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浪地球》:末日逃亡的“中国表达”

2019-09-28陈红梅

文艺评论 2019年2期
关键词:流浪地球科幻电影流浪

○陈红梅

在2019 年春节档的众多院线电影中,《流浪地球》脱颖而出,截止2月17日,凭借36.58 亿票房超越《红海地动》,成为内地票房亚军,①被誉为是“开启了中国科幻元年”的“第一部硬科幻电影”,正如《纽约时报》所说“《流浪地球》标志着中国电影一个新纪元的到来”②。相较于西方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以浓郁的东方特色开启了承载国人情怀的浪漫逃亡之旅,描绘了一幅世界末日人类逃亡时的科幻图景,是一部充满了中国文化色彩的“大片”。

一、《流浪地球》:以硬核开启中国科幻类型片新时代

电影《流浪地球》改编自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同名小说,讲述的是太阳即将毁灭,为了拯救地球,人类在地球表面建立了巨大的推进器,将整个地球推离太阳系,寻找新家园的故事。

科幻片一直是西方商业电影的类型之重,目前全球票房前十的影片中,科幻电影占据6个席位,其中《阿凡达》更是以27.88 亿美元稳居第一。③而在中国,真正的科幻片却一直处于缺席地位,一方面是技术与资本原因,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文化的不自信,因为中国的观众是看着《终结者》《阿凡达》《星际穿越》等好莱坞科幻大片成长起来的,科幻的启蒙源自西方。

应该说,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也曾有过对科幻题材电影的探索,如将激光武器首次带入国产电影视野的《珊瑚岛上的死光》、将对人工智能的忧患意识和社会体制予以辨析的《错位》(1986),以及以一个全身带电的小朋友为叙事核心的《霹雳贝贝》等。但由于没有一个完善的工业体系的支撑,再加上随之而来的西方科幻电影的强势进入,中国电影便没有能够进一步实现在细节及视觉上的提升,科幻电影也就基本一直停留在概念层面的探索。近几年来,虽然也有《逆时营救》(2017)、《机器之血》(2017)、《升级》(2018)等标榜科幻类型的电影上映,但要么是在其本质类型讲述时借用了一些科幻元素,要么注重从哲学、心理学或伦理学等角度进行探讨,所谓科幻仅是作为辅助剧情发展的背景或动机出现,硬核属性较弱,最多可以归到软科幻类型当中,而以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为基础,追求科学的逻辑严谨和准确,反思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影响的如《火星救援》《星际穿越》的硬科幻电影还始终是个空白。《流浪地球》的出现可以说是在此领域的破冰之作,当之无愧是华语电影史上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硬核科幻大片。

《流浪地球》的成本接近5000 万美元,这在好莱坞影片中算是中等水平,但是在中国已经是大制作。参与制作的人员超过7000 人。大部分的场景都是在青岛的东方影都拍摄的,该拍摄基地由万达集团耗资80 亿美元建成。主创团队邀请北大的心理学教授为片中人物做性格模型设计,并聘请了中科院四位科学顾问解决电影中关于物理和天体的问题,奠定了该片庞大的宇宙格局。电影历经四年的打磨,剧组精心设计和绘制了近三千张概念设计图和八千多张分镜,置景延展面积达到10 万平方米,力求保证影片的每一个细节符合现实和科学原理,地下城、冰原、行星发动机控制室、运载车与宇宙空间站的设计精细到仪表盘的每一处细节。全片视效镜头超90%,场景跨度巨大,呈现了中国电影截至目前为止最高的特效水准。从时间上来看,虽然该片晚了《盗梦空间》《阿凡达》9 年,晚了《星际穿越》5 年,晚了《火星救援》4 年,却依然让中国观众热血沸腾,它给了我们一个新的宇宙视野,首次带领观众站在宇宙太空的视角审视人类命运,其中寄予的中国人特有的集体记忆与家园情怀,是过往科幻作品中前所未有的突破。这让《流浪地球》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电影新类型的拓荒者,标志着国内电影人及科幻影迷们呼唤了多年的中国科幻元年的到来。

二、《流浪地球》的中国元素和中国情怀

(一)《流浪地球》的中国元素

近些年为迎合中国日渐崛起的观影市场,好莱坞总是会在一些电影中点缀一些中国元素,如中国演员、中国物件等。但对于中国观众来说,那终究是外国人的生活和文化,心理距离依然很远。然而在《流浪地球》中,它描绘的是世界乃至宇宙背景下的中国人的故事。首先,影片故事的发生时间。跟上映时间一样,故事发生的时间设定在中国的春节。地下城的福字、新年祝福,让中国人的团圆之情萦绕在屏幕内外,老人们还会回忆起曾经的“神曲”《海草海草》,即使在末日逃亡阶段,人们依然在舞狮子、打麻将中庆祝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到来,韩朵朵在出走前还想着发饺子吃。另外,通过北京、上海等地标性建筑、北京交通委的提醒、刘启和韩朵朵红色的工装式“宇航服”、“串”店等中国元素,与观众不时建立情感上的勾连。

