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谷脊兽的传承和发展现状研究

2019-10-06石艳刘朝霞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9年9期
关键词:手工制作发展现状

石艳 刘朝霞

内容摘要:甘谷脊兽是一种重要的民间手工艺形式,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本文以甘谷脊兽为研究对象,对甘谷脊兽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了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甘谷脊兽 发展现状 手工制作

脊兽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放置在房屋、宫殿、寺庙等房脊上的雕塑作品。经过长时间的美化演变,脊兽这个当初只是为保护屋脊设计的一个建筑构件后来逐渐被美化成种类丰富、花样繁多的动植物形象。古人安装脊兽也有防火之意,古建多为木质结构,火灾是其最大的威胁,所以古人将可以喷水的神兽放置在屋顶以达到灭火消灾的目的。屋脊上的神兽还被人们赋予了一些美好的寓意,这些神兽是古代建筑上的“辟邪物”,传说可以驱逐来犯的厉鬼,护佑家族平安。另外也蕴含了丰衣足食、人丁兴旺、镇邪求吉、扶正民宅的风水等吉祥之意。还有一些人在屋脊上安放龙、凤等动植物形象来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和富足高贵,故而也是一种身份等级差别的象征。

甘肃天水市甘谷县是古丝绸之路重镇,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有2700年的建县史,悠久的历史孕育了辉煌灿烂的地域文化和民间手工艺文化。甘谷脊兽就是其中的一种,至今仍然广泛存在于许多民居及庙宇的屋顶上。

一.甘谷脊兽概况

(一)甘谷脊兽的发展历史

闻名遐迩的“脊兽村”甘谷县永安村(俗名土桥村)位于黄土高原渭河流域,是甘谷脊兽的发源地。据甘谷县志记载清朝末期一位北京皇家匠人流落甘谷县永安村,被普通瓦匠艺人张海收留,他就是名扬京城的脊兽大家王勤,后来王勤看张海为人善良忠厚老实,便将毕生所学传授与张海。张海学成之后开始自立门户制作脊兽,游学各寺庙潜心观察庙宇屋脊上各种动植物的形象特点,以此提高自己的捏制技艺。他还苦心钻研烧制技艺,使得甘谷脊兽在工艺制作和题材内容上都有了新突破,因其技艺精湛享誉一方被人尊称为“张大兽”,甘谷脊兽从此声名大振。第二代传承人张全恩性情温良、聪慧过人。甘谷北部大石乡有一座精美的砖雕贞节牌坊,这座牌坊上的脊兽和砖雕构建由张大兽和二儿子张全恩所作。这座建筑充分体现了张氏家族杰出的脊兽制作技艺。第三代传人张仁义秉性纯良,在新旧社会更替的风浪中依然坚守家族手艺传承中“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规矩。现如今第四代传人张启云和哥哥张云中受新思想的教育有一定的远见卓识,他勇于打破家族规矩将家族手艺传向外姓人,两人还远赴河南学习了新的琉璃挂釉技术,让甘谷脊兽有了较快的发展。

(二)甘谷脊兽的特点

1.纯手工制作

甘谷脊兽长久以来沿袭一家一户的家庭作坊式生产,脊兽制作的十多个工序全由专业艺人纯手工捏制。由于是手工生产,每一尊脊兽作品在塑造过程中会受到手工艺人个人风格的影响而带有艺人不同的精神内涵、人生态度、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跟毫无情感的机械生产相比,由艺人手工捏制的脊兽不单单是一个神兽,更像是人神合一的产物。

2.生殖崇拜观念鲜明

甘谷县属华夏文明发源地天水市辖区,故而深受伏羲文化的影响,甘谷脊兽中的很多形象都对祈子延寿、生殖崇拜等观念有极强的表现。封建社会人口繁衍是一个家族的头等大事,脊兽中有很多形象都暗示着生殖崇拜的思想。如“麒麟送子”就是古人用来祈子、寓意家族兴旺的。[1]“石榴”“葡萄”“荷花”这些植物都有多籽、繁殖速度快等意,取谐音“多子”反映了先民们对繁衍后代的期盼,另外还有“孔雀戏牡丹”“喜鹊闹梅”“龙凤朝阳”等造型都反映了生殖崇拜的观念,也表达了夫妻恩爱、家庭和睦等美好的愿望,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3.宗教文化色彩浓厚

