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音乐剧产业运营发展策略探析

2019-10-06刘珂

现代企业 2019年8期
关键词:专业型音乐剧剧场

刘珂

一、中国音乐剧产业的运营发展现状

与西方历史悠久的音乐剧相比中国音乐剧可谓非常年轻,在1982年我国首部音乐剧《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演出后,国内音乐剧历经了近40年的起伏、沉淀。在国内音乐剧的发展初期,国内音乐剧制作人因抱着对音乐剧探索、研究与求证之心,所以创作多以原创为主、模仿为辅,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比如《芳草心》、《搭错车》等优秀音乐剧的诞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外众多优秀的音乐剧纷纷引入内地,但是这些音乐剧一开始并没有被中国观众所接受,直到国内音乐剧制作团队将引入的作品进行改编,融入了一些中国元素,才逐渐被观众所接受。例如改编的《妈妈咪呀》上映后赢得了观众的青睐,几乎场场爆满。此时音乐剧越来越受关注,几乎以每年一部的速度进入上海市场,中国音乐人也开始创作各种风格的音乐剧,例如《蝶》、《金沙》等优秀原创作品相继问世。国内音乐剧市场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逐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产业链,但存在的问题也一一暴露出来。

1.制作水平有限,缺乏创新。虽然在引进改编国外经典音乐剧上较为成功,但国产原创音乐剧整体出现制作水平有限、能力不足等问题,这与国内音乐剧发展时间较短有一定的关系。音乐剧从编剧、作曲到舞蹈编排每个环节都展现出能力有限的问题。在剧本上,故事情节老套、缺少跌宕起伏、人物形象单一、发展牵强无逻辑;在作曲上,较为粗糙稚嫩,音乐没有鲜明的特点、过于平淡,为强调旋律性而脱离剧本,而且在国内音乐剧上都是将音乐提前录好以避免出错,很少能看到现场伴奏乐队;在舞蹈编排上,太过注重场面的宏大、演员的炫技而忽略剧中要表达的人物形象,盲目追求奢华导致脱离了原定的故事背景,创作出和剧情无关的舞蹈。我国原创音乐剧的数量较多但精品很少,可见未来的原创之路,仍然是艰难坎坷的。

2.专业型剧场稀少,运作成本与票价高昂。我国的音乐剧剧场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北上广地区,对于二三线城市或者经济更为落后的地区剧场则是少之又少。而这其中的音乐剧专业型剧场更是寥寥无几,音乐剧与其他专业类演出相比,对剧场舞台的硬件设施要求较高,特别是大制作的剧目,对音响、灯光、舞台设备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在设施不够全面的剧场是无法展演的。在我国剧场的租金较贵,比韩国同等规模的剧院高出三倍之多,在加之一些大型的音乐剧,演出需要准备精美的服装道具及华丽的场景布置,所以一部音乐剧的上演,需要投入高昂的运作成本,从而导致票价也随之大幅上涨。普通人一般不舍得花几百甚至上千元去看音乐剧,观看音乐剧已不是一般性的大众娱乐消费了。专业剧场稀少、票价过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音乐剧的受众群体。

3.缺乏专业型人才。一部成功的音乐剧离不开专业型人才,我国十分缺乏专业型人才,例如音乐剧的编创人员、导演、表演演员、制作人等。一方面,由于在我国设置音乐剧专业的高等教育专业院校屈指可数,而大部分学音乐剧专业的编剧、演员人才大多都转行从事其他行业,例如从事影视圈等;还有一些则是出国继续深造,很少有人从事音乐剧行业。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中学不曾对音乐剧相关知识进行培养,音乐剧相关知识只在大学课程中学习,并且音乐剧不作为一个必备知识教授给非专业音乐领域的学生,从而导致非专业学生对音乐剧的认知程度普遍较低,使我国错失了不少培养音乐剧人才的机会。

4.触犯音乐剧行业底线。近日,中国音乐剧圈出现了严重的假唱事件,给本就滞后的国内音乐剧市场重大的一击。某明星主演的某音乐剧在演出开始前,该明星登台向观众表示因突发急性声带炎导致发生困难,在和主办方商量后选择在演出中以全程使用录音素材来代替真实演唱,同时表示为不能接受这一安排的观众提供现场退票通道。这一事件发生后,引发了广大网友们关于音乐剧行业底线和专业标准的激烈讨论。按照国际惯例和行业标准,音乐剧在密集的巡演中通常会安排至少两组主演演员(俗称A/B角)以防止意外,国外一些大型音乐剧甚至会安排四到五组主演演员。而该剧团一没有充足的应急预案;二没有提前告知退票信息,直到观众入场落座后,才公布演员无法演唱,无疑暴露了运作管理水平的多处短板。该明星和主办方将假唱升华为“最特别”的演出,是成就“完美”的另一种方式,这种不以为耻反为荣的态度更是刷新了职业道德的下限。“演唱”是音乐剧不可或缺的魅力所在,假唱不仅是对现场观众和音乐剧本身的不尊重、不敬畏,更严重的是提供了一个错误的范例。如果假唱成了处理这类情况的惯用手段,以后是否还会有其他突破底线的操作?况且,假唱已然触犯了国家的法律法规。

