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水墨人物画中语言符号的模式化

2019-09-28陈凯丽

艺术大观 2019年13期
关键词:模式化风格

陈凯丽

摘要: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从传统文人画到近现代水墨人物画再到当代水墨人物画的演变进展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一些具有规律化的、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符号,例如用笔、图形元素、构图方式等等。由此,便也随之产生了多种风格流派。

在物质文化急速发展的当下,新思想不断滋生,新的视觉信息不断进入大众的视野,人们内在审美的改变和文化的多元化都在相互干涉、相互影响。在任何一种艺术形态都不再具有普适性的当下,如今的水墨人物画是否还具有内在符号模式化的现象?

关键词:水墨人物画;语言符号;模式化;风格

一、中国水墨人物画中语言符号的模式化表达

从中国传统绘画书籍《芥子园》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花鸟、山水还是人物绘画,都被归结出一种合乎标准的绘画规律。每位学者在熟悉了各个元素的绘画技巧后,便可以通过添加组合的方式来进行创作了。无论是笔墨语言、构图样式还是思想品格和文化精神,在发展至今的水墨人物画过程里,我们可以清晰地分类出它们各自的类型和流派以及表达方式。当今的画家们虽然在不断接受新鲜思想的同时能有所创新与改变,却也不能否认其传承了某些传统模式化的概念和元素。

(一)笔墨语言符号的模式化

水墨人物画讲究的是笔的运用,通过与墨相结合产生多种表现手法和笔墨语言。运笔有多种姿势,常见的有中锋、侧锋、方笔、圆笔、卧锋、露锋和藏锋等,不同的用笔方式所表现出来的气势有很大的差别。例如中锋画出来的线条厚实且沉稳有力,而侧锋表现出来的则灵活生动。在这些有限的用笔方式下,通过对表现对象的审视总结出能够运用到的用笔方式,这何尝不是创作过程中的一种模式化表现呢?

在传统水墨画里,将墨分为“五彩”,分别是:浓、淡、干、湿、焦。画家通过运用特定的笔法和适当的水与墨搭配出“五彩”,所描绘对象的不同就决定了笔墨表现的不同。水墨画在墨的运用方式上也产生了许多固定化的笔墨语言,例如,泼墨、破墨、没骨、宿墨、彩墨等。这些笔墨语言能够产生不同的画面效果,在表现不同质感或不同情感的时候画家们会选择符合其意蕴的语言符号。

笔墨当随时代,在不同的时期里有相适应的水墨表现,当然传统的笔墨语言在现如今需要进行改革创新才能适应当下的社会环境。用合适的笔墨语言传达自己的意愿并能形成自己的符号,这是每个优秀的画家都会经历的过程,只是,在现有的“元素”里怎样突破、变化出更有风格特色的表现手法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的目标。不管是对传统的学习和传承还是对当下文化的吸收,我们都必须面对自身,对语言进行重组,不断注入当代文化和生活感悟,形成一种新的视觉语言,这才不失水墨的民族气息。

(二)构图的模式化

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创作内容非常有限,大体上来说分为两类:一个是大型的主题性创作,一个是随性的小品类。这两类绘画题材几乎涵盖了从古到今的所有创作思路和框架,由此形成了一种模式化的道路。

传统人物画的表现内容非常狭窄,我们现在能够去找寻到的人物画大多为宫廷帝王像、孝子烈女、仕女图、文人雅士和重要历史事件等写实和记录性的作品。这类作品在画面构图上讲究平面布局,刻意放大画面中的主要人物对象,以此突出其主旨意义。这一时期的人物画创作远离了群众生活,形成了内容上的模式化运作。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时代的改变,水墨人物画的创作题材所表现的人物形象转为平民百姓、工农阶级和英雄人物。这一时期的人物画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变换了构图模式,多采用大三角形、S型或疏密对比,人物众多的作品通过这样的构图能够体现出画面的气势。长此以往,这样的创作对于画家们来说,无疑是疲惫无趣的,他们失去了创作上的自由和思想上的释放,无法真切地传达属于他们自己的感受,而是机械式地往框架中填充这个时代需要的价值观念。

