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和美课程” 培育“和美少年”

2019-09-28陈海松李志荣

广东教育·综合 2019年9期
关键词:学段育人素养

陈海松 李志荣

“和美课程”是在东莞“慧教育”的引领下,在大朗镇中心小学“和美教育”核心理念指导下,为实现学校育人目标,通过整体设计,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内容进行设置、开发和整合等“课程再造”行动,形成了科学合理、学科兼融、丰富多元、纵横开合的校本化“1+5+X”和美课程群。

一、课程理念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格的成长,而人格是涵盖了学力的种种能力的整体结构,同时又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体现,学校的课程理念就是“致力于学生和美人格的养成”。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1. 以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和美发展为纲

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关注少数“精英”的发展;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方面目标的全面发展,而不仅关注知识或能力的发展;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不是使所有学生“模式化”发展;注重学生可持续终身发展,而不仅关注某一阶段的发展;注重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不仅关注个体的发展。

2. 以各类课程的校本化统整与创新为轴

学校根据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實施要求和学校实际,尤其是师生的成长需求,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和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区域特点和需要。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学生实际、教师特点和课程资源,进行地方课程和学校社团课程的开发建设。通过学校课程丰富、优化校本课程结构,提高课程质量。

3. 以课程实施的全面规范化为本

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突出课程的文化属性。适度整合地方课程,突出课程的社会属性,努力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经历和体验。科学设置学校课程,突出课程的人本属性,合理设置丰富多彩的学校社团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

二、课程目标

课程是学生的成长历程,我们需要改革课程,重新构建学习时间与空间。作为和美教育的办学使命,“为师生幸福发展奠基”指向发展学生的校本表达的五大核心素养,其外显样态,可概括为六个字:健康、阳光、乐学。以培养身心健康、善于学习、学会改变、审美雅趣、天下情怀的“和美少年”五大核心素养为目标,提出“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主题化、学校课程个性化”的课程再造策略,做实规定的基础课程,做强“玩出名堂”的游戏活动课程,做亮创客科技、艺术等特色课程,以全面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素养为归宿。

三、课程结构

结构决定功能。“和美少年”五大核心素养的落实,需要与之匹配的课程体系。于是就有了“1+5+X课程”结构。

和美教育的三条实施路径:和美学段三进段,顺应儿童天性和学段特点,阶梯递进,节点跃升;“1+5+X”课程挖掘国家教材中的学科与活动育人要素,坚持教育从德育开始,德育从生活入手,在课堂主渠道优质落实、落地生根;主题课程群重在探索一种面向时代未来的激发儿童的内在潜质、自觉超越的课程形态。

“1”以国家基础课程教学与学科拓展课程涵育为基石。学科课程以主题为统领,重组单元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学科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实现学科协同育人。“5”是学生核心素养的五大主题教育,主题活动课程强调活动创生,包括“班会与影视、主题表达、和美秀场、主题教育、个性化教育”五类实践性主题教育活动课程。“X”是由“1+5”创生的儿童课程,包括学校、学段、节会、社团、常识教育等课程。“1+5”与“X”不断融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最终实现完整的基础“一”,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课程实施

围绕儿童生命成长期,我们将小学六年学习期,按照两年一个阶段,分为低(养正堂)、中(知行堂)、高(修远堂)三个学段,形成《和美课程体系实施方案》,实现学生素养螺旋上升、完整发展。

养正学段,呵护兴趣。根据儿童处于不稳定活跃期、兴趣多样等特点,尊重天资与性情,适性扬长。以多方位的兴趣启动学习与成长内驱力,注重言行得体与协商互让品格的养成,强调打牢基础。设立“我是一名少先队员”为目标,通过一年级入学课程、入队礼和二年级保持的持续阶段性进阶,完成养正阶段所规定的学习内容,达到养正教育的目标。

