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运河申遗成功样本
2019-09-28王扬飏
王扬飏
摘要:中国大运河通过重重关卡,最终在2014年申遗成功。在成功的背后,作为运河历史文脉重地的杭州段做出了重大贡献,杭州段的成功并不是始料未及的,除了响应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政策导向之外,杭州对于新时代下的大运河有着充分的理解,对于大运河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和内容分析,通过对搜集的文献资料及实地考察,对大运河申遗成功的样本杭州段的优势特點进行归纳性总结并对其他运河沿岸城市给予启示及展望。
关键词:大运河;申遗成功样本;杭州段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中国的大运河是人类文明史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人工河流。它凝结了中华先人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中国智慧,同时积蓄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活着的、流动着的中华文化遗产。
西挽陆上丝绸之路,东接海上丝绸之路——京杭大运河沟通了我国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目前已在东南地区形成贯通“一带一路”、连接长江经济带和环渤海经济圈的战略格局。
两千多年来,京杭大运河对我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与融合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京杭运河文化带、京杭运河经济带建设的陆续提出,依托“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热点战略,京杭运河这条古代“高速公路”将迎来新的发展时机。
(二)研究意义
古老运河的复苏将助推产业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复兴中的重要一环,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分析杭州段遗产的发展现状,寻找助推其他沿岸城市发扬运河文化的方式与方法,为实现大运河早日全线通航做出贡献。
二、古老运河文脉的复苏
(一)大运河申遗之路
2004年7月3日,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提出:鉴于大运河遗产的重要性和文化性,正式开始启动申报世界遗产项目工作,2006年5月12日,40多位专家及200多名城市代表在为期13天,长达2500多公里地对大运河全线大规模考察后,达成运河申遗保护第一个宣言《杭州宣言》,2006年10月15日,沿线17座城市达成共识,将联合呼吁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共同签署了京杭大运河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的《通州宣言》。
2007年6月20日,京杭大运河“扩容”升级为中国大运河进行申遗。不仅包括明清时期疏通完工的运河,更把隋唐时洛阳的运河段也扩充进来,新增了河南、洛阳等部分地段,沿线城市从17座增加到24座。
2009年1月,温家宝、李克强、贾庆林等国务院领导批示了《关于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的报告》,把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从地区层面上升到国家层面。
2014年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是中国第一个作为文化线路申遗成功的案例,线性文化遗产(Lineal or Serial Cultural Heritages)是近年来国际上新兴起的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由文化路线(Cultural Routes)衍生并拓展而来,主要是指在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形或带状区域内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族群。
(二)大运河的复兴之路
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战略正如火如荼地施行。大运河文化带,是指以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扬州段、浙江段)为核心,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为主线,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运河国际文化交流,发挥大运河活态遗产功能,打造“千年古韵、江南丝路、通江达海、运济天下”的大运河文化带浙江样本。大运河浙江段包括江南运河浙江段、浙东运河及其故道、复线等河道,规划范围覆盖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五市沿大运河的25个县(市、区)。
