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览物之情”应相同
2019-10-06路丰源
路丰源
原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7课《岳阳楼记》P197页上数第四行“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该句课文下的注释为:“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教师教学用书》也如是说。这个解释强调的是“览物”所触发的感情是不同的。我总觉得不妥,但从无深究。这次,面对学生的质疑,我经过上网探讨,查阅辨析,印证了我的观點----览物之情应相同。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P298页“得”字的义项后词组“得无”的解释有:1:莫不是,该不会; 2:能无,能不。这样,此句翻译就成了“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该不会不同吧?”即“览物之情,应该是相同的吧”,而课文的注解“览物之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则是强调不同。到底是同还是不同?
查百度进一步了解,有四种观点:
一是“三重否定”说。反问相当于是一重否定,那么这个句子就是三重否定了,仍然是表否定。
二是固定结构说。理解为三重否定意思上固然没错,但“得无”是古汉语中表猜测语气的固定结构,译为“该不会,恐怕不会”。另外象“庶几”“奈何”“无乃---乎”等都是固定用法,这种结构最好不要拆开来讲。
三是原文典范说。这个句子还是注释的比较理想。其一,符合直译的习惯;其二,保持了原有句式的特点;其三,保留了原句的修辞手法。就是上课时可能要多化点工夫:1:要讲清是个双重否定句式,跟一般的肯定陈述句比,语气更强烈;2:用了反问修辞手法,语气更加强烈。另外这个句子在文章的结构上起总领下文两段的作用,也强调了一般“迁客骚人”的感情是不同的。
四是语气推测说。在古代汉语中,疑问语气词“乎”字,表示纯粹的疑问。“乎”字跟“得无”(表示该不会的意思)等词相呼应的时候,表示一种委婉语气,略等于现代没语中的“吧”字。那么“得无……吧”就应该理解成“该不会……吧”。故:“得无异乎?”应该翻译成“该不会有所不同吧?”
查来查去,我觉得自己是越来越糊涂,更无法给学生讲透彻。无论哪种观点,本质是都承认“览物之情”是不同的,牵强的为课文注解这个权威找理论支撑。没有从全文的写作主旨和思想感情来大胆的翻译,更没有遵从字面的原本意思。
总的来说,如若不拆开“得无┉┉呼”的结构,该句从字面可直译为“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该不会不同吧?”若拆开按单字直译,“得”字的11个义项有两项可参考即“<动>能;能够”和“<副>应该;应当”。那么该句则可以翻译为“能够没有不同吗?”或者“应该没有不同吧?”。结合双重否定句式和反问句的特点,得到的结论当是:迁客骚人,览物之情,无非是阴悲晴喜,在作者看来都是相同的。
同时,这个理解也符合文章主旨。此文的主旨在于借赞慕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正值抱负,委婉抒发自己的执政追求和政治孤独,古仁人应该是作者不便直抒胸臆的寄托。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朋友腾子京和范仲淹都是被贬之人,也都是以天下百姓和乐安康为己任的有道之士。他们虽然同处被贬的境遇,但没有因私废公,没有追随一般迁客骚人的阴悲晴喜情怀,反而依然坚持自己的政治主见,积极进取,大胆改革,终得政通人和,边关安定的祥和局面。作者范仲淹可谓是高瞻远瞩,胸怀家国天下;而一般的迁客骚人则是偏于私利,心中唯有自己。
作者虽然没有直接批评或指责那些迁客骚人有什么不对,但相比之下,高下立分啊!以范公此等胸襟抱负,在他看来,那些迁客骚人不过都是些名利之人,览物之情,也无外乎阴悲晴喜,没有什么不同。即作者把所有“迁客骚人”登览岳阳楼的触景生情,归结为一种表现,即阴悲晴喜。
综合字面释义,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境遇及文章主旨,我认为单说“览物之情”应该是相同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该译为“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应该不会不同吧?”其他诸多观点应该是屈从于文本的曲解和附和。
(作者单位: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温泉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