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术语中的同义现象及存在原因分析

2019-09-29万梅

中国科技术语 2019年4期

万梅

摘 要:文章以医学术语为研究对象,采用描写的方法对医学术语中广泛存在的同义现象进行分析,了解医学术语中同义词的来源和使用情况。在此基础上,探讨这种与术语单义性要求不相符现象存在的原因。文中用例来自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发布的医学各学科名词。

关键词:医学术语;同义现象;原因

中图分类号:H083;N04;R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8578.2019.04.003

Analysis of Synonymous Phenomenon in Medical Terms and the Reasons for Existence//WAN Mei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ynonymous phenomenon widely existing in medical terms using descriptive methods to understand the source and use of synonymous medical terms. The paper also examines the reasons for this phenomenon which is inconsistent with the requirement of univocal characteristic in terms. The data are from Medical Terms published by China National Committee for Terms in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

Keywords: medical terms; synonymous phenomenon; reasons

引 言

术语是指各门学科的专门用语,在专业范围内表示单一的专门概念[1]。也可以说,术语是指称专业领域内科技概念的特殊词语,是对事物本质特征的抽象与概括。对术语进行研究一般有两种不同的方法论,即“规定论”和“描写论”[2]。“规定论”对术语提出各种规范,研究术语和普通词语的不同,提出术语应具有单义性、系统性、准确性、简短性等特点,这也是术语标准化力求达到的目标。“描寫论”则注重对术语进行描写分析并对其中与规定不符的现象和问题进行解释。随着对术语研究的深入,人们渐渐发现,对术语提出的种种规范要求有时很难完全实现,即使在已公布的关于术语的标准文本中,很大一部分专业术语也不能满足上述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采用描写的方法对术语进行客观、多角度的研究十分重要。

医学术语是指称医学领域内科学概念的词和词组,是一个涉及疾病、症状、诊疗手段、身体结构、药物名称等多方面内容的复杂系统。医学术语的标准化要求一直伴随着医学的发展,统一、规范的医学术语是交流思想、准确传递信息的保证,对于学科进步、知识专业化具有重大意义。在有关术语的各种要求中,单义性是公认的最基本的要求。单义性不仅要求一个术语只能有一个意义,并且,要求术语只能在一个意义上与相关概念相对应。或者,反过来说,一个概念只能对应一个术语[3]99。单义性一直是术语标准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对医学术语而言更是如此,理想的医学术语应该是不存在同义词的。然而,医学术语的同义现象并不罕见,主要表现在同一医学概念往往有不同的语言指称。这种现象不仅在平常的使用中常见,也普遍存在于已发布的关于医学术语的专业词典中。本文试以描写的方法对这种“不对称”现象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这一现象的存在原因。文中的用例均来自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最新版的医学各学科名词,包括《显微外科学名词》《细胞生物学名词》《药学名词》《呼吸病学名词》等。为节省篇幅,文中的用例不再一一标明出处。

一 医学术语中的同义现象

同义词有绝对同义词和相对同义词之分,医学术语中的同义现象大体也可分为这两类。

1. 绝对同义现象

绝对同义词是一组等义词,在语境中能够互相替代而不引起概念理解上的差异。医学术语中这类绝对同义词不在少数,如“骨梗死”还可以称作“骨髓梗死”,“神经失用”也可以说“神经震荡”。两个不同的术语表示同一概念,二者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互换而没有任何意义上的差别。值得关注的是,虽然都是指称同一概念,但这种同义现象背后的形成渠道、存在原因是不同的,可以对此进行分析并划分出不同的小类,从其源头探索产生和存在是否具有合理性。

在一些医学术语词典中,有些医学术语会注明该词的“又称”,尤其在身体部位、诊疗手段、药物等的命名中,很多概念使用不止一个术语来指称。 如“甲窦”(指甲两侧缘与甲襞间的间隙)又称“甲沟”,“普鲁卡因”(一种弱效、短时、安全、常用的酯类局麻药)又称“奴佛卡因”。其中,有一种“又称”的来源方式很常见,即医学冠名术语,用发明或发现者的名字或地名、动植物名来命名医学概念。如“勒血通畅试验”,这是一种检查血管吻合是否通畅的方法,由澳大利亚医师奥布赖恩(OBrien)于1978年首先提出,因此该实验又称“奥布赖恩试验”。其他用例见表1。

日常语言中的绝对同义词一般不会长期存在,而是随着语言的使用逐渐发生分化,有的被淘汰,有的在意义上产生细微的差别。相对于日常语言,医学术语的使用范围较窄,加上跟医学知识的发展更新紧密相关,因此变化程度总体缓慢,需要使用者更多斟酌。上述同义的医学术语能否继续共存,还要看术语的使用状况。

