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 学生心理互助APP的设计
2019-10-03王彦青刘思琪
王彦青?刘思琪
〔摘要〕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和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发布,心理服务类APP平台数量激增,前途光明。介绍常见的心理APP发展现状,并提出学生心理互助APP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内容要求,能为开发心理互助网络平台提供有益探索。
〔关键词〕心理APP;心理互助;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26-0008-03
一、引言
互联网的升级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为各种APP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针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各种APP应运而生并大量流行,获得了许多高校的认可。智能手机除了作为通讯工具和娱乐平台外,还兼具获取知识和方便生活的渠道功能,作为一种学习交流媒介值得探索。较快的生活节奏和较大的社会压力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断增加,而传统的心理健康咨询和教育资源有限,难以及时满足学生各种心理帮扶需要。APP应用的便利性和保密性,有助于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互助成员间的联系以及求助者的隐私保护,促进更多学生理解、接受和参与心理互助系统,共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设计开发一种针对学生的心理互助系统APP,充分整合学校心理互助资源,打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与学生需要之间的时空障碍,实现学生需要与现有资源的有效衔接和精确匹配,能够保证学生心理健康需要及时高效地获得满足,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幸福感。
二、传统心理辅导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分布不均,相互匹配不够
受条件限制,心理咨询辅导资源相对缺乏,且存在严重的资源分布不均和双方匹配不够的现象。这表现在,条件较好的学校拥有相对充足的软硬件设施及咨询师队伍,条件较差的学校资源极为有限;大多数咨询师只是兼职从事辅导工作,学生需要获得帮助的时间和咨询师能够提供的时间未必匹配[1];咨询师的专长领域与学生实际面对的问题存在一定差距,求助学生的性格差异等原因导致咨询资源的错配时有发生,面向全校的心理咨询辅导工作效率不高[2]。
(二)沟通效率低下,信息反馈不足
传统心理咨询遵循经典的心理咨询标准和流程,对于规范咨询过程、保证咨询效果具有积极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际交往和信息互动模式发生了巨大改变,人们对信息沟通的效率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受时间、场地和咨询师人员有限等条件限制,求助者的需要往往难以在第一时间获得满足,咨询师等专业人员也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准确了解求助者的完整信息,造成求助者与专业人员之间沟通不畅,效率低下[3]。
由于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特点,求助者和咨询师双方常常处于相对不平等和单向透明的状态,这种状态导致咨询过程和效果不能得到及时准确的信息反馈,继而影响咨询进程和帮助效果。
(三)参与热情不高,帮扶效果有限
由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对滞后,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不高,对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咨询机构缺乏了解,遇到相关问题和困难时可能会更多地寻求其他帮助,心理咨询所起的效果非常有限。另外,受原有观念的影响,学生中的偏见和歧视还是普遍存在的,不少学生认为接受心理帮扶的都是有精神或神经问题的病人,为避免自己被他人贴上“病人”的标签,会尽力回避心理帮扶相关活动。另一方面,很多学校都将心理帮扶机构设置为学生处或学生工作部的下属机构,与学生辅导员归属同一部门领导,这种设置或多或少导致学生隐私难以得到完全地尊重和保护,使得学生在选择求助时难免顾虑重重,影響帮扶的受众范围。即使有专门的帮扶机构和人员,也难以在时间和空间上及时满足求助者的各种需求,更何况很多帮扶机构和人员是交叉兼职。这导致求助者的需要延迟满足甚至不能得到满足,会挫伤求助者的积极性和信心,继而影响帮扶活动的信誉,限制帮扶活动的效果。
三、常见心理APP的发展现状
APP是英文Application或Application program的缩写,多指基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第三方应用程序[4]。在华为应用市场中以“心理”为关键词搜索,能找到不少于70款APP[5]。根据这些心理APP的功能特点,大致可分为三类:心理测试类、心理教育类和心理咨询类[6]。心理APP的使用可以打破传统咨询的时空限制,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大众对心理咨询的理解,使得咨询更加便捷及时。
问题与机会同在,由于目前的心理APP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和伦理规范约束,导致实际应用中可能具有潜在的法律和伦理风险。此外,现有的很多心理APP在目标和对象上追求大而全,缺乏专门针对特定群体的APP,结果导致不同APP之间常陷入相互冲突的窘境。
四、学生心理互助APP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科学性
科学性主要体现在知识方法、流程设计和内容安排三方面,知识方法的科学性是指介绍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和方法,而非未经严格审核的旁门左道;流程设计的科学性是指APP内部架构遵照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设计APP模块框架和工作流程,在充分比对咨访双方信息后,实现智能化和人性化的匹配;内容安排的科学性是指内容安排上站在学生的立场,以学生的视角,从实际需要出发来科学设计APP内容,增强APP的使用粘性,扩大APP的使用范围。
