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福建探索及其理论意义

2019-09-30陈明森伍长南

闽台关系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结构性福建供给

陈明森,伍长南

(1.中共福建省委党校产业与企业发展研究院,福建福州350001;2.福建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01)

习近平同志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同志于1985年6月到福建厦门工作,2002年10月赴浙江履职,在福建工作超过17年。在闽期间,习近平同志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把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作为经济工作重心,在繁忙工作之余撰写大量专著、论文、调研文章和报告,从供给侧角度对实践探索加以理论概括,提出许多新观点和新思路。在2015年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的讲话中,习近平同志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在此后的多次会议讲话中不断丰富、完善,逐步形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体系。研究习近平同志在闽工作期间的丰富实践和理政思想,可以更好地理解党的十八大以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体系的历史渊源、演进轨迹和深刻内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习近平在闽工作期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探索

20世纪80年代的福建处于经济体制转轨与经济结构转型的交汇期。此时,福建与西藏一样,是全国没有国家大型重点工业投资项目的省份,经济规模小、历史包袱重,经济总量在全国处于“第三梯队”;高技术产业发展滞后,制造业结构轻型化趋势明显,产业结构调整缓慢;沿海与山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别大,农村脱贫攻坚任重道远。改革开放后,福建作为对外开放的先行区,被中央给予一系列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并在全国率先进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的全面转轨。可以说,习近平在闽工作期间,福建经济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的境况。

习近平同志曾在福建厦门、宁德、福州等地任职。期间,习近平根据不同地方的特点,因地制宜,精心规划部署核心工作。1985年6月,习近平到厦门任职。作为分管计划工作的副市长,习近平直接牵头深入调研,主持编制了《1985―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对当时厦门经济特区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如何推动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进行了科学谋划。为了更好利用厦门的港口优势,习近平带领课题组到新加坡考察,组织召开“出口加工区和自由港”国际研讨会,立足自身条件,从中国国情出发,分析厦门自由港建设条件,前瞻性提出实施自由港政策的具体构想,即采取渐进式“三步走”策略,把厦门建成“自由港型的经济特区”。

1988年6月,习近平从厦门调往宁德任地委书记。当时宁德地区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区之一,被称作东南沿海的“黄金断裂带”。习近平将摆脱贫困作为工作主线,努力促进扶贫与开放的有机融合。针对宁德地区毗邻福州、面向海洋的区位条件,以及拥有三都澳港口的优势,习近平提出了“双向开放”“双向开发”“扩大开放”“外引内联”的发展道路。既要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利用外资;又要对内开放,促进山区与沿海城市协作。扶贫的结果是开放的新起点,开放使扶贫工作迈向新台阶。

1990年4月,习近平调任中共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1991年初召开的福州市经济体制改革研讨会上提出,“八五”期间福州市改革的目标是抓好一个重点、建立三个中心、实施五项改革的“一三五”战略,即以增强全民所有制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活力为重点;建立商贸金融中心、科技信息中心和闽台经贸交流中心;推进流通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在习近平的推动和支持下,福州市国有企业改革逐步走向快车道。

1996年4月,习近平同志出任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1999年当选福建省省长。此时福建经济的一些深层次问题逐渐浮出水面,经济增长中的结构与质量问题、两极分化和农村贫困问题、生态环保问题、产权制度改革问题等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在习近平担任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福建省省长期间,他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放在首位,进行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前瞻性探索。

一是发展实体经济不放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习近平同志多次指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必须立足福建具体实际,根据不同产业类型采取不同的优化措施;必须突出重点,根据不同产业发展目标,明确产业结构调整任务。习近平将福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高度概括为“六调”,即调大产业规模、调高产业水平、调新产业产品、调优产业结构、调活产业机制、调增产业外向度。在福建农业结构调整方面,要立足区位与资源优势,加大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优化区域农业结构,加快沿海蓝色产业带、山区绿色产业带、闽东南高优农业产业带发展;在福建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重点是加快“两个根本性转变”,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机械电器、石油化工产业,改造提升纺织服装、食品、建材、电力等产业,发展具有较好市场前景的生物工程、环保、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福建工业产业结构实现质的飞跃;在福建中小企业结构调整方面,要结合中小企业众多、工业结构欠合理的问题,通过总量控制和“五小”清理,压缩部分过剩产能,提高产品质量,确保重点企业稳定生产、稳定经营。2002年出台的《福建省关于建立和完善劣势国有企业退出机制的指导意见》着力拓宽劣势企业退出通道,构筑企业退出通道、资本退出通道、人员退出通道,实现从单一企业退出转为企业、资本、人员的多元退出,从企业被动退出转为主动退出,促进劣势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1]7-8同时,福建省持续加大龙头企业、品牌企业培育,推动大企业强强联合,培育了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企业,实现以产品结构的优化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到2000年底,逐渐确立了“两个90”的格局,即90家骨干企业和90个重点项目,并将培育和扶持支柱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落实到具体企业和项目上。“九五”期间,福建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重大进展。

