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班教学对学生心理韧性的影响

2019-10-03谢林玳郭奕龙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年26期
关键词:心理韧性影响

谢林玳?郭奕龙

〔摘要〕鉴于依学生成绩分班教学是大多数中学所采用的分组模式,通过文献分析探索此模式对学生心理韧性的影响。在教学场域中,分班教学如同双刃剑,它既能避免同班学生学业水平差异过大,方便老师控制课程难度,又提供学生应对逆境的机会,然而,分班教学引起的区别对待会打击学生自信,对学生的心理韧性有消极影响。分班教学还会引起教育不公,导致学生消极面对困难,因此分班教学对学生心理韧性的消极影响超过积极影响。

〔关键词〕分班教学;心理韧性;影响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26-0004-04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学生在就学期间享受到公平的待遇,他们在未来步入社会后才会秉持公义的信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的工作方针指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分班教学是对个性化、针对性教育的探索,但却违背了该工作方针。按成绩分班的分层分班教育模式,因资源分配不均导致无法实现教育公平,因此对这样的教育模式,教育界一直持质疑态度,并着手对使用该教育模式的学校进行整改。然而,为了吸引优质生源、打响学校名声,分班教学的模式依然普遍存在于国内许多学校中。分班教学模式下,学校过分重视学生学习成绩,也会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想要培养出优秀且全面发展的人才,不光需要足够的知识储备,也需要优秀的品格、良好的心态和坚韧的内心。本文描述了国内分班教学模式現状,并就其对学生心理韧性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一、分班教育现状

目前国内多数初高中通常根据考试排名进行分班教学。学校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年级排名进行分班,通常排名在全年级前20%的学生分在“A类班级”,其余的分在“B类班级”。在有些学校,“B类班级”甚至还会再继续细分成B+和B-。A、B类班级有时会用其他名称如“重点班”“普通班”指代。学校会给A类班配备较高资历的老师(教学时间长、经验丰富、具有高学位),并让他们享有更优质的资源(教学器材、住宿、额外补课机会等)。殊不知,这样的教育方式会引起马太效应,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损不足以奉有余”,本应当平等分配的优良资源大多分配给了优等生[1]。A类班资源丰富甚至过剩,然而B类班级却教育资源紧缺,学生无法得到他们需要且应得的培养和锻炼。这样的模式虽然让优等生的成绩锦上添花,然而对成绩中下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正如陈梦然[2]在“普通中学教育不公平问题考察”中指出,“重点中学”“重点班”这样的办学体制的盛行,是教育不公平的一种体现。教师水平、设施配备、资源分配普遍倾向“重点班”,这导致少数优秀学生成绩好上加好,但同时也剥夺了其他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资格。

分班教育是针对各种类型学生的个性化教育,还是对“因材施教”和“差异教育”的误解,这要具体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分班方式来判定。值得注意的是,按成绩分班并区别对待不同层次的班级,这样的做法是不利于学生心理发展和身心健康的[3]。为了从学生入学开始就避免分班教学,教育部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9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中规范了学校录取学生的方式,文件明确指出:“严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设立任何名义的重点班、快慢班。”虽然教育部、各省教育局都不允许“分班教学”的教学模式存在,但有的学校仍然冒险打“擦边球”,用“摸底考试”等名义继续将学生按成绩排名分班教学。教育部门之所以严厉抵制分班教学,是为了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和关爱,保持学生的积极学业情绪以应对学习上的困难。通过考试成绩给学生划分等级,会造成资源分配不公平,并可能让非重点班的学生逐渐失去自信、滋生挫败感、降低自我效能感等[4]。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学生心理韧性的发展,无论是正向或负向,均会受到分班教育的影响。

