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
2019-09-28原小能
原小能
现代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是指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渗透的背景下,现代服务业内部以及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制造业之间不断分化融合,重构企业价值链、产业价值链、产业间价值链而实现的现代服务业运营的新兴组织形态。现代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且进一步推进了产业的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创新,提升了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江苏作为传统制造业大省,在2015年首次实现产业结构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后,现代服务业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产业。当前,江苏现代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呈现以下特征。
发展速度较快,规模迅速扩张。江苏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分享经济等呈现加速发展趋势,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产业规模和增速领跑全国。南京南瑞集团、熊猫电子集团等8家企业入围2018中国软件百强,苏宁控股集团、同程旅游集团等7家企业入围2018中国互联网企业百强。《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指数》显示,江苏的“互联网+”产业、大数据产业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仅次于广东和北京。
发展领域拓展,从消费向生产延伸。平台经济、分享经济、大数据等已从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依托“工业互联网”“云计算服务平台”等,改变了生产领域的资源集聚模式、技术创新模式和产品营销模式。如徐工集团自主开发的“Xrea”工业互联网平台为300余家企业提供服务,覆盖海内外20多个国家。
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江苏诸多企业成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典范。2018年,江苏70家企业入选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名单,5个项目入选制造业“双创”平台试点示范项目,13个项目入选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
部分品牌价值提升,助推“品牌江苏”建设。江苏在加快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品牌。2018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榜单中,江苏有28家企业入选。苏宁控股和徐工集团作为消费领域和生产领域创新融合的标志性企业,在排行榜中分列13位和66位。另外,南京1912时尚休闲街区被评为“中国创意产业最佳街区”,常州中华恐龙园、嬉戏谷、春秋淹城成为文化创意领域经典案例。
载体建设步伐加快,集聚效应凸显。江苏在互联网、文化创意、电子商务与物流等领域建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服务业集聚区,目前省市合作共建互联网产业园17个、互联网众创园28个,涌现出汇通达、运满满、有货、福佑卡车等一批初具独角兽特质的互联网创新企业。
江苏现代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迅猛,但仍然存在诸多短板。主要体现在:发展规模与经济地位不匹配,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缺乏具有强大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引领型企业;缺乏大型互联网企业所营造的生态圈,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融资平台、商业模式创新、高成长性研发团队等创新创业要素方面的制约。为此,可从以下几方面推动江苏现代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建设现代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基础平台。一是创建关键技术服务平台。在提升高速宽带网络能力基础上,加强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关键平台、基础算法和重点软件研发,提升高端芯片、基础硬件等产品的自主开发能力。如南京发挥现有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优势,打造云计算服务平台;苏州发挥语音识别、机器视觉等技术优势,打造人工智能应用服务平台;无锡发挥物联网及芯片产业优势,打造物联网服务平台。二是构建数字资源交易网络平台。首先应完善省、市两级数字资源中心,以便存储政务、经济、生态文明、民生服务等大数据;其次应促进数据流动与共享,搭建信息资源共享交互平台,使江苏成为数据资源最丰富、成本最低廉、使用最便利的区域;再次应在研究设定数据产权的属性、标准、交易规则的基础上,构建特色数据交易中心,促进数据资源的汇集、盘活、分享和增值。三是搭建线上线下融合平台。以用户需求为导向,鼓励电商企业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围绕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加强上下游联动,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购物体验和更精准的服务推荐。支持互联网和生活性服务龙头企业创新住宿、餐饮、家政、养生等服务的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模式,改造提升供应链,促进服务供给的多样化、个性化。
打造现代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多层次载体。一是培育一批现代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集聚示范区。在促进资源共享流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现有服务业集聚区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通过优化服务、整合信息、健全管理等,吸引新业态新模式重大项目、龙头企业聚集,培育新业态新模式集聚示范区。二是建设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主体。以打造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苏南现代服务业高地为契机,支持高水平创新主体加大宽带无线接入技术、下一代互联网关键技术、数字多媒体技术等的研发,提高企业创新、承接和应用科技成果的能力。三是推进一批现代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重点项目。借鉴“十百千”重大项目推进机制,按照“筹划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的滚动发展原则,建立重点项目储备库,重点建设一批带动作用强、融合能力突出、辐射效应明显的新业态新模式重点项目。
整合现代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要素供给。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支持财政资金向现代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倾斜,建立新业态新模式引导资金,重点支持相关领域重大项目建设,落实国家相关扶持政策,引导现代服务企业积极应用新技术、发展新模式。二是创新土地供给方式。支持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的单位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传统商业街等存量房产、土地资源提供信息服务、新兴金融、数据服务等。三是探索多元化融资渠道。鼓励直接融資,支持符合条件的新业态新模式企业积极上市。鼓励和支持建立多种形式的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风险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通过奖励补贴、风险补偿、阶段参股等引导方式,为基金提供“募资、投资、退出”良性循环的发展环境。针对现代服务业企业轻资产特征,积极探索新型资产融资抵押方式,鼓励金融机构允许无形资产和动产质押融资方式,扩大企业贷款抵质押品范围。四是聚培高层次人才。用好“外专百人计划”等人才政策,利用庞大内需市场优势引入国际高水平人才。制定新业态新模式人才培育计划,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新业态新模式人才培养体系。支持建立互联网与实体产业融合、产学研用结合的实训基地,鼓励校企联合开展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多岗位交叉培训、适岗培训。
完善现代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市场监管体系。一是坚持包容审慎监管原则。应在密切关注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演变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创新现有监管体系和监管方式,合理界定新业态新模式不同行业领域的业态属性,分类细化管理。二是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健全和完善服务业投资负面清单制度,出台行政审批和政府监管的正面清单。规范政府权责,强化服务主体责任,引导服务业守法经营和有序发展。同时,探索建立覆盖服务业企业及从业人员,包含信贷、纳税、合同履约和服务质量在内的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形成涵盖法律、行政、市场等手段的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营造公开、公平、公正、诚信、择优的投资秩序和市场环境。三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坚持“凡是市场能自主调节的就让市场来调节,凡是企业能干的就让企业干”,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加强行政审批各部门各环节的互联互通,实行服务业企业网上并联审批和线上注册登记制度,实现“一枚公章管审批”,切实降低服务业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四是加快标准体系建设。支持行业协会、服务业龙头企业参与政府主导的标准制定工作,提高信息服务、数字服务、在线服务、分享服务等新兴领域的标准化水平。同时,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制定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和团体标准,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纳入企业标准或团体标准,促进技术创新、标准研制和新业态新模式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