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艺术
2019-10-06肖旸
肖旸
阜南柳编,历史悠久,工艺精美,美誉天下。时至今日,一说起阜南,人们仍会将它与“中国柳编之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联系起来。
说到阜南柳编,就不得不提及声名显赫的“柳编大师”王文忠老师。他为什么学习柳编?一手精湛的柳编技艺是怎样炼成的?新时代下,柳编技艺该如何传承?它的发展方向又在何方?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走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编技艺传承人——王文忠老师,感受他与柳编的动人故事。
苦难,是王文忠老师少年时期最深刻的记忆。
早年间,小王文忠跟随父母迁至阜南黄岗。一开始,一家人常忍饥挨饿。黄岗人素有编织杞柳的传统,“编筐打篓、养家糊口”是当时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为挣钱补贴家用,12岁的王文忠开始学习柳编技艺,心灵手巧的他很快就学会编一些简单的物品了。
“当时,我给自己定了任务:每天上学前编两个鞋簸箩,下午放学在教室写完作业,回家再编两个。周末和寒暑假,我就和大人一起挑着柳编产品赶集摆摊。由于时间紧张,任务也重,我每天上学、放学都是一路小跑,鞋底经常被磨破……”
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王文忠做的柳编产品为家里换来了油盐和粮食。“回过头来看,真要感谢这段苦不堪言的少年经历,正是它让我后来在创业时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怕!”
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王文忠的青年时期。在此期间,王文忠也练就了好手艺,熟练地掌握了箱、筐、篮、斗、簸箕等生产和生活用品的编织技术。他做的柳编产品外观精巧,结实耐用,颇受欢迎。
一个柳编工艺品要经过多少道程序才能展现在我们面前呢?王文忠老师耐心地给我们介绍——
柳编工艺有着较为固定的程序,一般可分为选料、蒸煮、上色、浸泡、编织、熏烤、晾晒、刷漆、包装等步骤。
在选料即选用柳条时,要选择比较成熟、易剥皮、颜色偏白的伏天柳条;柳条经过筛选后,用水进行蒸煮,再轻轻地剥去其青皮;接下来便是整个柳编工艺的核心环节——编织,编织好后需要及时进行晾晒处理;最后给柳编物品刷上清漆,以保证它经久耐用、色泽明亮。
王文忠老师告诉我们,经过多年的发展,阜南柳编的原材料已不仅仅局限于柳条,还包括藤、草、竹、铁、树等20多种材料;传统的柳编方法也从精编发展到拧编、平编、艺编、立编等15种编织方法;柳编产业已经发展为涵盖柳、藤、草、铁艺、布艺的柳木文化产业……
阜南柳编的发展和转型,对王文忠老师来说,充满了无限商机。“近年来,我们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带动全县几千名农民从事柳编生产和加工,同时借助‘互联网+模式,積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
产业化经营使阜南柳编大获发展,焕发了新的生机。
几百年来,阜南黄岗家家户户摘柳、编柳。老一辈手艺人通过口传面授,使柳编这门技艺世代相传,生生不息。
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以黄岗为中心,阜南建立了许多柳编传承基地和柳编出口基地。2011年开始,阜阳科技工程学校把柳编这一非遗项目引入学生课堂,并邀请非遗传承人授课,将非遗文化与德育结合,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了柳编技艺……
同时,王文忠老师以柳编产业的发展来带动更多村民致富,体现了新时代匠人的宽广胸襟与宏大格局。他说:“我想通过发展柳编产业让村民们过上好日子,救济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现在,年近花甲的王文忠老师将全部精力放在了柳编产品研发上,整天带领徒弟们画图、设计,赋予了古老的阜南柳编崭新的面貌。他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将自己30年来打磨出的柳编技艺传给更多的徒弟们,让全世界更多的人喜欢柳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