二、心理韧性的定义及测量工具

(一)心理韧性的定义

困难和逆境,在人们的传统认知中并不受欢迎,多数人都希望自己的发展与成长顺风顺水,然而心理韧性的提出和研究打破了人们的固有思维,让人们用乐观积极的态度看待人生中的逆境。心理韧性的定义在学术界尚未统一,Tugade和Fredrickson[5]认为心理韧性表示个体可以有效地应对和适应所面临的失败、困难或逆境,摆脱消极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Rutten、Hammels和Geschwind等[6]将心理韧性定义为:个体经历了生活逆境后,成功地适应和迅速地恢复;Govender、Cowden和Asante等[7]则认为,心理韧性是勇气和人们所经历的逆境之间动态的交互过程。为提升我国二十一世纪人才的核心竞争力,2016年教育部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了当代学生应当培养的能力和应当具备的品质。在“构建中国化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林崇德[8]通过三大领域、六种素养以及十八个要点细化并解释了党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指向。“健全人格”作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十八个要点之一,强调“全面发展的人”应具备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能调节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有坚韧的信念和面对挫折的勇气,这些都和心理韧性的核心定义相符。心理韧性概念综合了个体在困境中坚忍不拔、屡败屡战的毅力,重振旗鼓、卷土重来的复原力,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勇气以及遇强则强、愈挫愈勇的适应力。将心理韧性数字化,让该品质可评估、可计算,那么学生韧性的测量、干预效果的好坏都可以更直观地体现出来。为达到此目的,心理韧性测量工具随即出现。

(二)心理韧性的测量工具

在心理韧性的研究中,使用较广泛的测量工具是Connor-Davidson韧性量表(CD-RISC量表),该量表采用五级评分(0~4),共25题,被试分数越高则心理韧性越强[9]。经过于肖楠和张建新[10]翻译及本土化后,中文的CD-RISC量表有较好的信效度,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1。CD-RISC量表中文版通过内部一致性、相关系数等多项数据的比对,并用自尊、生活满意度、大五人格为效标进行偏相关分析,最后得出CD-RISC量表适合中国人群使用。除了CD-RISC量表外,还有其他适用于不同人群的心理韧性测量工具,其中开发较早且被广泛使用的是护理学家Wagnild和Young[11]制定的韧性量表(resilience scale,简称RS),韧性量表共有25项,分为“个人能力”(17项)以及“自我与生活的接受能力”(8项)两个子量表,通过测量被试毅力、自立、沉着等五个维度来评估心理韧性;Stoltz[12]在1997年提出了逆境商数AQ(adversity quotient)量表,此量表从控制感、起因和责任归属、影响范围、持续时间四个方面来衡量人们在生活中应对逆境的能力高低,其中的问题涉及职场逆境、社会环境等方面,多用于对职场人士弹性面对逆境的能力的评估;胡月琴和甘怡群[13]设计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在国内相关研究中被多次应用,该量表共27题,题目涉及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五个因子,适用于东方文化下青少年的心理韧性测量。总的来说,以上介绍的和心理韧性相关的量表都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这些量表虽然针对青少年、成年人、职场人士等不同人群,但都测量了他们应对不同情况设定下(包括学习、生活、工作、灾后等)所遇困难的能力。

三、分班教学及其对心理韧性的影响

(一)分班教学的优点及其对心理韧性的积极影响

结合分班教学相关文献,我们可以发现学校通过成绩分班的目的并不是刻意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因为学生程度不齐,成绩差距很大,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教师无法在有限的上课时间内,同时照顾成绩差距大且需求完全不同的学生[14]。最后的解决方法通常是“照顾大多数学生”,也就是按大多数学生的需求来授课,那么少部分成绩拔尖或是基础较差的同学就无法被“照顾”到。如果两类学生混在同一个班接受教育,依然无法实现教育公平。分班教学让教师在教学内容上不必既要夯实基础又要提升和拔高,只需集中在同一难度水平的课程内容上授课,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教学压力[15]。在降低教师授课难度的同时,分班教学的“淘汰制”也为学生们提供了参与竞争的机会。心理韧性的提高,需要在实际情况下练习和运用,分班教学就是给学生们设置的一个逆境。定期的分班考试让学生们保持警惕,在每一次考验中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平稳心态,实操逆境应对技巧。因此从积极的角度看,分班教学除了可方便教师授课,也给学生提供了提升心理韧性的机会,那分班教学又有哪些缺点?是否会对心理韧性有消极影响呢?