其次,人物设置上的中国特色。先不说主角都是中国人,仅就配角来说,如地下城的居民说的都是北京话。雷佳音扮演的大哥角色,活脱儿一个胡同顽主。就连那个中澳混血儿也标榜“我是正经八百的中国心。”这些都在告诉观众这是一部中国人自己的电影。

再次,道具细节颇彰显“中国意识”。城中挂着诸如“众志成城开创未来”之类的体现着中国核心价值观的标语,贴着“地球靠近木星避险指南”之类的公益海报。通往地面的电梯里贴着戴好头盔的提示标语,地面的大吊车上方悬挂着“安全生产、预防先行”的牌子等,这些本土元素散发着浓浓的中国味。

最后,影片采用了西方电影中常用的“毁地标”的表现方式。在西方的灾难片中,白宫、自由女神像、埃菲尔铁塔等国家标志性的建筑经常作为某种隐喻而被毁灭,影片的奇观效果也随之产生。在《流浪地球》里,北京的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国贸大厦……上海的东方明珠塔、金茂大厦等都被毁殆尽,和冰雪融为一体,国内顶级的工业技术呈现出的画面搭配3D 技术让人震撼,地球末世的悲凉气氛扑面而来。

末日题材在科幻作品中十分常见,而《流浪地球》首次创造了中国式的末日视奇观。整部影片的视觉效果走的是重工业美学风格,与中国现实完美结合。电影通过将“美好的东西撕破给人看”,给观众营造心理上的“逼仄感”,同时,通过这种对熟悉场景的“陌生化”处理,拉开了观众与对象审美上的距离感,增加了感觉的难度、延长了审美感受的时间长度,④这种“间离效果”有效提升了观众末日恐惧带来的审美震撼。从电影口碑和票房不难看出中国观众对于中国风科幻片的强烈渴望和认可。

(二)《流浪地球》的中国情怀

《流浪地球》虽然拥有着西方科幻模式的外壳,却有着中国传统文化与家国情怀的内核。

首先,中国人特有的宇宙观。在众多的西方科幻电影中,当地球末日来临时,基本思路就是要么乘着诺亚方舟出逃,要么打造超大型宇宙飞船到外太空寻找新的生存空间,而《流浪地球》中的基本设定却是人类带着地球去寻找希望,去经历2500 年的跨越、100 代人的流浪。这种脑洞会让很多西方人不解,因为它是建立在东方人“安土重迁”思想基础上的,体现着中国人对“家”的牵挂、对故土的眷恋,这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家国观念,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宇宙观。这正如本片导演郭帆所说:“《流浪地球》的内核就是我们中国人对土地和家园的深厚感情”。⑤影片中人们抗争与拯救的巨大动力,都来自于他们“回家”与“团圆”的强烈信念。作为春节档电影,本片不但顺应了全球华人强烈的“回家”意愿,同时也巧妙地植入了国人千百年来恒久不变的乡土意识与家国天下的情怀,从而使影片弥漫着浓郁的“宇宙乡愁”。

其次,东方色彩的亲情伦理观。在好莱坞的科幻电影中,亲情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这点在本片中也有明显体现,但它讲述的却是充满东方色彩的亲情故事。《流浪地球》展现了中国式的爷孙情、父子情、兄妹情……电影中,刘培强与刘启是一种典型的疏离又父爱如山的父子关系,而韩子昂与刘启是祖孙俩,其实是另一种父子关系,特别是在刘启长期缺失父亲的情况下,韩子昂实际上代替了父亲的角色。这种人物关系设置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也让这样一部硬核科幻电影充满了内在的温情。在这个拯救地球、拯救全人类的科幻故事里,中国式的家庭情感,在祖孙三辈人的身上成为一人缩影。而这种祖孙三代化解误会相互理解合力拯救地球的故事,在西方科幻电影中是很难看到的。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戴锦华讲道:“这是一个‘愚公移山’的故事……同时,它仍然是父子故事,但父子故事放在了中国的血缘当中。”电影恢弘的大制作场面震撼了我们的感官,而它的故事情节和背后传递的情感则让我们真正从内心对电影产生认同感。

