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身为古,心未老

2019-09-28杨洋

艺术大观 2019年13期
关键词:时代精神戏曲教育

杨洋

摘要:戏曲艺术是一门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艺术。绵延数百年,戏曲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包容与发展,自身也通过对各种艺术形式的汲取与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形象和艺术魅力,乃有今日之国粹。舞台上一幕幕光鲜炫目的唱念做打,一番番酣畅淋漓的惩恶扬善,无不凸显着传统文化与民族意识的精神。这其中包括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对道德伦理的坚守,以及对自身修养的追求。这些精神孕育在古老的艺术中,但总能够与时代的步伐交相呼应。戲曲教育一代代传承,一代代戏曲人在学习戏曲艺术的同时,也继承了这些精神财富。

关键词:戏曲;教育;时代精神

戏曲,一门古老悠久的艺术,一个传统文化的载体,在漫漫岁月中,不但传播着古香古色的古典韵味,同时也传播着所承载的中华民族意识。时代虽然在变迁,戏曲艺术在不断发展,戏曲教育的形式也在与时俱进,但那凝聚在戏曲文化中的,对民族意识的认同感与责任感从未消失过。那些古老的精神随着一代代的戏曲人传承至今,依然能彰显出它并不古老的意义。

一、根深蒂固的爱国主义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年”的讲话中说道:“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在任何一个国度、任何一个时代,爱国都是亘古不变的时代主题。“厉节操秉精忠做人榜样,勤王命誓报国方为栋梁”,这是戏曲人对爱国主义的启蒙认知。从“坐科”起,也许懵懂无知不识字,但“精忠报国”却是烂熟于心的唱词。在曲律悠扬中、在余音缭绕中、在抑扬顿挫中、在激情饱满中,学生们认识了岳母的贤明、岳飞的壮志,以及母子二人对“家国天下”的责任与担当。“休道杨家无男儿,可知俺杨们女将的威名”。在戏曲的常演剧目里,巾帼不让须眉的形象更是数不胜数,年少机警的荀灌娘、擂鼓破敌的梁红玉、足智多谋的穆桂英,还有老当益壮的佘赛花。伴随着那些忠贞的英雄,质朴的故事,爱国的种子在学生们的心中便开始了萌芽。戏曲演员对每一出剧目的学习,都要求将自身完完全全浸透在所要表达的人物中。而在每一个人物的刻画、每一份情绪的体验里,背后还有很多个延伸的故事与情感,帮助训练者进行更加深刻地理解与投入。因此,每一出剧目从学习到演出,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训练者要逐一感受那些英雄人物的事迹,仔细揣摩人物的心理与故事的情境,只有将自己置身于原始的情境当中,对人物的表达才更加深刻,更加细致,更加富有感染力。训练者经历了一遍遍的精神与心灵的洗礼,爱国心便随着自己的演绎与年龄的增长,在每一个人的价值观中愈加强烈,长此以往的熏陶带来的必然是根深蒂固的信仰。“讲好中国故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的重要思想。在传统的戏曲教育中里,丰富的爱国主义故事植根在每一个继承者的思想意识中。这最亲近的中国好故事始终影响着每一个训练者价值观念的建构,影响着他们从少年到晚年的精神与信仰。因此,在传统的戏曲教育中,爱国主义的精神始终是与每一个戏曲人形影不离的命题。

二、尊师重道的人文精神

在传统的戏曲教育中,独特的师生文化也是重要的一环。“师徒如父子”是中国传统技艺传承领域中特殊的情感体系与文化特征。“师父”顾名思义,既为“师”,也为“父”,有着双重的情感与双重的责任。比起师生关系,它多一重亲情呵护的温暖;比起父子关系,它多一重传道授业的严厉。在旧时的戏班儿里,与师父的相处不仅仅是学习技艺,其吃、住、行同样生活在一起,这意味着老师既要承担技艺的教导,还要像父亲一样照顾到徒弟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好每一个学生,是职业道德的操守;但把每一个别人的孩子当自己的孩子养,则是无私的大爱。在这种教育关系之下,徒弟对于师父的记忆,永远都饱含着敬畏与敬重,尊师重道也就成了徒弟对师父永远不可僭越的法则。时至今日,“师徒制”已经淡出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但传统戏曲人“尊师重道”的伦理观念,较于其他领域总显得格外鲜明。因为现在大多数“入科”(从中专起)的戏曲学生,仍都是从少年时期(10—13岁左右)就远离父母,长途跋涉进入到专业院校学习。五至六年的学业,从少年到成年,他们人生最关键的成长阶段是在教师的指导和保护下度过的。是以今日之戏曲师生间,师对生依然保有传道授业的使命和无微不至的关怀;生对师也依然保有尊师重道的敬服与发自内心的爱戴。传统戏曲人总是喜欢称自己的老师为先生,伴随着一句“先生”,接下来不失礼节的问候是晚辈对长辈的尊重;高谈阔论的争辩是老师对于学生的包容;随心所欲的呢喃则是孩子对家长的依赖。多少种“角色”,就是多少种美好的情感。尽管转换在各种“角色”之间,但师生不会存在隔阂,却也始终保持着必要的尺度。正是这种特殊情感的存在,使得传统的戏曲教师在管理学生上既严厉又不失松弛,学生对待老师不会拘束却也不会肆无忌惮,即便出师、毕业,师生也还能够时常保持深度的沟通、交流与相互关怀。尊师重道,厚德载物,这种传统文化中典型的道德精神,不仅体现在古老的戏曲教育中,今日也依然被戏曲人遵循着,并且代代传承着。