知行学段,培养乐趣。针对儿童生理差异优势渐平、能力差异渐显、身心处于U形底部发展期等特点,强化知行合一。丰富学习方式,加强实践体验,强调腰杆要硬。用“十岁的天空”作为目标,通过课堂小组化学习,帮助儿童认识自我与集体的基本关系;通过培养儿童的自律自强与诚实守信等品质,完成知行学段进阶,实现同伴互育。

修远学段,激志成才。基于学生身心处于第二发展期特点,培育学生的理想与抱负。以多元化学习、小课题项目研究等方式,激励学生的学习志趣,实现高起点的精神追求。侧重于学生勇于担当、尊重、感恩品格的养成,增强其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责任感。通过“六年成长毕业报告仪式”和“毕业远行课程”,推动学生带着成才愿望,朝着未来继续出发。

从课程类型上,学校依据国家基础性课程内容,增加体育、足球、戏剧、积极教育心理学、STEAM等课程。

从课时实施上,学校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及课程内容特点,设置“长、中、短、微”学时,让学时安排更人性化。

在养成教育上,侧重全过程习惯养成浸育、多角度环境美育、共协同家校合作并育的“三协同”。习惯养成注重形成自觉、自律、自强的和美品格;环境美育凸显和美文化,以和为美,以和育美,追求以和为贵,以真为美,以和聚力,以美育人;家校共育突出价值认同和共同体建设,培育和谐家风,合力育人。

在整合实施上,针对纵向的“三进阶”和横向的“1+5+X”课程“三协同”,强调价值观元素,从若干和美主题出发,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优化育人过程,提高教育品质,努力达成纵向打通学段,形成衔接,使和美教育过程深入递进;横向打通育人要素、多维联动,实现育人侧重点的结构化,科学育人,横纵结合。

五、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引导课程改革的方向。“1+5+X”课程有多个评价维度,包括学生评价维度、课堂评价维度等。评价的目的不是简单地评判工作达到怎样的程度,而是促进学校今后各方面工作的改革和完善。学校通过课程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力,提升教师的课程创生和课程领导力,促进课程体系更加完善。

1. 课堂评价

在学校里,学生80%的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应以兴趣值、方法值、容量值和意义值四个增值点考量学生的课堂学习是否有效。兴趣值,即学生是否更愿意学(包括情感與思维);方法值,即学生是否学得更丰富(包括知识积累及学习内容的丰富和进阶);意义值,即学生是否学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2. 单项技能和综合评价

单项技能的评价要结合学科的独特素养属性,比如语文的自主识字、古诗文积累、演讲、作文等,数学的运算、思维测评、数学游戏比赛等,英语的百词比赛、演讲、拼读等。

结合学科间及超学科的综合性,通过学科综合测试,综合“专题学习”研究、学生学习习惯与态度、戏剧与创意表现、社团活动参与度及效果等方面的评价,形成学生综合素养评价。

3. 评价相关载体

评价载体就是学校质量的外显标志。这里的“一”不是某一项,而是某一类、某一群等。

“一单”,指《中心小学单元学习评价单》《阶段性测评试卷单》等。主要采取学生自答、自评及小组互评的方式,综合试卷等,反映学生阶段性的态度、习惯及学习质量。

“一册”,指《中心小学综合评价素质报告手册》《中心小学主题课程手册》。以学期为节点,将学生的在校表现、学业成绩以及其他情况,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反馈。以每月重大主题课程学习,作为过程性评价。

“一护照”,指《中心小学学生护照》。该护照与中心小学徽章、“文雅、灵动、仁爱”奖章配合使用,对学生各板块课程学习与实践中的表现进行过程和结果并重的评价。

“一报告”,指《和美少年成长报告》。基于大数据进行学业测量、问卷调查、日常评价,构建学生学业发展及品格养成的个性化分析系统,每学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精准服务的成长报告,诊断分析,跟踪指导,激励发展。

猜你喜欢

学段育人素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