另一类水墨人物小品较前者就更随意,无论是在题材内容还是构图布局上的局限性更小。小品创作强调的是“诗意”的表达和笔墨的韵味,张大千说“小品画也应该有大寄托”,这是小品画更洒脱的优势。然而就算是随意性更大的小品画也会多少有局限的地方,例如传统的文人画多用梅兰竹菊“四君子”来表现文人雅士的高洁风度,在构图形式上许多画家会采用留白来体现画面的深刻意境,并多用诗书画印相结合的模式。

我们反观先下的大多作品,如若在创作内容上固守传统,便无法适应时代的审美观念,也会在表现形式上脱离作品内容,从而产生词不达意的现象。只有将自己看到和感受到的心境完整无误地表现,并随着创作内容和意图改变与之相适应的构图形式,才能创造出适应时代的作品。

二、模式化的体现与风格的形成

中国的水墨人物画创作在语言构成上有模式化的形式,在传统的艺术表现技法的传承下,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作品的多样性呈现。艺术创作不能局限于模式之内,但也不可以没有模式,如果拘于模式便只能画出呆板、毫无感情的作品;如果没有模式那便没有了建构风格、流派的基础。一个画家或一个流派的风格的形成正是由其在创作的某些表达上具有一定的模式化,能呈现出具有代表性的笔墨语言或者构成符号,这些独特的语言符号能够区别于其他的艺术家或流派,这正是他们的标志的体现。我们每个人在观察这个世界的时候都会有不同的看法,一个人通过对象所感受到的和将其表现出的往往都超越了客观对象,而趋于主观感受。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对客观对象的“错觉”,而正是这种“错觉”才能够区分每个人的感受,随之产生不同于他人的作品,这是个人感受的差异,这也就是个人风格的形成元素。

对一个艺术家来说,创造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是毕生所追求的目标,当然,每一个画家在不同的时期会产生不同的风格,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风格是具有可变动性的,也是具有多样性的,风格的形成因素有客观对象、生活环境和时代印记。随着这些形成风格的因素的改变,画家自身内心境况的改变,其绘画风格也难免会随之改变。这种稳定性中带有某种惯性,固定的规律长此以往会带来固守自封的结果,这是模式化本身具有保守性的一面,画家如果因为一种模式化的风格作品受到肯定而总是陷于这个模式无法自拔,不去再探索新的元素来补充和发展这个模式,那他只能使艺术的道路停止于此。当然,在创作风格趋于成熟后,在大体模式化的形式不改变的前提下添砖加瓦,能使其风格更加出彩和完善。就如杜衡所说“人们往往会走着两条绝对背驰的道路,一方面正努力从旧的圈套里逃脱出来,而另一方面又拼命把自己挤进新的圈套,原因是没有发现那新的东西也是圈套”,在牢固的思维模式之下,我们只有不断地转换构成模式、吸取新鲜元素、顺应时代精神,这样才能在模式化的创作中找到突破口,将水墨人物画的发展逐步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

[1]吴冠中著.生命的画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01.

[2]何西来著.论艺术风格[M].北京:求真出版社,2013.03.

[3]張浩著.形式生命与视觉语言——现代水墨创作日记[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3.07.

[4]雷德侯著.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08.

[5]汪曾祺著.文与画[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03.

[6]徐小虎著.画语录:听王季迁谈中国书画的笔墨[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01.

[7]梁占岩著.心性轨迹 当代中国画艺术论著[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9.07.

[8]陈孟昕,郝孝飞著.写意人物画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05.

[9]宗白华著.美学散步[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10]雷子人著.国画演进[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10:21.

猜你喜欢

模式化风格
透气感
电视广告中女性模式化形象分析
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信息服务模式化探索与实践
非“舞”之舞
浅谈日本浮世绘设计艺术风格
电影视听艺术中的影像色彩表达
解读木刻版画在动画中的运用
《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改编模式研究
写作教学:亟待系统规范的独立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