“悲惨世界”总有一天都会成为幸福的世界。本文将对书中的沙威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对雨果想要表述的人道主义进行浅析。
一、故事梗概
《悲惨世界》主要描述了主人公冉·阿让在刑满释放后进行自我救赎的过程和对现实的批判。冉·阿让是一个善良的人,为了帮助可怜的小孩去偷窃面包被抓住判刑五年,但是在服刑期间又因为越狱加刑,一共在狱中度过了19年的时光。当他从监狱中释放以后,他才发现自己已经融入不进这个社会。后来收留他过夜的米里艾主教在他偷走自己的东西后依旧没有责怪他,更没有追究他的责任。主教的善良感化了他,他换了一个新的名字准备开启自己新的人生,他不断的努力最终成为了市长。直到沙威的出现打破了平静的格局,他和柯赛特过起了隐居的生活。后来巴黎起义,他在战乱中解救了沙威和马吕斯,陪伴他度过了最后的时间。
二、人物形象
沙威在这本书当中的形象是十分矛盾并且现实的。沙威作为警长,当时社会环境的压迫和人性的缺失让他盲从性地欺压平民。但最后又因为主人公的善良和英勇被感化,使他明白宽恕比惩罚更加伟大。主人公的人道主义精神化解了沙威的内心深处的矛盾,使他终于领悟到在法律之外还存在着比法律更加深入人心的力量,那就是对善良的信仰。在最后,沙威在职业与道义之间选择了道义,终结了自己的生命。沙威的死是雨果人道主义精神的表现。在雨果看来,人道主义是最崇高的信仰,能够战胜所有的社会阴暗。这虽然是一种理想,但是沙威的死又恰恰对人道主义进行了说明,其实就是善与恶的对立。
三、人道主义思想的解释
(一)形成与发展
雨果在《悲惨世界》当中所描述的人道主义在演变的过程当中是结合了多种的理论形态产生的。这种从意识方面对人产生影响的力量不仅仅是通过对人自身的情绪进行把握,同时也对人在社会当中的重要性进行了阐释。人在社会当中需要承担一定的义务,在他人有需要帮助时,要尽可能的伸手支援,甚至于付出自己的生命。这种思想是雨果从传统的基督教精神当中脱离出来并且要求以道德为核心进行自我品质的完善。在对善恶进行分辨时,拒绝用暴力进行抵抗,希望能对存在恶的个体进行内心的感化,使恶变为善。在这本书中,雨果通过对当时法国社会底层人们的贫穷和苦难描述,总结出所有恶的根源都源自贫穷。雨果在对人道主义进行解释当中,将社会中的丑陋现象淋漓盡致的表现出来,将人们因各种困境造成心理和人格上的扭曲现象进行思想道德上的批判,最光荣的人反而得不到最大的收获。主人公冉·阿让是雨果人道主义的化身:通过展现主人公的善良特质以及遭受的不公待遇,对社会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也从全文表达了对主人公的同情。
(二)人道主义精神的特征
大工厂劳作下的巨大贫富差距,穷人最基本的生活权利得不到保障。富有的人往往自私丑陋,而贫穷的人依旧保持着内心的善良。但是雨果这种理想化的精神随着冉·阿让的身份回归,再次被打破。现实生活中并不是人人都是马德兰,冉·阿让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才是雨果弘扬人道主义精神最重要的力量支持。善与恶并不是通过社会中的贫富来决定的,人们往往会因为得到了生活上的满足,而失去了内心的坚持。同时米里艾主教对冉·阿让上颚的教导也是雨果人文主义道德的内涵所在。我们生来不分善恶,只是在生活当中迷失了自己,迷失了人道主义精神的善良。但是总有一些人在默默地用着自己的力量,对社会的改变贡献一份微弱力量。
四、总结
雨果的人道主义不仅仅是要求对光明开放,更重要的是要对罪恶进行宽容。《悲惨世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以及人道主义精神对善良美丽的追求是雨果对人道主义的最终诉求,对存在恶念的人进行道德思想的感化,对善良的人要同情和支持。雨果通过自身对现实社会的独特理解,将小人物之间的爱恨情仇放到历史社会当中的大场景当中去,以小见大,三种人物形象对善与恶的阐述往往是这个社会人们所表现出来的具体形象。我们或许会处于善恶难辨的两难境地,但是只要内心深处还存在着一点善良,那就是对雨果人道主义精神的最大发扬。
【参考文献】
[1]刘曦遥.浅析雨果作品的人道主义思想[J].大众文艺,2015(1):27-28
[2]侯果山.浅析《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精神[J].雪莲,2015(26)
(北票市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