此外,有些医学术语有“全称”和“简称”的不同,即完整术语另有一个简洁的说法。与上述的“又称”相比,这类术语相对较少,除了在专业文本中为了规范起见而采用全称说法,实际使用中人们更倾向于“简称”用法。“简称”一般通过提取术语全称中能准确表达意义的核心汉字构成,起到言简意赅的作用。如“脑瘫”,指人出生前后大脑尚未发育成熟阶段所发生的脑损害而导致的脑功能异常,其全称是“大脑性瘫痪”。显然,前者的使用频率和使用范围远远高于、大于后者,并由专业术语进入了日常词汇,成为通用语言的一部分。这类同义现象的存在大都与用汉语翻译医学术语外语词有关。“全称”一般是根据外语词的字面意义进行的较为完整、直接的翻译,而汉语不同的构词方式和表意方式,有可能在全称翻译的基础上,赋予该术语一个便于使用的简称。有时候,简称往往比全称更具语用色彩。如我们熟悉的“激光”一词,其汉译是“受激辐射光放大”的意思,简称不仅完整地表达了该术语的特殊性所在,而且简洁明了,易于被人们广泛接受。简称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出于经济原则,在语言交际功能得以实现的前提下,人们一般倾向于对语言应用作省力的安排,在医学术语中也是如此。一方面,因为医学知识本身的复杂性,医学术语在指称专业概念时既要对相关概念加以区分,又要揭示这一概念在整个系统中的位置以及与其他概念的相互关系,很多医学术语不得不增加构词成分;另一方面,直译外语医学术语也会导致过长的汉译名称。从这些方面来说,符合汉语特点并且发挥了汉语灵活的表意特长的简称,是医学术语得以兼顾简洁性和理据性的恰当方式之一。

2. 相对同义现象

在不同的使用场合以及不同的语体中,有些医学术语所指的概念可能完全相同,但它们在使用范围和语体色彩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相对的同义现象形成的渠道也各有不同。

首先,医学术语的不同语体色彩。如我们常见的“手术”和“开刀”,前者多用于书面语,后者多用于口语。“开刀”可以看作是“手术”的一种形象化的表达,二者都对应英语中的“operation”一词。但在专业的医学术语词典中,该英语词只有“手术”一种翻译。“手术”更多用于标准、正式的书面表达(如论文和著作)中,其定义手段也更符合现代医学对准确指称概念以及概念系统的要求。“术”代表了一种应用的方法和技艺,“手术”不仅体现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是医生用手操作医疗器械在病人身上进行的各种治疗,同时也和其他术语如“医术”“缝合术”“麻醉术”等构成了系统的属种概念。“开刀”更多用于口语和日常交流,除了和“手术”构成相对同义词,它还有其他意义,比喻“从某个方面或某个人下手” 的意思。医学术语的不同语体色彩常表现在不同的使用者和使用场合等方面。一般来说,专业人员和普通民众对医学术语的使用情况是截然有别的,在这两大群体中,还可以根据专业化程度、知识水平等的不同进一步细化术语的使用情况。即使在专业领域内,不同人员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对象,也可能并行地使用不同的说法,如医生在面对同行和面对患者时,所使用术语的专业化程度一定是不同的。 此类同义现象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患者—病人”“脑卒中—中风”“发热—发烧”,等等。

其次,医学术语不同的使用者。有些医学术语另有一种“俗称”的说法,这类同义现象不仅揭示了医学术语的专业化和通用化程度之分,也从另一个角度为我们研究医学知识发展的历史状况提供了一些素材。如手术时常采用的“脊椎麻醉”(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隙产生阻滞作用的方法)俗称“腰麻”,非专业人士更倾向这种说法,简明易懂。但就专业性而言,“脊椎麻醉”更具科学性。从字面意义来理解,二者都以人体接受麻醉的部位来命名,不同的是,“俗称”使用的是较为通用的“腰”一词,不难看出其来源更多是对日常的表象认识,而“脊椎麻醉”完全来自专业词汇范畴,表达的意义更加严格、准确,是在医学发展到一定阶段、运用科学的定义手段形成的。对此,医学专业人员应该会有准确的理解并在专业范围的使用中力求精确无误。

二 医学术语同义现象存在的原因

从对事实的描写来看,医学术语中的同义现象广泛存在,归纳其存在的原因,大体有以下三方面。

1.不同的使用范围

从术语的语言功能来看,术语也是词,是在某种语言的词汇基础上形成的,也具有普通词语在使用中的相关特征,比如术语的语用意义。研究医学术语同样需要关注其在不同領域使用的实际过程。从使用范围来看,医学术语虽然是指称医学专业领域概念的词语,但并不局限于医学专业人士使用,不同的使用者、使用场合以及不同的语体都可能对术语的使用提出一些“变异”的要求,使得术语在使用中产生了不同变体,因而在语体色彩、构词方式等方面存在不同。对此,有学者提出术语的使用范围应有广狭之分 [4],也有人认为应该区分术语和行业语词 [5]。这些不同的分类也说明,医学术语是一个专业程度不同的有层级的系统,应该根据其使用范围的不同予以分类,这些措施对于术语的标准化建设、医学科学的发展都将不无裨益。