(二)分班教学的缺点及其对心理韧性的消极影响

研究表明,初中生普遍認为:“相比低成绩者,教师会给予高成绩者更多学习方面的辅导和支持,更多锻炼、表现的机会和特殊的优待。”[16]分班教育通过成绩分班,同一学业水平的学生会分在同一个班级,所以教师对各个班级的态度也不一样。教师的差别行为会影响师生关系、学生的情绪和学业成绩,这也是教育不公的一种体现,因此分班教学是引起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非重点班的学生来说,教师们常把他们和重点班做对比,以此给他们压力。皮格马利翁效应表明,期望和鼓励会改变学生的行为,让他们变得更积极向上,朝着期待的方向努力[17]。相反,没有教师的鼓励,非重点班学生会在不断的对比和批评中失去信心以及学习的动力,导致自我认同感下降,班级士气低落,学习氛围不断变差。分班教学通过班级学习氛围等外部环境,给非重点班学生的心理韧性带来了消极影响。

那么获得教师嘉奖、学校优待的重点班的学生,是否就能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心理韧性呢?答案是否定的,家长和教师的期望和高标准要求、紧张的学习氛围、高强度的课程安排、一旦松懈随时会从重点班调至非重点班的可能,这些让重点班的学生一直倍感压力。心理韧性是学生抵抗压力事件的能力,在不断克服压力事件的过程中,心理韧性不断被强化,然而超负荷的课业会引起过大的压力,这让“回弹”也就是克服压力恢复原状的过程变得难以实现。因此,分班教育在让重点班的学生得到认可的同时,也带给他们巨大的压力。压力一直过大会压垮学生,让他们没有勇气继续挑战困难,也就降低了他们的心理韧性。

综上所述,分班教育有优点也有缺点,对心理韧性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但也有消极的一面。上文分别列出了优缺点和积极、消极两方面的影响。经过对比,我认为分班教学的缺点引起的消极影响多于优点带来的好处。为了让校园生活更有益于学生的心理成长,学校需要采用更合理的教育模式,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同时达到教育公平。除了应用合适的教学模式,学生心理韧性也应当得到提升,对外部教学环境改善和内部素养提高应该“两手抓”。心理韧性作为内部素养,该如何提升呢?对于那些已经受到分班教学影响导致心理韧性较低的学生,我们又该采取哪些有效的补救措施呢?

四、提高学生心理韧性的方法

心理韧性是每个人都具有的逆境处理能力,也是人一生中必不可少的能力,对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健康成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提高心理韧性,可从个人、家庭、外部环境三个方向,通过心理咨询、韧性训练、外部环境改善等方式来提高。其中,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可用于个体的韧性提升,针对团体的韧性提升可通过一系列课外实践和户外活动来实现。学生的在校生活,除了文化课程的学习之外,体育课、音乐课等课程的设置和校运会、校园歌手大赛等活动的举办,对他们来说同样重要。兴趣课程的设置,可以从学习环境的改善入手提高学生的心理韧性,有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特长。校园活动的举办,则给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机会,从而达到增强自信、提高自我效能感的目的。

除了心理咨询和课外活动,教育组织和部门合力开发一系列提升心理韧性的课程和活动,也是提高学生心理韧性的方法之一。例如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开发的韧性训练项目,该项目一共有12节课(每节课90分钟),课程内容包含思维方式的转换、如何客观看待问题、应对措施等,其中穿插了课程回顾和所学技能的应用与练习。项目主要从学生的认知入手,让他们了解自我面对压力的反应模式,学习改正之前错误的理解方式和应对方法,提高自信及应付消极情绪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心理韧性的目的[18]。