甘谷民间信仰复杂,不同的神灵职位等级之间也有差别。因而在脊兽的使用上也有不同的讲究。道教神殿和佛教神殿以及行业神殿正脊之上所放的脊兽有很大的不同,男神供殿和女神供殿在脊兽选择也不相同。一般男神殿用龙形脊饰如“二龙戏珠”“龙凤朝阳”“狮子驮宝瓶”等,女神殿用凤形脊饰如“双凤朝阳”“孔雀戏牡丹”或“喜鹊闹梅”“麒麟送子”等,且龙凤一般只有等级较高的神殿才可使用。道教神殿正脊正中用道教的象征“子牙楼”,两侧为“跑龙”。佛教神殿正脊正中为佛教的代表“莲花”“宝珠”,两侧对称“跑龙”。行业神殿财神的殿顶正脊上正中是“子牙楼”或“狮子驮宝瓶”“大象驮宝瓶”,两侧对称“跑龙”。垂脊上的垂兽根据神灵地位等级高低的不同有“三鬃兽”“五鬃兽”“七鬃兽”之分。正脊两端吞口上的吞脊吻被演化为各种不同的龙型鸱吻,鸱吻选用跟神殿所供神灵职能和类型有关。

4.脊兽种类造型本土化

北京规制最高的建筑故宫太和殿的仙人走兽共十一个。第一为骑凤仙人,古人把它放在最前面寓意逢凶化吉,后方依次为龙、凤、狮子、海马、天马、狎鱼、狻猊、獬豸、斗牛、行什[2],这些小兽在摆放顺序和数量上都有严格要求。而甘谷脊兽的仙人走兽数量一般不会超过五个,且没有严格的摆放顺序。一般为麒麟、龙、狎魚、鸽子、海马、大象、仙人骑凤等,多由老百姓自己的希望随意的排列组合,具有本土性色彩。不过大多寓意着祈福辟邪、消灭灾祸、人丁兴旺、家庭和睦、升迁等老百姓朴素的愿望与追求。

在鸱吻的造型上跟官方比也有很大的不同,甘谷脊兽鸱吻多为各种造型的龙吻。北京故宫宫殿正脊横梁上没有“跑龙”,甘谷脊兽正脊上有“跑龙”。好似左右两条大龙奔跑嬉戏于正脊之上,中间放置像阁楼一样的东西当地人称“子牙楼”。这就是甘谷脊兽独具特色的“二龙戏珠”。另外还有吼天龙兽、钻天龙兽、盘龙、滚龙、鱼化龙等各种经过变形的龙造型的鸱吻。

二.甘谷脊兽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甘谷脊兽发展现状

封建社会时期经济落后,各地宫殿、庙宇发展缓慢所以脊兽的发展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新旧社会交替阶段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各地大肆拆除庙宇,脊兽的发展几近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以后,思想得到了解放,人民开始重新修建寺庙园林,这一时期脊兽又重新得到了发展。第四代传人张启云和哥哥张云中学得琉璃之法,丰富了甘谷脊兽的颜色和内容。以前只有青灰色或青白色,现在有了黄、绿、赤、黑、白、等五种颜色,色泽亮丽,绚丽多彩。

甘谷脊兽技艺作为甘谷县重要的民间手工技艺,及时受到了国家和政府的重视,并成功的在 2006年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甘谷脊兽第四代传承人张启云,张云中被评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张云中被评为“中国古建筑营造工艺大师”和“高级传统工艺师”。2001年在政府的扶持和帮助下张启云在甘谷成立了第一家甘谷脊兽公司,开始招募工人大批量生产脊兽。目前永安村共计近2000户,总人口6000多人,约3000多人在从事与脊兽生产相关的产业,除了张启云的脊兽公司是招募工人生产外,大多数人都是以家庭手工业生产的模式为主。不过大多家庭只会做一些简单的条瓦、滴水、花盆等,并不会进行脊兽的捏制。目前会捏制脊兽的专业艺人约600多人,其中张氏家族的张云中制作技艺最高,捏制的脊兽艺术感最强。

制作脊兽已经成为永安村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脊兽制作的行列当中来。甘谷脊兽传承人张启云说到公司制的手工业生产作坊相比家庭式生产更有优势、更容易形成品牌影响力。他还将单家独户生产的脊兽收购起来统一销售,解决他们的销售问题。在他的努力下甘谷脊兽公司已有了稳定的销路,而今张氏家族制作的甘谷脊兽声名远扬,远销陕西、甘肃、青海、新疆、河南等地。

