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读境界”学古文

2019-10-06李笋

文理导航 2019年33期
关键词:小古文

李笋

【摘  要】学好小古文采取“读”占鳌头的方式,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方法。具体表现在:读通——破解文言难识的“拦路虎”;读懂——破译文言难解的“古密码”;读美——破除文言难赏的“障眼法”。通过“三读境界”,可以读通小古文的句段,读懂其表达的思想,读美其表达的情感,能够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关键能力。

【关键词】读;小古文;伯牙绝弦;三重境界

小古文作为古代的书面语言,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十分简洁,又富有内涵,那么如何学好它呢?笔者认为从“读”入手,是破解小古文难懂、难学的一种有效方法。新课标强调朗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通过读通、读懂、读美的“三读境界”去品味语言,体会作品中的情感态度,能够实现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建构自身的言语家园,从而创造性地学好小古文。笔者对《伯牙绝弦》教学进行了思索,以读法破解学习小古文的难题。

一、读通:破解文言难识的“拦路虎”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打好古文的底子,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致,让学生走进古文所描绘的境地之中,通过读中想、想中品、品中悟,体出会文言文表达的主旨。在小古文的节奏中感受文言的音韵与独特魅力。如以下片段的教学:

师:同学们读通课文了吗?下面检查一下同学们的朗读情况。

师一句一句地出示课文。

生读第一句。

师:读得字正腔圆,还有谁来读?

生再读,读出节奏感。

一齐读。

师:很好!第二句,谁来读?

生“哉”读不准。(师出示生字卡,仍读不准)

师:谁来帮助他?

生:哉。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读得通顺多了,听老师读。

师继续引导先前未读好的学生。

师:“哉”声长一些(生读),很棒!

师:请你读第三句。

生: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非常流畅,一起读。

生齐读。

师:读“兮”时要注意放慢节奏。

生举手读。“兮”字读不准,读不出味道。

教师范读,出示句子卡片来读。

师:下面一句请同学来读。

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读出了古文的味道,一起读。

生齐读。

师:节奏感非常强,谁再来读?

生读。

师:读出了感情。

一起读。

读通是学习小古文的第一重境界,也是“重积累”的表现,经典扎扎实实地记在学生心中了。正如于永正老师如说:“在儿童记忆的高峰不允许其阅读、背诵,对于孩子是无法弥补的。”可见,学习小古文应重朗读。老师应在学生读通、读顺上下工夫,注重语气与字音的点拨与指导,夯实学生学习古文的基础,使学生一句一句扎扎实实地诵读、思索,读出味道与真情。

二、读懂:破译文言难解的“古密码”

读懂之时,正是师生在读通的基础上,抓住重点的词语之眼,边读边思边悟,走进文言画面的最佳时机。在画面感中通情达意,明理抒怀,能够培养学生的听、说、读、思的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笔者抓住“善”“必得之”之文眼,使学生走进古文的同时,也走入了主人公的内心,从学文到体情再到品质。

读懂文言文的每一句话,才能知晓文意,把感情读到句子里去,读到文字中去,才能知其意而明其理,明其理而会其语。

教师在让学生读懂方面采取了抓关键词作比较、联系上下文、借助注释、查找资料等方法,让学生学会知其所以然的方法,去探索学习古文的真谛。更为重要的是在理解的基础上采用反复诵读的方法,能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见悟,明白知音的真正含义。如就“善”字的意思让学生进行思维辨析,在充分理解不同含义的同时,强化语气,分别读出了“擅长”的意思与“赞叹”的语气。通过深度的读,让学生领悟到古文的精妙之处。再如对“谓”的教学既采用了联系上下文之法,也采用了查找资料的方法,再通过读中感悟,培养学生的语感。

三、读美:破除文言难赏的“障眼法”

读美见真情,那画面的美,要通过朗诵的美体认出来,通过声情并茂地读把那种心心相印的美绽现出来,在读中进一步升华文言文表达的主旨,体悟到知音的关系的高妙。下面的片段就能体现对文言之美的赏析。

师:课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呢?

