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基于斯金纳正强化理论下的思、审、辨

2019-10-05马安奕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9年10期
关键词:斯金纳功利主义花式

马安奕

【摘要】80年前,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斯金纳通过斯金纳箱的一系列实验提出了正强化的提法。即我们如今公用的正强化概念:呈现一个愉快刺激以提高某一个反应的发生概率。随着尖端科技进入寻常百姓家,高校教师率先利用人工智能开展“猫捉老鼠”般的高校花式点名课堂而非教学的现象被各类媒体争先报道……案例背后,当事人都有着外在的驱动力赋予他们愉快的刺激(比如学分等),从而“强化”他们的趋利行为。这些愉快的刺激带来的负面效应不禁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正强化是否有存在的局限性。

【关键词】正强化理论 高校花式点名 功利主义 觉解力一、正强化衍生的现代高校怪象——以“猫捉老鼠”般的高校花式点名课堂为例

(一)案例再现

如今,我国高校中通常出现学生无故缺勤旷课的现象,导致不少老师的课堂出现人越来越少的现象。老师们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也是想尽了办法:有用蓝牙签到的,还有用人脸识别等。毋容置疑,学生出于对自己绩点和学分的考虑,“强制”签到在很大程度可以改善表面上无故缺勤旷课的现象。高科技引发的老师求助于各种花式点名,变著花样来点名。老师和学生的此种学习模式可谓是令人贻笑大方,宛如在上演一场“猫捉老鼠”的戏法!

而更讽刺的是,学生虽然是出席了课堂,但是有趣的是,教室的前三排通常是无人问津。笔者曾经连续一个月对一个年级的某文科专业本科生进行课堂座位分布的踩点观察。在一个月内,除非教师的强制要求,第一排的上座率约等于零,而同学们往往倾向于坐在第四排及以后的位置。当被问及原因,大多数同学倾向于选择“带了自己的学习资料,坐在前面有碍于做自己的事,来上课只是例行公事。”更有趣的发现是,老师在变着法花样点名留住学生的同时,同学们也在对老师的上课点名频率进行绞尽脑汁的猜测。如此的师生上课现象不禁令人扼腕叹息!如此课堂,还谈及何等的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模式!

但是在调侃这些“奇葩”的点名神器后,我们不禁要发问,什么时候咱们大学生已经需要“扫码签到”这种外在施压手段了?师生构建的学术共同体哪去了?柏拉图式的课堂争辩在哪里?当高校大学生不再追求知识本身,而是靠点名保住学分来勉强维持自己来上课的动力,是否就是一种典型的以功利主义伦理学为基础的正强化理论的应用呢?

(二)案例简评

高校花式点名下,上演一出乐此不疲的“猫捉老鼠”戏法的老师与学生,这不正是上演了一出出受滥用的正强化下盲目驱动的闹剧?案例的主人公们不正是一出出斯金纳手下的动物实验仪器中的没有觉解力与德性的白鼠?在此种受滥用的正强化支配下,更别提国内外学者提倡的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学术共同体了。因为学生把上课视作点名的负担,教师把降低课堂学生流失率为指标。

二、基于正强化视阈下的审、思、辨——以“高校花式点名”为例

(一)一思:动机与目的是否单一

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主要关注的是成就动机,即学生试图获取好成绩的倾向。成就动机主要由三方面的驱力所组成:认知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本文呈现的案例,其实更多的是侧重于外在强化物驱使下的自我提高内驱力。值得关注的是,如果过度强调自我提高内驱力,那么容易滋生与助长功利主义之风,从而弱化认知内驱力,把对知识的学习作为自己通往“快乐”的手段与工具而非终极目的。

上演“猫捉老鼠”闹剧的高校老师与学生,老师上课不是为了和学生一同进行苏格拉底式“产婆术式”的交流,而是为了完成一个学期必须完成的教授课时量。奈何学生学习兴趣低迷,课堂的人数越发减少,教师只好转而求助于“利用高科技”进行花式点名“留”住学生,而高科技没有应用于教学过程的辅助上,反而是运用于“留”学生上,何其讽刺的现象!学生们是一只只精明的“老鼠”,他们学会的是观察老师的点名习性以及老师对课堂出勤率是否“宽容”,更有甚者盘算计算着老师的点名规律,如果遇到估计失误的情况,就会想着法儿去补假条弥补,以防影响到自己的学分和绩点。当教书育人被量化,成为了不得不完成的课时量,当教学的中心环节课堂演变成了一场“计算点名规律”的“宫廷”课堂,教与学的动机被强烈的功利主义所蒙蔽压抑,何等悲哀!