2. 不同的来源

医学术语中存在的同义现象,很多与它们的多渠道来源(比如本族语或外语的差别)有关。汉语的医学术语大多译自英语,而医学英语的语词大多取自希腊语、拉丁语或拉丁化的希腊语,表音文字所具有的复杂的形态变化与汉语总体上倾向意合的表意特征差异巨大。再者,医学术语在西方衍生、发展的过程中同时累积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信息,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不同的民族心理和思维模式。汉译的医学术语既要表达这类词语背后的文化信息,又要符合汉语规范,有时并非易事。如根据“achilles bursa”直译的“阿基里斯之腱”,可能很多人并不了解它指什么。该术语源于希腊神话英雄阿基里斯(Achilles)的故事,因其除了脚踵之外,全身刀枪不入,后在特洛伊战争中被人射中脚踵部位而死。该术语标准的汉译名称是“跟腱痛”。另外,英语中那些以人名、地名等命名的医学术语,因为在不同时期、经由不同学者翻译,可能会出现所选的相对应的语音存在差异的现象,采用了不同的音译汉字,没有统一的译音规则,导致同一概念有了不同译名,这也是造成医学术语同义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沃勒变性”(神经元的轴突和胞体发生离断后,其远端和近端部分轴突及其所属的髓鞘逐渐发生断裂、崩解和细胞吞噬的过程)也曾译为“华勒变性”,“施万细胞”(周围神经组织内的胶质细胞)曾被称作“雪旺细胞”“许旺细胞”。随着医学的发展,统一各种音译名也成为医学术语标准化工作的任务之一。我们在引进、翻译西方医学术语时,如何突破东西方思想交流中的语言桎梏,兼顾术语的准确性、简洁性和理据性,不得不说极具难度和挑战性。

3. 不同的形成历史时期

科学与语言是并行发展的。医学的发展同其他学科一样,经历了从前科学到原始科学再到现代科学阶段等不同的时期。医学术语随着医学的诞生、兴起和演变而不断发展,从出现伊始到成为科学的术语系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在这一过程中,医学术语的命名也经历了一个从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不同阶段,在这些不同阶段产生的术语,其专业性和科学性程度高低不同。从事术语学研究的学者提出“原始术语”“初术语”“准术语”等概念,意在借助这些概念梳理出各个学科的发展历程,并且,也有助于对相近的概念做出区分[3]115。不同的形成历史时期是医学术语中同义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例如,医学术语“压疮”,指“由于压力作用持续作用于机体的局部而产生的皮肤组织缺血坏死的病理现象”。因为多见于因截瘫、慢性消耗性疾患或深度昏迷等长期卧床患者,早先曾称“褥疮”。后来出现的“压疮”更准确、形象地描述了该现象的病理原因,相比“褥疮”更具有科学性,因此渐渐取代后者在专业术语中立足。随着医学知识的专业化发展,反映在语言上,医学术语也会更趋准确。从这方面来说,我们有理由相信,医学术语中的不规范现象将会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逐渐得以消减。

那么,面对医学术语中普遍存在的同义现象,应该采取绝对避免的态度还是可以笼而统之不加区分?我们认为,应该视具体情况区别对待。一方面,应该把“单义性”作为医学术语的基本标准,尽力规范同义术语的使用,尤其是那些相对同义、实际上存在模糊界限甚至意义不明的医学术语,必须力求命名和概念的统一,以免在实践中混淆了本该注意的差别,甚至造成严重的医疗后果,也对医学术语的标准化建设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医学并不是束之理论高阁的、仅面向少数专业人士的学科,医学问题早已发展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领域,医学术语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除了规定的术语之外,还会产生使用中的术语,后者往往与日常的语言表达混合在一起,在不同的环境下产生了术语的使用变体。据此,我们提倡应对医学术语进行层次和等级划分,首先区分专业术语和通用术语,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根据使用范围、使用对象、使用频度以及术语的来源、命名的渠道,分析医学术语系统从核心到边缘的不同层级衍变;另外,还要认识到医学术语同义现象的存在是语言在使用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对这一现象的研究不能离开对术语运用的真实图景的考察,医学术语的标准化工作对此应该有充分而正确的了解。总而言之,建立起一套完整、标准的医学术语体系,对重复性的术语做出统一规定,避免医学术语在意义上的模糊不清,减少术语乱用、混用,对于学科建设、信息交流以及医学事业的未来发展意义重大,这是我国目前医学术语标准化建设工作的迫切要求。

参考文献

[1]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语言学名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91.

[2]孙寰.术语的功能与术语在使用中的变异性[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30.

[3]郑述谱.术语学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4]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287.

[5]王德春.语言学通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