无论是“师父”还是“先生”,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这种因素并不仅作用于技术教育的层面,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也同样能够起到巨大的辅助作用。旧时代科班制、师徒制的教育模式已经逐渐发展为新时代的师生制教育模式,但尊师重道的精神,依然是今日每一个教育与受教育者不可或缺的职业素养和道德修养。

三、团结紧密的“一棵菜”精神

“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关于各民族团结的寓意。无论对一个国家、还是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团队,团结都是核心凝聚力的集中体现,它能够凝聚成战无不胜的精神力量,带领人们不畏艰难、勇攀高峰。在传统的戏曲教育里,一个与“石榴籽”寓意相似的词语就是“一棵菜”。“一棵菜”是戏曲人“入科”后必修的一项道德准则。它要求无论台前幕后的每一个戏曲从业者都应当有集体观念,有大局意识,为同一个艺术目标充分贡献自己的能力,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戏曲艺术是“角儿”的艺术,在旧时的戏班里,只有最优秀的表演者才有机会站在舞台中央,也只有最优秀的演员才能够称为“台柱子”,成为一个戏班的象征。在旧的梨园文化中,“戏班儿”是戏曲人赖以生存的载体,而每一个戏班儿的营生都离不开一个叫座的当家台柱。“角儿”就像一面旗帜,是戏班儿赖以生存与竞争的活力和保障。尽管“角儿”在戏班儿里存在的意义如此重要,但真正能够使艺术发扬光大,使家班立于不败之地的,则是“一棵菜”精神。无论在旧制里还是新时代,这是每一个人戏曲人都铭记于心的道理。“角儿”是对舞台技艺的单项追求;“一棵菜”则是公大于私的团结精神。它强调的是集体利益,强调的是大家拧成一股绳,为同一个目标、为同一出戏、同一个舞台效果或“马前”、或“马后”、或“全力救场”、或“傍得严实”等等,最终呈现出恰到火候儿的艺术水准,如同石榴籽一样,粒粒饱满,颗颗相抱。

四、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

今日祖国万象,已是盛世繁华,但艰苦奋斗仍然是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是我们不懈追求的价值方向。“坚忍不拔”是全国戏曲最高学府——中国戏曲学院的“国戏精神”。“忍”字意味着无论条件多么艰苦,环境如何变化,际遇如何更迭,国戏人都应该守得住繁华,耐得住寂寞。这不是当下才有的精神推崇,而是传统戏曲教育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在传统的戏曲人才培养中,艰苦奋斗是每一位戏曲人启蒙的“第一节课”。“艰苦”源于它的生长环境。从勾栏瓦舍起,古老的戏曲艺人在艰辛维持生计的同时,也在努力完善、繁衍着自己的艺术。无论生存的空间如何狭小,生存的条件如何窘迫,“撂地儿求生”是戏曲人早期体现出的“坚忍”性格。正是在“坚忍”精神的支撑下,古老的戏曲人忍住了艰苦,忍住了寂寞,不断吸收他山之石以攻玉,经过反复地打磨、推敲与钻研,最终形成了今日集百家之所长,堪称“国粹”的戏曲艺术。戏曲根植于艰苦,是以“坚忍”也是戏曲的一大艺术特性。“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是每一个戏曲演员无法绕过的艰辛。戏曲以歌舞演故事,是一门综合性极强、品质要求极高的艺术形式,故而对训练者的条件要求极为苛刻。这意味着并不是每一份苦练的汗水与辛酸都能获得应有的舞台和观众。也许声音倒仓,也许身体异常,一个细微的命运使然便能轻易终结一个戏曲演员原本灿烂的舞台生涯。但余音缭绕的声腔、顿挫有力的身段、扣人心弦的技巧,仍是戏曲人不懈追求的艺术境界。在坚忍的奋斗中,戏曲人唯愿守住这一脉民族艺术的精髓。

戏曲艺术经历八百多年的岁月浮沉,几度繁华、几度凋零,无论环境多么局限,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古老的戏曲人总是用最坚韧的姿态守护着戏曲艺术的灵魂。在黑暗中隐忍,在黎明时绽放,直至今天这个繁荣昌盛的新时代,这门古老的艺术,再一次绽放出它应有的光彩。它历久弥新的传统精神,与不断进步的时代精神,共同演奏出一曲和谐的乐章。

猜你喜欢

时代精神戏曲教育
中外大学生体验非遗戏曲文化
戏曲从哪里来
传统戏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以“幽默”的方式在荒诞中保持平衡
女排精神闪耀时代光芒
河南省将戏曲纳入大中小学课程
元杂剧恶妇形象下时代精神的折射
兵团影视文学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