(二)甘谷脊兽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甘谷脊兽的定位不利于长久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建筑形式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脊兽常用于寺庙、古建、公园等建筑而普通民居大都不会安放脊兽。即使甘谷脊兽定位成建筑构件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问题,但从长远来看,甘谷脊兽的定位稍显单一,不利于长久的发展。因为建筑构件的使用范围狭窄,而且甘谷脊兽以宗教脊兽为主,和老百姓的生活不产生直接的接触,对这种传统民间文化的印记也不够深刻。长此以往这种民间传统文化可能会被人们所遗忘而最终淹没在历史的洪流当中,所以甘谷脊兽的定位不能拘泥于一种,而是要转变思维勇于创新,不断拓宽发展方向,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擦出和谐的火花。

2.工业化生产和传统手工生产之间存在争议

工业文明的机械化生产不断冲击着原始手工生产发展。大量的机械化产品虽然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但失去了手工生产的个性化、情感化的特色,满足了实用性但减少了艺术性。这种千篇一律的机器生产的产物虽然也具备观赏性,但无法满足人们的个性化审美需求。然而手工生产有优点也有不足,手工生产周期长,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率低,在市场竞争中不占价格优势,管理理念落后,无法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甘谷脊兽传承人张启云同时又是甘谷脊兽公司的运营人,他既希望采用工业化的生产模式,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又希望能够继续保持传统手工生产,不想让机械化生产的千篇一律、毫无情感的产品掩盖先辈们智慧勤劳的结晶。所以选择工业生产还是维持手工生产两者之间产生了争议。

3.烧制过程中烟气排放对环境的污染

脊兽在烧制主要取材当地的优质红壤土,待捏造完成后入窑烧制。烧制过程依旧沿用传统的煤窑,部分琉璃脊兽因二次烧制的需要故而需要柴窑烧制。传统煤窑技术落后能源利用率低,烧制过程中不仅消耗大量的能源资源同时还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的排放。据了解我国窑炉烟气中重污染物的排放浓度普遍超过最新陶瓷工业排放标准要求且污染物的排放受燃料、窑炉类型、工艺水平影响较大[3]。因此陶瓷烟气治理技术和低碳环保窑的研发以及应用已经成为必然。

4.宣传推广力度不够

甘谷脊兽在当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并不高。笔者作为一个甘谷人,曾就读的高中学校距离甘谷“脊兽村”仅约十公里,但之前对甘谷脊兽的了解仅限于知道、认识,而对于脊兽的种类、捏制、烧制等过程根本不了解。对甘谷脊兽了解较多的仍局限于跟该行业相关的一部分人,而大部分当地人对脊兽的了解少之又少,这与甘谷脊兽的宣传力度不够有很大的关系。这几年甘谷脊兽开始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甘肃日报、兰州晨报、天水广电网等都对甘谷脊兽进行了文字报道。另外还有《冀之脊》、《甘谷脊兽》(上、中、下)两部介绍甘谷脊兽的短片,也有一些学者写的关于甘谷脊兽的论文、博客等。这些文字和短片都对甘谷脊兽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但要在当地产生一定的文化影响力还需要加强宣传力度。

三.对甘谷脊兽发展与创新的思考和建议

(一)甘谷脊兽的定位与创新

对甘谷脊兽的发展而言,除了保持建筑装饰的功能外,还可开拓饰品功能。脊兽集饰、色、形、纹与一身,造型简练而不古板、线条流畅、艺术风味浓厚。我们可以利用当地特有的脊兽技艺,主打具有脊兽元素的流行饰品。提取甘谷脊兽中的文化元素融入进饰品设计当中。本着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把脊兽作品中有代表性的产品如龙造型系列、小跑兽系列、三把鬃、五把鬃、七把鬃、骑凤仙人、二龙戏珠等图案抽象出来。将原来的图案进行创新,制作成各种手工艺品摆件、小玩偶、衣服logo、纹饰、家居用品、配饰等等,将这种流行元素加入到饰品设计中。在国内饰品行业普遍缺乏自主设计品牌环境下,我们的品牌设计风格鲜明,无疑会让消费者眼前一亮,提高知名度,形成一种特色文化产业。