二、中国音乐剧产业运营发展的策略

我国音乐剧发展虽已近40年,但仍处于摸索阶段,发展相对不成熟,存在着制作水平有限、缺乏创新、运作成本与票价高昂、专业人才缺失、触犯行业底线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如下应对之策。

1.加强创新能力。只有不断加强国产原创音乐剧的质量,才能促进中国音乐剧的发展进步。中国原创音乐剧要立足于我国深厚的民族文化上深入挖掘、突破传统的内容形式,在学习借鉴西方音乐剧创作思路与手法的同时嫁接中国的文化内涵来体现本土化特征。在创作上要立足于民情和时代,以故事为核心,放弃一味的追求宏大场景的布置,要处理好音乐、舞蹈以及情节三者之间的关系,不可过度偏重一方。

2.政府引导,商业引领。音乐剧属于朝阳产业,因此,政府应不断强化主导作用,给予足够重视与支持。要充分认识到人们日益增长的艺术文化需求,在着重考察本土发展音乐剧的可行性后,合理增加财政投入,加快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确保各个城市都有适当规模的专业剧院;为音乐剧更好的发展完善经济体制与市场运作规则。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商业的协助作用。要注重与金融行业及娱乐传媒行业的相联合,形成跨界运营思维,来实现音乐剧多元化发展。与金融行业合作运营,为音乐剧提供融资,既可以有效分担政府部门的财政压力,也可以促进音乐剧的商业化发展;与娱乐传媒行业合作运营,既可以借助娱乐传媒行业的资源优势,全方位、多角度的推广营销音乐剧;又可借助传媒的艺人资源、专业化培训机制,为音乐剧提供优秀的人才储备;最后适当的降低票价并推出优惠政策,可以进一步扩大音乐剧的受众群体,提高国内音乐剧的消费需求。

3.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人才是保障中国音乐剧长久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因《声入人心》走红的郑云龙、阿云嘎等青年音乐剧演员让原本“小众”的音乐戏剧专业一跃成为今年艺考中的一匹“黑马”,报考人数大幅增长,为音乐剧行业注入了大批人才储备。在人才培养上,首先,多数高等专业院校应调整以表演为教学重心的培养模式。因音乐剧能否成功取决于剧本的好坏,所以,应将表演作为切入口,着重培养编剧、编导、编曲、市场管理等专业人才,为音乐剧输送更多应用型人才。其次,应当在中学涉及入门的音乐剧相关知识及艺术院校非音乐剧专业的音乐领域学生开展音乐剧相关课程的教学安排,注重多渠道人才培养的机会。

4.保护好音乐剧市场。自2018年国内音乐剧市场呈现回暖趋势,《声入人心》节目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在节目模式上,将音乐剧行业A/B角机制改良为首席和替补的形式来凸显该行业竞争的激烈;在歌曲选择上,郑云龙、阿云嘎等选手们多次表演音乐剧唱段。在《歌手2019》声入人心男团演唱地原创音乐剧《总有一天》,荣登微博热搜榜,助推音乐剧出圈。就像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制作人赵晨琳所说的那样,“综艺节目帮中国音乐剧行业解决了长期以来的一个问题:如何吸引新的观众,扩大整个市场的体量。”但说到底,综艺节目的宣传只能带来短暂的营销热度,一两位音乐剧演员的走红只能提升参演剧目的盈利,最终还是需要经得起检验的优质作品来支撑他们的人氣,撑起行业的未来。但音乐剧的创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在市场回暖期间,中国音乐人更要精心呵护音乐剧市场,面对那些票务平台坐地起价,剧方运营失职,触犯行业底线的不好事件要严加整治,引以为戒。

三、中国音乐剧产业未来的展望

助推中国音乐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需要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认清中国音乐剧产业发展现状,戒浮戒躁,理性地培育发展音乐剧产业的运营条件,再加之以“工匠精神”进行音乐剧创作,用一颗“匠心”换取受众的一颗“真心”,那中国音乐剧产业未来的发展是非常可期的。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猜你喜欢

专业型音乐剧剧场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方法探析
分析创新专业型人才培养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论《日出》的剧场性
甘肃省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型学生社团发展状况调查研究
爆笑音乐剧的成功之路
开心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