(二)便利性
便利性应该体现在以下方面:用户使用的便利性(流程设置合理、符合用户使用习惯、兼容各种手机平台),管理操作的便利性(便于管理人员操作、便于更新维护升级、便于信息筛查管理)。
(三)整合性
整合性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层意思是学校内不同部门信息的整合,主要是指与学生相关的事务办理,尽可能整合在一个平台上,并在此开放式平台上预留空间以便拓展新业务,使学生一键登录,一网办完,免得学生在各个部门之间来回折腾,提高工作效率;另一层意思是实现信息的整合匹配,当学生所有事务都能在此平台上处理时,该平台就积累了几乎所有的信息,如果咨询师能筛选和查询到如此多样全面的信息,对学生的了解自然会全面而深入,对很多问题的判断也会更加准确高效,对问题的解决自然大有裨益。
(四)安全性
由于此平台将记录学生在校期间几乎所有的信息,那么,保护学生隐私,确保信息安全就非常重要。所以,此APP的开发对安全性要求极高,如果不能保障安全,就可能会对求助学生造成二次伤害,这是绝对不能容许的。开发心理健康教育APP的目的是介绍心理健康知识、传播心理健康理念,并通过一定的测试手段,结合学生学习生活的大数据分析,给学生提供“心理健康处方”,让学生能了解自身状态,并针对自身状态选择获得相应的帮扶。通过提前筛选和提供处方建议,让不同程度的问题都能得到相应层级的帮助,保证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更具针对性,系统应用更加高效。安全性是其前提和保证。
五、学生心理互助APP设计的内容要求
(一)健康知识介绍
根据学生的发展任务及所处阶段特点,并结合时间节点和学习任务,遵照身心一体的大健康观念,有规划地介绍心理、生理方面的健康知识。通过长期有目的的宣传,帮助学生树立健康意识,培养健康观念,养成健康习惯。
(二)心理问题测试
APP上应该提供多样的心理问题自评量表,便于那些有疑虑或者有症状的学生进行自我测试。这里的测试应该是对标准量表的改进,量表的说明和结果的解释中应添加学校心理帮扶资源介绍,通过信息的重复出现来强化学生的求助意识,而不能简单地套用已有的量表内容。
(三)结果评估诊断
除使用自测量表给测试者提供一般的评估结果外,后台的专业人员也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背景、成长经历、发展问题和目前状态,为自测学生提供预警性的诊断结果,以便及时筛选出重点关注对象并给予必要帮助。
(四)资源智能匹配
由于心理问题种类繁多,背后原因复杂多样,不同咨询师所擅长的领域也各有千秋,所以传统的咨询难以做到求助者与咨询师的恰当匹配,导致咨询效率低下。开发此APP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实现求助者与咨询师之间的智能匹配,把最合适的咨询师推荐给最需要的求助者,实现资源的有效匹配和整合,避免无效浪费。
(五)实施帮扶措施
当智能匹配实现之后,求助双方就可以建立一对一的联系。此时,咨询师可以根据求助者的具体情况,制订相应帮扶措施并加以实施。
(六)帮扶效果反馈
帮扶结束后,双方分别提供简要的评估报告,构成对帮扶效果的反馈。心理帮扶具有特殊性,很少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要科学看待求助者提供的评估报告。另外,评估报告还有两个重要的作用,一则督促咨询师认真对待帮扶工作,二则也会对求助者形成心理暗示,即帮扶过程是科学、客观、严谨的,帮助其积极正面看待帮扶措施,巩固帮扶效果。
(七)平台功能扩展
考虑到平台应用的便利性和目前多平台使用的低效重复状况,建议可藉由大数据平台建设来推动心理互助APP的功能扩展,学生能在此APP上完成目前分别由教务、财务、后勤、团委和图书馆等相关部门提供的管理服务,能借助一个系统完成几乎所有网上可以操作的服务。通过重复曝光,可以减少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偏见,降低学生对此APP应用的排斥,真正潜移默化地将心理互助帮扶变成学生健康成长中一股无形的力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快乐成才。
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第一,要统一学校各部门信息,会涉及多个平台的整合,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学校众多工作中的一小部分,要想真正推动系统资源和平台的整合,难度非常大。
第二,各学校普遍存在人员不足、场地设施有限等情况,普遍对心理健康教育投入不足,现有的老师也往往身兼多职,很多情况下往往是资源和精力难以兼顾。要完成此系统性工程,困难可想而知。
第三,在学校的心理健康互助网络中,学生心理委员往往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更新变化较为频繁,如果不能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教育、培训和管理,他们发挥的作用就非常有限。因此,对心理委员的培训和教育,要分年级分阶段,有针对性地长期开展。
参考文献
[1]钱铭怡,陈红,秦漠,钟杰,姚萍,徐凯文,易春丽,张智丰,王易平.国内六大区心理治疗咨询管理状况的调查[J].心理科学,2008(2):441-446.
[2]李华平.浅谈我国目前心理咨询业存在的问题[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S1):296-297.
[3]朱亮,刘晓艳.我国心理咨询的现状与对策探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46-149.
[4]王婷,王楠.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教育APP现状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12):83-87.
[5]盛柳柳,严建雯.高校心理咨询APP开发的探讨[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6,4(2):125-128.
[6]彭雅楠,席居哲,左志宏.互聯网+背景下心理服务类APP的现状、问题及展望[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25(2):333-336,309.
(作者单位:安徽省芜湖市安徽工程大学体育学院,芜湖,241000)
编辑/张国宪 终校/卫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