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小课题的选择及教师的引导作用
2019-10-06张涛
张涛
【摘 要】学校少年科学院,是学校少先队借助校内外科技教育资源,以培养未来公民科学素养为目标,以开展研究性科技活动为特征,以全体少先队员为服务对象的少年儿童自我教育的社团组织。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小课题探究能力的初级阶段,在进行研究时,学生经历了选择课题、确定课题、开题论证、结题评价四个步骤的研究。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但从目前小学生能力状况分析,学生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往往会出现选题过大或过小,课题不符合实际,课题缺乏新意等问题。即使是能力很强的学生,也需要教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选好了研究课题,才能给接下来的研究带来方便和指引的方向。
【关键词】小课题研究;选题;问题与指导
关于小课题,有人认为,课题就是问题,小课题就是小问题。其实这种解释是不确切的。我个人认为,小课题就是小的课题,小就是小的研究项目,只不过它的研究范围是局部的,研究内容更加具体明确,难度更小、可轻易驾驭,研究周期比较短。
一、“小课题”的特征
从研究目的看,“小课题”主要是解决教师个人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研究如何让不交作业的学生交作业,我如何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这些都是真实的课题和有生命力的课题,都是发生在学生和前线的课题。
从承担者的角度看,“小课题”由教师个人自己确立并独立承担,教师即研究者,是研究的主角,而不是配合专家进行研究。当然,教师在研究过程中需要专家的引领、帮助和指导。
从研究内容看,“小课题”的小指的是研究内容和范围,而不是指研究价值和意义。
从研究方法看,“小课题”主要采用适合教师个人的叙事研究、个案研究和行动研究等方法。
从研究成果看,“小课题”的研究成果强调在“做得好”的基础上“写得好”,“做得好”表现在实践上的创新和经验的先进性,“写得好”体现在研究报告的形成既具有个性意义的扎根理论,又有教师自己的“话语系统”,它是质的研究中形成的、富有内心体验的、情境性、过程性的描述。
二、学生在选题中出现的问题
选题时,学生普遍出现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选题过大或过小,找不准切入点
小学生因知识水平有限,生活经验缺乏,面对选题时常感到不知所措,选择研究内容比较盲目。学生在选题时把握不好,极易出现选题范围过大或过小的情形。如:学生面对师生经过共同讨论给出的《季节与气候》这一课题时,不知该选择什么内容作为自己小组的研究内容,有的小组选择《江苏省和云南省的气候和植物比较》,这个课题太大了;有的小组选择《冬季家养宠物狗的作息规律》作为研究课题又太小了。
2.课题不符合实际
学生选题时不考虑客观实际和主观条件,时常会选择那些根本无能力完成的课题。如有小组选择《静电的危害和预防》作为研究课题,就不切合实际,静电实验一般很难获得好的效果,其根本原因是漏电,而获取较多电量的问题很难解决,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难完成。
3.选题缺乏新意
学生选课题时往往觉得什么好做就选什么做,但是有些内容已经普及范围很广了。如有的小组选择《废电池对土壤的危害》来研究,而这个内容在科学书和一些科普杂志上早已有宣传,再来研究就没有太多新意、没有太大价值了。
4.选题不明确,不具体
有些学生选的课题,老师看了可能知道和哪方面有关,但是不知道具体要研究什么内容,显得笼统简单。如有小组的研究课题是《人与环境》,不知要研究的具体是什么内容,是何种环境,是研究人与环境的哪方面,是讲环境污染对人的影响,还是不同的人适合什么样的环境等,应该把课题写得具体点,切入口小一些。
三、教师在小课题选择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
1.师生共同交流确定课题范围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精简课题内容。尽量做到课题内容贴近日常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一旦学生产生了问题,教师就要指导他们将问题转变成一种方便解决的形式。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所列出的问题进行分类、归纳和整理,再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讨论,列出具有代表性、大众化的问题,给出一个作为班集体某一阶段研究的主要课题,学生再根据这一课题选择子课题作为自己小组的研究课题。选择的课题切入口不能过大,这样才有利于子课题的深入研究。
2.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基础知识
在共同讨论确定了课题范围后,教师要通过讲座或组织学生调查访问等形式,向学生介绍有关课题研究的基本科学知识和浅显的专业背景知识,以便学生选择小课题时做到心中有数,避免一些问题的出现。
3.出现问题时鼓励并引导
为了避免学生选题时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小组初步选定课题后,要多征求其他同学和老师的意见,甚至可以动用家长资源,请教一些专业的科学工作或相关人员进行专业的指导。当确定所选课题确实有问题时,要立刻进行调整或变更。在选题阶段,学生会有许多问题、困扰,教师不仅要时刻了解学生的研究进展,及时纠正他们的误区,还要适当鼓励、表扬学生,充分肯定他们所取得的成绩,提高他们研究的积极性。
四、小课题的实施
1.实施小课题研究时,学生常会遇到的问题小组意见不统一,组内分工职责不明,则会出现有的同学大包大揽,显得辛苦又无法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而有的同学则无所事事,不知道该干什么,感觉并没有参与其中。
收集的信息量少或比较乱,无法为课题研究服务。有的小组可能缺乏收集信息的方法和技能,信息的来源不多,致使收集到的信息匮乏,不能为他们的课题研究提供足够的证据支撑。有的小组虽然收集到大量的信息,但多而杂乱,学生不会去提取精华,去除价值小的信息,给实际研究带来困难。
交互讨论不得法,小学生交流往往变成聊天,交流过程中越讲越远,没能把握重点。
2.教师角色的扮演
(1)组织学生分工有序
引导学生组成合作小组,组内成员要有共同的兴趣,乐于互相合作,最好特长互补,人员要相对固定,一般控制在5人左右。教师要随时关注弱势学生群体,做好协调工作。每个组内人员的能力不均,教师应根据平时的了解对人员进行分工,有的采集数据,有的作统计汇总,有的做科学实验,务必使组内人人有事做,让每个同学都充分参与其中。
(2)引导学生探讨研究方案
确定课题后,教师要对如何制定实施方案作专门的辅导,针对课题名称、选题依据、课题范围、研究步骤方法和时间进程、研究的条件要求、成果预期等方面的填写作详细讲解。最好设计一些表格,尽可能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使其简单易行。对学生幼稚甚至错误的想法要加以引导,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这样他们才不会有畏难情绪,才不会认为科学探究高不可攀,才能在实践时跃跃欲试。
(3)引导学生收集信息,集体讨论
对不会收集信息的小组,教师要教给他们收集信息的方法,辅导他们在网上进行资料搜索。搜集的资料要有客观科学性,不能听一家之言。交流讨论时既要表达自己的想法,还要听到他人不同的意见,同学之间相互取长补短。
小课题研究课题的选择只是小课题研究的第一步,学生在小课题研究时出现问题是难免的,只要教师善于思考、善于总结、不断完善,用行之有效的策略指导学生,学生在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时的问题定会减少,综合素质定会进一步提高。他们不仅能学到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和思维方法,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还能使他们对生活、对周围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主动探究的内驱力。
【参考文献】
[1]史振华.深入少科院课程建设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J]. 小学科学,2010(7):07
[2]李义义,王红,王静,崔鸿.探究性学习在美国《科学探索者》教材上的体现[J].中国科技创新導刊,2013(11):02
[3]周国韬.小课题的研究策略,方法与推进策略[N].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