(二)保留手工作坊形式的公司制发展

甘谷脊兽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手工生产,目前大约有40户家庭在采用在传统手工生產脊兽。甘谷唯一的一家脊兽公司也选择坚持手工业生产。机械化流水线式的产品已经填满了人们的生活,这时人们也开始怀念手工生产的东西,开始懂得手工生产的东西的珍贵性。千篇一律的机械生产器物虽然满足了人们的物质追求但无法满足精神和文化的追求;能够模仿作品造型、色彩在外表看上去别无二致,甚至机械化产品更加精确、美观,但手工作品中蕴涵的人性美和个性美是机械化生产永远无法做到的。现在手工生产不再是落后的象征,反而成为一种珍贵的传统文化,坚持手工生产正好可以成为甘谷脊兽在未来发展中最大的优势。

传统手工也有其自身的优点,也有不足,我们推崇手工生产并不是对现代化模式的彻底否定,传统与现代二者不能割裂开来。我们可以将现代管理理念运用到传统手工艺生产中,保留传统手工艺生产具有个性化、情感化的优势。同时依靠现代技术的强项,增强传统手工艺生产的能力,提升传统手工艺品牌价值,完善传统手工艺知识产权保护,突出手工创作的个性化,彰显传统技艺的品质。

(三)对古法烧制技术的改进

甘谷地处黄土高原渭河河畔,生态环境脆弱,森林资源和煤炭资源均不丰富。甘谷脊兽琉璃制品在烧制过程中仍采用煤窑和柴窑烧制。木柴和煤炭均为不环保燃料,在烧制过程中会产生碳氧化物和硫氧化物等对大气污染较为严重的气体。为降低污染,各方面都在努力研究新型低碳环保的窑炉结构。公司负责人张启云也希望可以改进烧窑方式实现绿色发展。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基于V型催化燃烧器设计的催化燃烧方式的新型天然气催化燃烧窑炉[4]是已经研究出的成熟的生产技术。在测定新式窑炉排放烟气中污染物浓度时发现浓度较低,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属于环保窑;进行琉璃烧制时间和耗气量的对比时发现新式窑耗时短耗气量少,属于节能环保窑;将烧制出的琉璃制品进行外观上对比时发现琉璃制品光滑透亮、颜色饱满大方,具有较强的艺术感;从琉璃实用性能上面做比较时发现吸水率低、抗冻性好、对天气的适应性强。综合考量之下认为天然气催化燃烧窑炉不失为一种可运用的成熟工业生产技术,烧制的琉璃制品达到国家标准,能够满足实际使用,适合甘谷脊兽生产商投入运营。

(四)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针对目前甘谷脊兽宣传面狭窄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在全县范围内实现覆盖式宣传。首先,抓住学生这个广大群体。学生群体文化素养高,对新事物的了解有更强的兴趣和好奇心,可以在当地学校开设跟脊兽有关的校本课程。让更多的学生认识脊兽,了解脊兽的制作过程,最好能够给学生提供亲自动手制作脊兽的机会。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其次,可以利用当地开展甘谷县大象山旅游文化节的机会举办相应的展会,向民众展示甘谷脊獸并介绍相关知识,也可以设置问答和有奖竞猜等环节,让民众参与其中,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再次,利用大众传媒的力量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公众号等媒体进行传播也可以利用公交广告灯箱或发传单的形式向全体民众进行宣传,使甘谷脊兽走出甘谷,走出甘肃,走向全国,甚至走向全世界。

参考文献

[1]石晶.传统艺术之美——甘谷脊兽艺术文化调查与研究[J].大众文艺,2010(06):98-99.

[2]史敏.论故宫的脊兽艺术[J].美术教育研究,2015(04):28.

[3]GB25464-2010,陶瓷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S].

[4]贾方晶.天然气催化燃烧炉窑辐射特性及其烟气应用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7.

(作者介绍:石艳,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2016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刘朝霞,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手工制作发展现状
“变废为宝”
高职学前手工制作课程动手实践能力探究
手工制作在小学数学几何教学中的应用
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手工制作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天然气储运技术经济分析
巨灾债券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浅析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面临困境—以丽江市为例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大班手工制作活动中的创新教育研究
高职学前教育手工制作课程拓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