过度地把学习动机与自我提高内驱力捆绑而产生的必然是缺乏创新意识、人文素养以及终身学习潜能的“机械人”。他们多是钱理群教授所说的“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世故老成,凡事都以一己之利作为自己言行举止的驱动力,只把知识当作获取利益和权力的工具、手段。试问,此般单一的动机与目的单纯吗?它是否可以维持足够的牢固性?如果外在的正强化物一旦消失,又会产生如何的连锁反应?

(二)二审:快乐与幸福是否等同

快乐等于幸福吗?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辩题。先哲亚里士多德认为这是一个否命题。亚里士多德说,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最高的善,也就是每个人为之追求的最终的目的,那就是幸福。人们追求幸福不为其他,只是为了追求幸福本身。即幸福的最后目的就是善。亚里士多德区分了两种快乐。一种是不值得追求的快乐,一种是值得追求的快乐。快乐并非就是善(最高价值),也并非每一种快乐都值得欲求,那些本身值得欲求的快乐在种类上和起源上不同于其他快乐。

教师想通过简单粗暴的点名留住学生不让自己的课堂空空荡荡,而不是选择主动反思换个角度思考为何学生对自己的课堂纷纷避而远之并改良自己的教法;学生来上课争着坐在后排,是因为他们憎恶课堂教学,来上课只是为了点个名保住自己的学分和绩点。有一个共性,他们都是为了快乐,一种感性、不值得过的快乐。他们不幸福,因为没有德性、未经慎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而且是良心备受谴责的。

(三)三辨:人和斯金纳箱子的老鼠是否一样

人的本质,人和动物的区别是什么?我们和巴甫洛夫手下的狗、斯金纳箱子里的老鼠一样吗?

马克思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如是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如果把人的自然属性看成是人的本质,那么人和动物就会混同起来,“人的本质”这个概念就失去了它特定的含义。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究竟表现在哪里呢?恩格斯指出:“人类社会和动物界的本质区别在于,动物顶多只能采集,而人类则能生产。”

没有德性、没有慎思、没有社会性的“三无”人员,只是无穷无尽的奖励与强化。吊在高校学生前面的是名叫“学分与绩点”的诱饵;吊在老师面前的是“增加学生出勤率”的香喷喷的诱饵。我们故事的主人公们就这么被这些强化物们吊着跑,追呀追,没有尽头,一边追赶还一边留下了渴望的口水,而且越追逐到后面,越发麻木。

三、结语

哲人黑格尔曾经说过——万物存在皆有其合理性,意在指明万物存在皆有其存在的时代背景。正强化理论,本身并无正误之分。就正强化理论在教育领域上的应用,需要我们每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觉解力,加强对正强化以及功利主义伦理学的了解、体验与感悟,做到敬以直内,义以直外。

参考文献:

[1]盛富云.功利性学习的困境与出路[A].当代教育评论,2016,(04)[C].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6.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尼各马可伦理学[M].商务印书馆,2003.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72.

猜你喜欢

斯金纳功利主义花式
花式卖甘蔗
“花式健身”要谨慎
Dr. Skinner and Hungry Pigeon 斯金纳博士与 饥饿的鸽子
康有为早期政治思想的功利主义解读
法律解释的功利主义倾向
花式冰激凌
不能将功利主义标签化
浅析西方现代功利主义
基于斯金纳强化理论下的幼儿语言教育研究
官博辣么萌,随你 花式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