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轮椅的设计及发展战略
2019-09-28李航
摘要:本文具体阐述了智能轮椅研究过程中的若干关键技术,对自主式沿墙行走型智能轮椅进行设计和研究,最后对未来研究智能轮椅的市场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对后续智能轮椅的设计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智能轮椅;沿墙行走;模糊控制;关键技术
一、智能轮椅研究的关键技术
智能轮椅一般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控制系统、导航系统、人机接口。
(一)控制系统,负责对外界环境状况做出实时感知和决策,根据规划结果完成平滑、安全的运动,并适时提高移动速度,有足够快的反应能力,满足实时性要求。采用手动模式、半自动模式和自主模式。
(二)导航系统,智能轮椅的导航技术通过传感器检测环境信息,建立环境空间模型,获取轮椅的位置和方向,規划出安全有效的运动路径,实时调整运动路径,并自主实现路径跟踪,导航兼具安全性和交互性。
(三)人机接口,智能轮椅关键技术之一就是人机交互技术。在设计人机接口的过程中应将用户身体情况、认知能力和心理反应作为不可或缺的中心部分纳入考虑,弥补自身不足,充分发挥主动性,以实现轮椅与用户之间最佳的合作方式,这就需要设计出更人性化和多样性的人机接口。
二、自主式沿墙行走控制型智能轮椅的设计
自主导航是现代智能轮椅所具有的基本功能之一,将使用者安全送到目的地,并在行进过程中躲避障碍物,避免碰撞。复杂地形状况,需要用户高精度的操控,但对于肢体活动不便的轮椅使用者,这是一项极其困难的挑战。之前的研究中,沿墙行走的设计都是跟随单边墙面行走,若将两边墙壁一起考虑进去设计控制器,将极大提高安全系数。自主式沿墙行走型智能轮椅,代替传统操控轮椅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可利用嵌入式控制技术,提供安全且精密的控制,以传感器为基础,并结合沿墙走的自动行驶系统,确保轮椅能处于左右两边墙面的中线上行驶,并能因墙距的宽窄变化,进行速度上的调整,两墙距越宽速度越快,反之亦然。
加入激光测距仪用来扫描环境参数,通过一系列计算实现控制轮椅的动作,确保轮椅始终行驶在两墙间的中线上。在控制器设计方面,除了利用PID及模糊控制为基础,设计实现两个独立的前进速度和转向速度的控制器外,为了能节省传统模糊控制的调整时间,采用加入学习法则后具有适应性机制的自组模糊控制器(SOFC),针对每一条模糊规则的输出值,提供补偿控制量,来修正每条规则,通过补偿机制操作后,使得控制器能因为各种未知环境,不断修正模糊规则库,以达到更为平滑的控制。考虑传统定义的规则数目过多,运算时间加长,提出单一输入自组模糊控制器,可大幅度降低模糊控制规则数量,并结合适应性机制以提升因缩减规则数量导致所丧失的功能。整体系统具有以下功能:
(一)动态侦测未知环境提供沿墙行走的距离信息
(二)因墙距的宽窄变化,提供速度上的调整
(三)模仿人类思维的模糊逻辑实现控制,提供稳定且平滑的操作
(四)加入适应性,使控制器能适应当下环境,增加其性能
(五)具有预防碰撞的紧急停车功能
在走廊及窄巷的环境下,保证导航系统的功能性和可靠性,具有良好的智能避障功能,稳定且安全的操作,设计得更加人性化,提高适用性和交互性,并透过所收集的数据信息,协助分析控制器在不同环境下的性能,更加灵活智能,整个控制系统运行稳定,实时性高,续航时间长,为行动弱势人群,提供一个安全便利的智能操作平台。
三、未来发展趋势与建议
我国对智能轮椅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但仍处于初期开发阶段,停留在实验室、展台或是少数定做,并没有进入大批量生产阶段,所以仍有许多发展空间。
(一)自然化和智能化。目前用户仍处于对轮椅进行简单控制的阶段,未达到完全自然交互和智能化的目标。未来需要利用更多人机交互接口相结合,综合应用智能技术,优化控制算法,人机之间更充分地进行交流和沟通。
(二)人性化和安全性。未来应充分考虑行动不便者的需求,构建完善的安全保障系统,如避障、在狭窄的环境中停放、自动暂停以及跟随目标等,融合多种控制器,提升系统对未知环境的适应性,快速做出反应,尽可能避免危险的发生并找出一条最佳的行进路线。
(三)产品化和模块化。目前许多算法不够成熟,导致必须依赖高精度的硬件设施,成本相对就会提高。若是将智能轮椅批量生产,成为一条产业链,必须提高算法的运算速度和准确度,以及执行控制行为的可靠度,才能降低硬件设备的支出,提高性价比。同时,将智能轮椅的各项功能模块化,每个模块对应一种功能,以便为不同的用户配置最合适的轮椅。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智能轮椅的安全可靠性将不断提高,功能将更为丰富多样,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会有更多类型且价格适中的智能轮椅,提升行动不便者的生活质量,为我国广大的残疾人士和老年人造福。
参考文献:
[1]欧青立,何克忠.室外智能移动机器人的发展及关键技术研
究[J].机器人,2000(06):519-526.
[2]刘伟军,董再励,郝颖明,朱枫.基于立体视觉的移机器人自导
航定位系统[J].高技术通讯,2001,11(10):91-94.
[3]徐国华,谭民.移动机器人的发展现状及其趋势[J].机器人技
术与应用,2001(03):7-14.
作者简介:李航(1995-),北京工业大学2017届研究生,硕士学历,所学专业为工业设计工程,研究方向为交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