二是瞄准科技前沿,提出发展数字经济。习近平在担任福建省省长期间,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提出“数字福建”建设战略,前瞻性地将发展数字经济作为福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2000年福建省计委组织起草《“数字福建”项目建议书》《“数字福建”总体框架方案》,并提交省政府研究。2000年10月12日,习近平在项目建议书上批示:建设“数字福建”意义重大,省政府应全力支持。为此,省政府专门成立“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习近平亲自担任组长。2001年2月“数字福建”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福建省“十五”计划纲要中,列为省级重点建设项目。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抓好信息产品的科研生产,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比重,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研究制订。要集中力量抓住关系国家安全和对产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核心技术,加大研究开发力度,推进产业发展。”[2]

三是重视脱贫工作,真扶贫、扶真贫。(1)1996年11月14日习近平在全省农村扶贫开发暨小康建设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在担任福建省省长期间,习近平继续秉承在宁德脱贫工作的作风,高度重视全省扶贫措施的落实和成效,强调“贫困县、贫困乡要把扶贫攻坚的目标任务落实到贫困村、贫困户”,“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用到贫困村贫困户的脱贫致富上,真正做到‘真扶贫、扶真贫’”。他亲自探索实践扶贫开发路径,解决了“茅草房”和“连家船”问题,组织实施“造福工程”,成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扶贫思想的发源地。

四是以生态省建设为载体,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闽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高度关注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他曾五次到长汀调研,要求长汀“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2)1998年元旦习近平为长汀水土流失治理题词。。2000年习近平极具前瞻性地提出了建设生态省战略,同时亲自担任福建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指导编制《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提出要通过以建设生态省为载体,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维护生态良性循环,保障生态安全,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美好家园奉献给人民群众,把青山绿水留给子孙后代。(3)2002年8月25日习近平在《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论证会上的讲话。2002年国家环保总局正式批准福建为生态示范省建设试点省份,福建成为全国第4个生态省建设试点省份。

在长达17年多的福建工作中,习近平同志始终以扩大供给总量、调整供给结构、增强供给动力为中心,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数字经济、精准扶贫脱贫、推动生态省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和有益探索,在破除制约生产要素流动和优化配置机制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论述的提出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二、习近平在闽工作期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想源流

理论总是寓于历史发展之中,任何反映客观规律的理论总有其历史过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也不例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智慧的结晶,也是习近平长期主政地方工作实践的经验总结与理论升华。在闽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应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加以全面总结和理论升华,从供给侧改革的根本目的、主攻方向、着力点、本质属性等方面进行了许多科学、系统的论述,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想源流。

第一,坚持不懈地为人民群众谋取最大利益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出发点与归宿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核心的问题是:发展供给的目的是什么?对此,习近平在闽工作期间有着明确而坚定的答案。早在1990年习近平刚刚担任中共福州市委书记时,就曾发表文章阐述“为官之道”:为官之本在于造福四方、为官之理在于讲奉献、为官之德在于清廉、为官之义在于明法。[3]文章短短几百字,言简意赅、情真意切,彰显出共产党员始终如一的为民情怀。2001年习近平在《求是》发表文章,将人民利益概括为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认为党的全部工作都是围绕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而展开的。习近平明确指出:“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利益,就是在国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的前提下,使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社会福利和物质生活条件不断得到相应提高,过上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生活。”[4]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习近平从政以来始终不变的初心,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出发点与归宿。

第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所在。20世纪90年代福建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结构调整任务仍相当繁重,主要表现在:结构调整步伐不够快,特别是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还略有降低;产业规模不够大,全省近一半的工业增加值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产业发展水平不够高,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小,高附加值产品少,中低档次产品多;增量结构调整力度大,存量结构调整力度小。[5]20习近平担任福建省省长期间,在多个场合强调,必须具备加快福建产业结构调整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并在《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加快培育主导产业、促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等思路,为福建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产业导向支持。习近平认为,扎实有效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处理好几大关系,包括速度与效益的关系、增量调整与存量调整的关系、经济发展与城镇化的关系、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关系、产业结构调整与所有制结构调整的关系等。[5]21-22他特别强调,要坚持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使经济发展逐步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6]这是极具超前战略眼光的战略构思,至今仍是我国产业结构战略调整与优化升级的重要指南。在闽工作时期,习近平关于产业结构调整必要性论述、关于正确处理产业结构调整的“五个关系”、关于产业升级“六调方向”,以及压缩、淘汰过剩产能等理论与实践,不仅在当时有力推动福建省产业结构调整,也是新时代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指南。