外部环境的改善同样可以强化学生的心理韧性。最简单的方法是随机分班,电脑自动分组,班级中不同排名段的学生增加了班级的多样性。同时,成绩好的学生也可以以“模范”的角色起到带头作用,班级中榜样的存在可以让班级的学习氛围有所改善。但随机分班的确存在弊端,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必须兼顾学习需求各异的学生,这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难度。为解决此问题,新的教学模式孕育而生:2004年开始,深圳、北京、上海等地的学校陆续施行教学改革,采取新的分班教育模式,用“走班制”来替代原有的“按成绩分班教学”。同样是分层教育,“走班制”的分班依据并不是按成绩排名,而是按学科分班。“走班制”教育模式是指课室和教师固定,每个班的教学内容、课程难易度有一定差别,学生结合自身情况,根据自身能力和兴趣选择合适自己的班级。“走班”的学生按照兴趣以及就业方向选择合适自己的专业和课程,这样的分班方式类似大学的按专业分班模式,也和陈晓[19]总结的“云课程”(课程超市)有相同的理念:“课程超市提供大量的个性化的‘课程货品,让学生需要什么就能拿取什么,想要什么课程就有什么课程,从而助力孩子的个性化发展。”“走班制”和“云课程”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权,同时也能减轻学生的压力,提升自信心。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从2017年开始,全国将实行高考综合改革,也就是俗称的“文理大综合”。高考中,语、数、外3门学科为全国统考,其他6门科目不分文理科,任选3科计入高考总成绩。学生们的选择更加灵活。除了成绩和排名,还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要拥有良好心态。教育者们越来越多发现传统分班教育模式带来的弊端,这也加速了传统分班模式的转变。随着人们对青少年教育及青少年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教育界将逐渐淘汰传统分班方式,优化教学资源,丰富学生课余活动,开展心理韧性课程等项目,让学生们保持身心健康和良好心态。相信随着教育模式、教育资源和环境的不断改善,我们的学校一定能培养出时代和国家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Walberg,H. J.,Tsai,S. L.. Matthew effects in education[J].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1983,20(3):359-373.

[2]陈梦然.普通中学教育不公平问题考察[J].教育学术月刊,2011(2):62-64.

[3]罗先德.维护教育过程公平是教师道德操守[J].中小学德育,2015(10):36-38.

[4]丁献.美国对按能力分班(组)教学效果的研究[J].外国教育动态,1990(2):51-53.

[5]Tugade,M. M. & Fredrickson,B. L.. Rsilient individuals use positive emotions to bounce back from nega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4,86(2):320-333.

[6]Rutten,B. P.,Hammels,C.,Geschwind,N.,et al. Resilience in mental health:linking psychological and neurobiological perspectives[J]. 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 2013,128(1):3-20.

[7]Govender,K.,Cowden,R. G.,Asante,K. O.,et al. Validation of the child and youth resilience measure among South African adolescents[J]. PloS one, 2017,12(10).

[8]林崇德.构建中国化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6-73.

[9]Connor,K. M. & Davidson,J. R.. Development of a new resilience scale: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J]. Depress and Anxiety,2003,18(2):76-82.

[10]于肖楠,張建新.自我韧性量表与Connor-Davidson韧性量表的应用比较[J].心理科学,2007(5):1169-1171.

[11]Wagnild,G. M.,Young,H. M..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the Resilience Scale[J]. Journal of Nursing Measurement, 1993,1(2):165-178.

[12]Stoltz,P. G.. Adversity quotient:Turning obstacles into opportunities[M]. New York,NY: John Wiley & Son,1997.

[13]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J].心理学报,2008(8):902-912.

[14]胡谋,王倩.“分层教学”:变相分班还是因材施教?[J].教师博览,2006(12):17-18.

[15]于立新. 论分层教学之利弊[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5.

[16]王琨. 初中生对教师差别行为的认知及情感反应的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03.

[17]Rosenthal,R.,Jacobson,L.. Pygmalion in the

classroom:Teacher expectation and pupilsintellectual develop-ment[M].New York,NY:Irvington,1992.

[18]Cutuli,J. J.,Chaplin,T. M.,Gillham,J. E.,et al. Preventing co-occurring depression symptoms in adolescents with conduct problems[J].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2006,1094(1):282-286.

[19]陈晓.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公平[J].中小学德育,2018(2):1.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珠海,519000,)

编辑/张国宪 终校/卫 虹

猜你喜欢

心理韧性影响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基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的新生代产业工人工作倦怠的研究
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趋势述评
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耐挫力的策略研究
高危学生心理韧性研究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
小顽儿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