生:伯牙鼓琴……若江河。

课件出示,让学生读句子。

师:一个“峨”表示高大,两个“峨”怎么呢?

生:十分高大。

生:巍峨的。

生:高耸入云的。

师:在你的面前山是这样的感觉,我们边读边联想。

生齐读。

师:读出了泰山的雄壮之美,这是我们学习古文的第三重境界——读美。

师:流水又怎样?一个“洋”表示广大,两个“洋”又怎样呢?

生:十分广阔,一望无际。

师: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生读。

师:他读出了江河的波涛汹涌。

生齐读,想画面。

师:伯牙还会想到些什么?(仿照句式练说)

生:志在杨柳,善哉,依依兮若杨柳,

师:非常好!还有吗?

生:志在繁星,善哉,点点兮若繁星。

生:志在明月,善哉,姣姣兮若明月。

師:是呀,这些美妙的景象他们教能领悟到,正所谓——

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出示句子。

师:他们真是心有灵犀啊!

我们读一读《列子·汤问》中伯牙的感叹。

生读。

师:一个会弹一个会听。他们真是一对——知音(生答)啊!

板书:知音。

师: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按照约定在第二年春天,伯牙来到江边同钟子期相会,他看到的是立在林边的一座坟墓,他摸着冰冷的墓碑,伤心欲绝,太难过了,留下了这样一首短歌:忆昔……为君死!

生悲痛地齐诵。

师:伯牙伤心欲绝,万千感慨涌上心头!读!

生:子期死……不复鼓。(生悲伤地读)

师:伯牙此时的心情怎样?

生:悲伤。

生:悲痛欲绝。

师:他弹到“高山”时,不再有人赞美——

生:善哉,峨峨兮或泰山。

师:当他弹到“流水”时,不再有人称赞——

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人们常在诗文中提到他们的故事。谁来读?(指名读)

生读课文链接中的诗句。

生: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

师:再读。

生: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

师:感情真深啊!下边一句谁读?

生: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绝弦已无声。

师:此时无声胜有声。下面一句,请你读。

生: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师:知音的感情就在这高山流水、明月清风和酒中,是那样的意味深长。寻找知音的道路是这么的难,我们深深地被感动了,不忍泪珠纷,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再读这篇小古文吧!

生读全文。

师:人们一直在寻求知音的道路上前行,让我们把这个故事继续传诵下去,好吗?

生:好!

读出了情感美,教师围绕知音间的心心相惜、心有灵犀的情感,引导学生品味。从体会“善鼓”“善听”入手,到体验知音间会心的乐,再转换到失去知音的悲,最后到体悟伯牙绝弦的深深情感,在读中评赏的方式中让学生体会到知音情谊的深厚与博大。在吟诵中一种赏心悦目的画面出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是一种对音乐的通感,让音乐之美通过画面表现了出来。读出想象美,教师引导学生在“高山流水”为代表的景象中展开丰富的联想。在诵读中边读边想象,从音乐想到画面,从画面想到知音心灵的相通。读出意象美,在高山流水、清风明月、杯酒琴弦中感受得知音的欢乐与失知音的悲痛。

王菘舟认为“语文是感性的”,诵读是行之有效的措施。张庆强调学习古文要做足“读悟”功夫。可见,通过“三读境界”能够打好学习文言文的底色,使学生体会到情思,鉴赏到文言之美,构建言语沟通交流的形式,能使学生的言语生命悄然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2

[2]于永正.我教语文[J].江苏教育,2018(05):31

[3]王菘舟.王菘舟与诗意语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3

[4]張庆.张庆文集[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19:206

猜你喜欢

小古文
小学高段语文小古文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研究
趣味引领,风景这边独好
以兴趣为契机,召唤小学古文课的归来
小古文,我们可以这样学
小古文的“私人定制”
玩转小古文,提升语文素养
小古文,我们这样读
巧借句式判断 激趣古文阅读
多维诵读有效感知与积累小古文探究
对小古文教学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