第三,经济体制改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力源泉。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市场化改革为取向。习近平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形成自主优化配置资源的机制,使各种生产要素按市场需求优化配置。[7]10他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着显著不同,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还具有自身的一些特殊经济规律。因此,不能完全照搬照抄西方经济理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学习、借鉴西方经济理论来解决中国经济问题时,必须重视发挥社会主义的巨大优势。[8]习近平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对于我国改革事业具有长期指导意义,尤其从当前情况来看,更彰显出战略性、指导性和前瞻性。

习近平推动福建经济体制改革侧重两个领域,即国有企业改革和政府管理改革。习近平同志在《把握关键环节实现福建省企业改革的新突破》中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要“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加大改革攻坚力度,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1]7为此,必须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解决好国有企业出资人制度、法人治理结构、激励与约束机制等问题。在福建企业制度改革中,重点是加快股份制改造,健全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为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供给,让企业按市场需求自主决定生产经营和产品供给。围绕企业改革出现的“中梗阻”问题,要通过简政放权,打破社会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公用事业领域、竞争性行业的“玻璃门”“弹簧门”,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均等获取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竞争性行业投资与收益的机会。习近平认为政府管理体制改革重点是,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打破行业垄断,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审批,转变政府职能。[7]10要按照“改革政策要实”的要求,营造公平高效的市场竞争环境,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探索推进政务审批改革,提升经济发展活力;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清理各类前置审批和中介服务,降低产业和行业准入门槛;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快建立土地、水、矿产、海洋、滩涂等自然资源公开有偿出让制度,建立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第四,扩大对外开放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活力。习近平指出,开放重点是要增创对外开放新优势,坚定不移地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的经济国际化战略,利用国外市场和国外资源促进福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7]10-11因此,要争创政策优势,增强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同时,抢抓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加强与跨国公司、国际大财团的联系与合作,利用国际大资本雄厚财力和先进技术,促进福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整体素质提升。立足侨台优势,推进闽台经济合作,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建设海峡两岸经济合作福建实验区,完善福州和厦门海沧、杏林、集美四大台商投资区功能[9],建设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石化合作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合作基地,提升闽台经济合作水平。扩大开放有利于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对提升产业发展的整体素质与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习近平在闽工作期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意义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统筹国际与国内、当前与长远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首提“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5月16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上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有周期性、总量性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最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2017年7月26日,他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提出,要“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表明了党中央对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研判的深化,也反映了新常态下我国加强宏观经济管理体系改革的重要突破和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体系包括四大改革内涵:供给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使供给能力和供给结构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供给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供给侧改革着力点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供给侧改革的本质属性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价格、财税、金融、社保等领域基础性改革。无论在理论凝练程度,还是理论研究广度、深度方面,这都可以视为习近平在闽工作期间供给侧改革的升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目标方面。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的初心,但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基本矛盾的不同,对“人民利益”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也有所不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经济上的需求尤为迫切,因此习近平在闽期间重视产业转型升级、摆脱贫困,满足人民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需求。新时代我国基本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除了满足人民经济、政治和文化的需求,还包括社会、生态等方面的需求。

二是主攻方向方面。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处于短缺经济时代,特别是福建长期处于对台前线,经济发展严重滞后,1978年福建经济总量只有台湾的2.5%,矛盾主要方面是供给总量和供给规模,供给的结构性问题不突出。因此,20世纪80年代更强调供给规模和供给增长速度,强调加快福建经济发展,提升福建GDP在全国位次。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方面,侧重于产业横向升级,重点发展重化工业和高技术产业,产业供应链垂直升级、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尚未摆上议事日程。而今天我国经济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并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尤为重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升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

三是关于供给侧改革本质属性。深化体制改革是始终贯穿习近平在闽工作的一条主线,当时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财政、金融、价格等方面改革有所涉及,但不是太多。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必须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推进各领域、各层次、各环节改革进程,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10]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新时代、新机遇、新环境、新问题”为理论思考与理论创新提供肥沃土壤和广阔空间。作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舵手,将供给侧改革的理论雏形上升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体系已经顺理成章、意义非凡。

猜你喜欢

结构性福建供给
那个梦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基于应力结构性参数的典型黄土结构性试验研究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福建医改新在哪?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