在我国数量众多的文化遗产中,有着许多丰富的线性文化遗产,包括大运河在内的还有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太行古道,剑门蜀道等等,其实质上是早期的文化共享理念下形成的历史遗产,这一遗产种类在大运河申遗之前并没有得到我国足够的重视,在文化遗产体系中尚且不包含此内容,而缺少遗产廊道层次以上的构架所产生的弊端已经突显。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建议通过与运河有关的重要历史和当代人物的挖掘和设计,在运河两岸设立“大运河遗产小道”。即为了纪念一段著名的历史,或者通过一条路径以达到风景欣赏的最佳效果,而设计出的各种有纪念意义的路线。
三、大运河杭州段的文化遗产现状
(一)活态化的杭州大运河
流淌了一千四百多年的大运河,沉淀了丰富多彩、独具魅力的运河文化,见证了杭州的发展及博大精深的文脉延续。运河的各类设施,码头、桥梁以及两岸特色民居、街道商铺、寺庙亭阁、官商庭院、厂房遗址等等,共同构筑了运河沿线独具特色的建筑群落及人文圣地,展现出多姿多彩的运河文化风貌。而古运河城区段主要集中在垦山门以西、经武林门折北至拱宸桥以南的约100公里河段上,通过运河综合保护整治工程,沿运河沿岸在原有基础上新建了许多景点,自古运河沿岸素有十里银墅之称,同西湖十景一样,运河十景分别是拱宸邀月(拱宸桥)、桥西人家(桥西历史街区)、广济通衢(广济桥)、香积梵音(香积寺)、富义留馀(富义仓)、龙山塔影(白塔)、凤山烟雨(凤山水城门遗址)、武林问渡(武林门码头)、三堡会澜(三堡船闸)、西陵怀古(西兴过塘行码头),物质文化遗产丰富。
大运河杭州段映衬运河历史风貌的非物质文化资源主要包括民间故事、戏曲、音乐、礼仪、曲艺、杂技和生活习俗等。具体有杭州小锣书、龙舟节、运河庙会、水乡婚礼、米市等。而在众多非遗产库中提取出的代表杭州特色的十二种产物为:西湖绸伞、张小泉剪刀、王星记扇、都锦生丝绸、立轴剪纸、独角戏、武林调、浙派古琴、小热昏、江南丝竹、杭州花篮、三墩笠帽。这些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大运河申遗起到了十足的助推作用。
(二)重点文脉区域——拱宸桥沿岸历史街区
元代张士诚疏通并开凿大运河浙江段,改大运河从崇福-武林门-北新关抵达杭州,拱宸桥一带随之繁荣。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杭州被迫开放本市至上海内河航线,拱宸桥一带被划为日租界,一部杭州的近代史就从这里开始。
拱宸桥横跨于杭州北部的大运河之上,位于大关桥北,建于明崇祯四年(1611),是一座三孔薄孔薄墩联孔石桥,为杭城古桥中最高、最长的一座,是京杭大运河南端的起讫点,也是杭州城的重要标志,古时运河货船沿河南下,望见拱宸桥便知道到杭州了。
依托拱宸桥作为水陆交通要道的地域形式,该区域浓缩了杭州段运河的精华,沿河两岸聚集了大量居民,这便是桥西历史街区和小河直街历史街区,两者是充分展示了运河文化风貌的历史遗存,是运河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在小河直街历史街区,沿河而居的百姓形成了独特的生活及居住氛围,造就了运河边一砖一瓦的传统群居之地。中国传统居住形式是一个封闭,私密的文化圈,同北京四合院一样,运河南端的杭州传统民居也保有其特点,庭院犹如一井,瓦房向上开天窗,建筑外表封高墙,拥有石库大门。而在桥西历史街区,因其是拱宸桥码头商业最繁华的地段,受来往船只的商业影响,这里汇聚了国医馆、商铺、学堂,餐饮店更是鳞次栉比,“十里银湖墅,自古繁华”描述的便是这里,可以说是杭州的“香榭丽舍大道”。
桥西历史街区规划利用土特产仓库改建成的国家级博物馆群落——手工艺活态馆、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伞博物馆、扇博物馆与拱宸桥东的大运河博物馆有规模的联系起来,实现了对运河文化的共享,促进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在不远处大关一带的大兜路历史街區,闻名的香积寺坐落于此,围绕着运河佛禅文化而展开,国家丝联厂旧址、富义仓、信义坊、乾隆牌坊等景点密集遍布,是乾隆皇帝下江南的第一个落脚点,而富义仓作为与北新仓齐名的天下粮仓,现如今已成为运河的“精神粮仓”。可见,杭州对于运河遗产文化做出了创新性的传承发扬。
(三)杭州运河段的未来战略
随着杭州城市国际化加快推进,主城区早已日新月异,东面打造“智造大走廊”,西面打造“科创大走廊”,南面打造“两轴、四片”中央商务区,而北面的运河所在区域,则利用世界文化遗产和工业遗存的“双遗”优势打造大运河新城。具体的如运河财富小镇、智慧网谷数字经济小镇、汽车互联网小镇、工业设计小镇等十大产业平台建设,并且将新添大运河中央公园、大运河亚运公园、运河湾历史文化街区、半山历史文化遗址等重点民生项目,助力打造新的运河沿岸名区,大运河新城区域将以“大运河文化带”战略为支撑,以打造大运河文化首要展示区为目标要求,依托运河综合保护与开发工作,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推进“一带、一轴、一心、一岛、一区、一湾”,即运河景观带、城市发展轴、文化交流展示中心、运河文化岛、文化产业集聚区、运河湾(管家漾码头)六大方面建设,实现运河杭州段的整体复兴。
四、小结
总体来讲,活态化的大运河遗产本身就是一件古老文物,运河杭州段在保护与传承的基础上发挥了互联网新城的作用,集文化创新与保护一身,给其他运河沿岸城市提供了宝贵经验,由运河开创的物质贸易水道必将变为文化贸易水道而继续流淌下去。
参考文献:
[1]张环宙.基于杭州案例群的大运河遗产价值分析与旅游规
划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12.
[2]陈述,赵大川.京杭大运河图说[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6.5.
[3]记者,包勇,叶海,童俊.省政协委员朱炳仁:建议设立“大运
河遗产小道”[EB/OL].来自网络新闻,http://blog.sina.com.
cn/s/blog_69a8e69b0100ltq1.html,2010.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