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背景下的传媒设计分析
2019-09-28唐严东
摘要: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当下人们所带来最为明显的改变便是数字媒体的应用,并且此项技术在各个领域中都得到了普及,传媒设计领域便是其中之一。数字媒体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传媒设计,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传媒设计实现了创新,有利于传媒设计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就针对数字媒体背景下的传媒设计进行分析,希望通过文章分析和探讨能够了解数字媒体给传媒设计所带来的改变,促使两者能够实现进一步融合。
关键词:数字媒体;传媒设计;信息
一、前言
数字科技是人类近些年最为伟大的发展,而且遍布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之中。数字科技促使艺术设计具有明显的层次化,也推动了艺术设计的发展,传媒设计作为艺术设计中重要构成部分也同样受到了影响。在数字媒体下,传媒设计在形式、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提升了设计效率与质量,得到更好的设计方案。下面笔者就针对相关内容进行阐述。
二、数字传媒技术的简介
此技术主要是将声光、计算机、网络通信等方面技术进行有机的结合,让原本单独存在的图像、文字等方面的信息根据设计者自身主观意愿完成融合,属于一种网络应用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最为重要的目的是让原本处于分散状态的资料通过整合变得更加具有观赏性,所以该技术在应用过程中需要应用电子设备与相关软件,当该技术在应用和发展过程中得到完善以后将会得到大面积普及与应用,也就宣告了数字时代的到来[1]。因此,数字媒体下传媒设计工作应将网络与计算机作为操作工具,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操作时出现失误的概率,还能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另外,设计人员还可以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在数字传媒技术应用过程中进行各种尝试,让原本不可能实现的设计借助数字传媒技术的得以实现。
三、数字媒体下传媒设计分析
(一)强化信息互动性
在以往传媒设计中,设计工作的开展常常会受到设计用具与人员的制约,通常设计者通过发挥自身想象力,将所有想法通过设计用具表达出来,再通过所得到的效果不断加以改进,如此则导致传媒设计工作的开展只是存在于设计者的臆想中[2]。但是,随着数字传媒技术的发展,设计者可以将自身的想法传输给计算机,如此能够实现人机交互,设计人员借助网络技术同使用者进行互动,让双方能够不受时空限制进行相互交流,能够让使用者和设计者之间就某一方面的想法进行交流,如此一来促使传媒设计工作获得更为理想的效果。设计者在交流过程中根据参观者的想法与需求进行针对性修改,如此能够让设计成果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让传媒设计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获得良好发展。
(二)有利于设计创新
数字媒体技术中涉及了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更是各类信息技术的完美融合,传媒设计工作以此为技术进行设计,不仅能够有效打破原本设计工作本身所存在的限制,还能够让设计者将更多理论与想法付诸实践,实现传媒设计的创新。传媒设计工作主要是利用信息交流进行宣传,让更多人对相关信息有一定的了解,而数字媒体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使其与传媒技术未来的发展在高度上保持较高的一致性,因此设计人员在进行传媒设计时要不断进行总结,并以此基础加以创新,使其传媒设计变得更加直接。数字媒体的出现既为传媒设计的创新提供了平台,而且还在设计手段、思维等方面也为其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传媒设计的创新[3]。
(三)培养设计者思维空间
传媒设计工作并不是简单地依赖于设计人员自身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更为重要的在于设计人员自身的思维能力。在传统传媒设计中,设计者根据自身的思维能力进行设计,但是此种设计方式所得到的设计方案在可行性上存在疑问,常常会出现设计方案无法得到有效实行的情况,并且个人能力是非常有限的,设计水平难以得到明显突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传媒设计。然而,在数字媒体下传媒设计工作在表现形式上变得更为丰富,利用数字媒体本身的功能可以将设计效果、结构等方面呈现出来,构建出一个虚拟模型,给设计人员带来更加直观的感受。通过此种方式能够大大拓展了设计人员自身的思维空间,促使其在设计时便能够清楚知道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使得设计工作不再受限于人脑,让设计理念自由,促使设计方案具有一定创新性。
四、总结
总之,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于传媒设计而言能够起到一定助力作用,通过利用数字媒体技术改变了传媒设计方式,让传媒设计不再受到设计人员与用具的限制。而传媒设计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也会促进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让该技术在传媒设计上能够得到更好的应用,不断提升传媒设计水平。由此能够看出,数字媒体技术与传媒设计两者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的发展都会对对方起到促进作用,从而得到更深层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唐甜.数字媒体背景下的传媒设计研究[J].艺术科
技,2015(06):92.
[2]熊晖.数字媒体技术背景下的展示设计发展趋势研究[J].山
海经(故事),2017(7):169.
[3]索理,李营伟.数字媒体影响下的视觉传达设计研究[J].艺术
科技,2013(26):281.
作者簡介:唐严东,武汉东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