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新”驱动发展中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与高校特色专业对接
2019-10-06王健
王健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引导高校从治理结构、专业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师资结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改革。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打造,需要强化与社会需求的衔接。高校发展在突出办学特色的同时,应当更加紧密跟随社会、企业的变化,培育适合社会和企业需求的人才。随着我国近年来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许多企业面临更多新矛盾、新问题和新困难。寻求自主创新、积极锻炼“内功”、提高核心竞争力,成为困境中的企业被迫“倒逼”选择。由于传统创新模式风险大,寻求“微创新”式变革正逐渐被越来越多企业所接受。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呈现出更多新特点。应用型高校在发展特色专业的同时,应积极了解企业需求,适时权变,优化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实现人才需求与供给的无缝对接。
一、选择“微创新”式变革的必然性
“创新”常意味着鲜花、掌声、巨大市场前景、丰厚的收益利润、更高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但“山寨”“剽窃”“盗版”的批评又不绝于耳。矛盾的现象必有深层原因,企业回避创新的原因有二点:第一,从创新过程看,企业内部组织天然排斥创新过程。企业运营过程中总趋向某种稳定状态。稳定的运营状态会降低运营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效率,带来更高效产出。深层次创新的实质是变革,变革打破并动摇了企业现有稳定,带来动荡和不确定性,迫使企业内部组织付出和牺牲更多个人成本,故传统创新会遭到内部组织的天然排斥。第二,企业创新成果存在非收益性可能,风险巨大。并非所有创新成果都一定能被市场承认和接受,创新成果本身存在着非收益性可能。极具市场竞争力的创新成果需要彻底、革命性的过程改革,要求企业具备巨大的资源储备、资金投入或雄厚的技术积淀做支撑。无方向性或盲目创新,极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风险。在此之下,“微创新”为企业变革提供了新思路。北京奇虎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周鸿祎认为,“小公司同样可以做创新,这个创新可以叫做微创新”;“企业的产品可以不完美,但是只要能打动用户心里最甜的那个点,把一个问题解决好,有时候就是四两拨千斤,这种单点突破就叫‘微创新”。
二、“微创新”式变革常表现出一些特点
1.“微创新”是精致化的市场营销理念的体现。“微创新”式变革,强调关注用户体验,在微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强化职能设计中的用户互动,准确捕捉用户需求,并最终产生有市场前景的创意。
2.创意的确立过程自下而上。与传统研发创新不同,微创新不强调公司自上而下的组织信息部署,相反,它是一种由下而上、自组织方式的多元化创新。
3.微创新是一种渐进创新。为规避变革的冲击和风险,微创新采取渐进式推进过程,一步步试错、改进、优化、完善产品,逐步解除用户痛点。
三、“微创新”驱动下的人力资源需求特点
1.积极的学习意识,伴随团队共同进步。组织学习是指为了建立竞争优势和提高绩效水平,利用信息和知识,连续改变和调整自身以适应不断变化环境的一种全员学习和创新机制。微创新驱动下的企业发展,需要不断加强组织学习,要求员工有较强的学习意识。
2.包容、宽容的人际态度,帮助形成组织内头脑风暴氛围。与传统创新类似,微创新驱动需要创意。创意的产生可由灵光乍现或创意公式得到,但在解决既定问题方面,更需要创新氛围。头脑风暴式的创新氛围能激发更多创意,团队成员要懂得营造头脑风暴环境。员工要更加宽容、包容他人,在组织内部形成活泼、自由、畅所欲言的人际氛围。
3.适应力强,更快适应新型激励机制。由于创新成果本身经济收益的不确定性存在,过于注重经济效益的结果考核,可能扼杀员工创新的积极性和动力,产生负面激励。微创新过程中对员工的绩效考核常常兼顾过程考核,员工应当能够更快适应这种考核激励机制。
4.树立全员市场营销意识。“微创新”思维的本质是精致化的市场营销理念的体现,没有跳出传统市场营销思维和理念的范畴。实施微创新驱动发展的企业,要求组织团队或员工具有更强的市场营销思维和意识,积极从满足客户需求角度考虑创意的形成。
四、高校特色专业人才培养与“微创新”企业人才需求的对接实现
1.借鉴“微创新”思维,加强教师企业实践,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实施者、研究者和反思者,不能简单盲从行政管理者的指示,也不能无选择地接受教育专家的意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基础,扎实的理论功底及企业一线工作实践经历,是教师提升教学效果的根本。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要从了解企业开始。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能够发现授课知识重点和工作应用需求间的错位,了解行业或企业发展新趋势,捕捉企业对员工素质、能力方面的新需求,这些都有助于教师因时权变,反思授课思想、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从而最终实现教学水平提升。这个过程本身也是“微创新”思维在教学工作中的实际运用。
2.优化和微调实践教学系统建构,关注实训过程考核。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通常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市场营销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营销策划或实施操作技能,同时也要求具备一定的企业高层管理视野并保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市场营销专业侧重实践能力培养,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上,除要设置常规基础专业课程之外,还要注重学生实践、实操能力培养。“微創新”驱动下的企业人才需求,不仅需要员工具备较强的专业背景,更需要员工注重团队协作,具有积极的学习意识以及宽容的人际态度。专业教师部署的实训要求,除要注意基础知识的应用训练,更要创造各种条件,激发学生团队协作,促使学生努力学习和探索,养成相互宽容的高情商行为习惯。在对实训作业的考核方面,应加强非知识应用技能的考核,强化过程行为考评,引导学生关注实训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实训结果。
3.强化基础理论知识要求,拓宽相关课程知识广度。微创新驱动发展的企业不仅要求员工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对员工理论知识层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实力较雄厚的多组织企业会有目的地调配市场人员接触财务、研发、生产等部门,加强员工横向认知,提升员工视层高度,帮助员工养成从更高水平、更宽视野看待问题的思维模式。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设计通常已考虑到理论知识的综合性与全面性,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注重实操应用能力的培养,可能导致教师轻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要求,加之某些与专业课相关的其他课程知识广度不够,最终限制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综合交叉应用能力的提升。理论源于实践,又是对实践的总结、提炼和升华。理论与实践是相互促进、相互辅助的关系,二者相互协调、共同发展。通过学习理论知识,能够更好地指导生产实践,提升实践效率,使实践活动脱离简单的经验重复,最终取得创新性进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营销专业教学行为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侧重实践能力培养,是应用型大学定位的结果,但不能因此弱化学术层面的理论知识要求。[基金项目:本文为广州工商学院科研项目(KA201621)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广州工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