再次,集体主义的道德观。西方的文化传统强调个人的价值,因此各类超级英雄类电影层出不穷,而《流浪地球》则颠覆了好莱坞个人至上的价值观,树立了一群为了人类的未来而奋斗牺牲的集体英雄。影片中里没有孤胆英雄和超级英雄,它体现的是团队作战,我们看到的是一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理念。影片的最后,全球各地区各民族的人们,为了同一个目标“让地球和人类活下去”而同心协力。它超越了民族主义,呼吁的是一种灾难面前全人类忽略种族不同摒弃国家差异的团结。同时我们也看到一种一直期待的场景:“天下大同”,这是中国人对美好社会的一个共识。在中国人理解的未来世界,不应该是充满分歧和斗争的,而是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最后,牺牲奉献的价值观。《流浪地球》中的刘培强为了能顺利点燃木星,把地球送出太阳系,启动空间站撞向木星,以牺牲的方式成全地球人民。他的“牺牲”可以看作某种中国传统舍生取义精神的当代回响。其他人如吴孟达饰演的“姥爷”、李光洁饰演的王磊队长等,他们或为亲情牺牲,或为理想献身。从历史来看,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道路上,无数人就如同《流浪地球》中那样为了那微薄的希望,前仆后继牺牲在追求希望的路上,《流浪地球》里的牺牲,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内核是与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救亡图存的精神相一致的。这种叙事策略将整部片子的落点拉回到了全世界的人类在灾难面前同仇敌忾、不惧牺牲的存在主义精神上来,是极其鲜明的中国价值观的体现。

三、浪漫主义的中式拯救:独具东方文化的末日科幻故事

在《流浪地球》的的故事中,当面对世界末日时,不再像好莱坞科幻大片如《星际穿越》《2012》设置的那样去外太空延续生命的希望,而是推着“地球妈妈”一起走。前者,是逃离;后者,则是充满了诗意的流浪冒险之旅,它尝试在流浪中为人类寻找栖息之地,以漂泊的方式确认自我的存在。在地球的这场流浪当中,需要历经2500 年的时间,整整100 代人的努力。这是坚韧的愚公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式科幻的浪漫感所在。《流浪地球》是一部用“感性”来拍摄的电影,里面到处渗透着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与中国元素。在导演郭帆看来,《流浪地球》体现出的是“中国农耕文化的烙印和对土地的眷恋”,这种中国人特有的故土情结与对家园的眷恋根植于民族千年的农耕文明历史,深刻体现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这种故土难离的情怀使《流浪地球》有了与欧美科幻片迥然不同的创作理念,也给了“中国式科幻”找到了确凿的来源与依据,诗意地传递出我国本土科幻电影的一种气质。正如原著小说作者刘慈欣评价:“《流浪地球》有着历史片般的厚重感。这是一部建立在中国文化背景上的科幻电影,它把东方文化中对家乡、土地的依恋和感情在太空尺度中表现出来。”⑥

《流浪地球》是在好莱坞类型叙事的前提下,以中国人所熟悉的情感结构与审美方式去讲述一个关于科技、时空、文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也就是说“外部的包装我们可以好莱坞式,但我们装进去的灵魂是不一样的,所以最后表达出来的情感是中国式的”⑦。影片中表现的父子情、祖孙情、兄妹情、战友情,不仅推动着剧情的发展,还承载着一种“即便有过隔阂、误解,但终将团结起来共建家园”的希望,这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国式表达。它要赞美讴歌的也不是好莱坞式的个体英雄,而是一个为了哪怕渺茫的希望也要拼尽全力的英雄群像,它以集体英雄主义的方式来讲述带有厚重的中国历史文化和浪漫诗意的、带着地球去流浪的故事。影片用艺术手段表达出来“和而不同”的理念,有着非常积极正面的主流价值观的导向。这种全人类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必须团结起来解决问题的理念也一直是我国在国际交往中所奉行的基本原则,也必将成为我国灾难科幻类型电影的核心主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流浪地球》是一部独具东方文化内涵的末日科幻故事,也是一部带有浓烈中国风特色的科幻电影。

好莱坞很多关于世界末日的科幻电影描绘的多是末世神话,它指向一种放弃的心态,而《流浪地球》则是一个创世神话,它的基调是乐观积极、充满希望的,而这也是这个中国首部硬科幻电影难能可贵的地方,它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告诫人们要怀揣希望、团结共生,因此,全片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坏人,导演设定的人际关系是大家能团结一致去解决问题。“我知道现实中很难出现这样的情况,但我希望如此。我希望在电影中勾勒出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和更美好的人际关系。”⑧可以说影片传达出的人文精神恰是人类生存之力量和希望之所在,展现的是颇具浪漫色彩的中式拯救,充满了中国式“人定胜天”的战天气魄和浪漫情怀。

四、想象力、科学性与故事性:未来科幻电影“中国表达”的三维空间

《流浪地球》使中国人第一次成为了拯救人类命运的英雄,向世界宣告中国人也有能力仰望星空,开拓了中国电影新的时间与空间,其历史意义和坐标价值都是勿庸置疑的。然而如果从中国电影全球化传播的角度看,从未来科幻电影进步的空间看,还是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的。

(一)想象力:“近未来现实主义”的桎梏

一切艺术创作都需要想象力,科幻电影尤其如此,我们所看到的好莱坞的经典太空科幻电影无一不是想象的杰作。一部科幻电影的意义往往会在幻想性中展开,因为幻想部分试图超越我们的现实世界,因为不一样而产生冲突。⑨在《流浪地球》中,有关地下城的想象是一个败笔。在世界末日的大年初一,在地表以下的空间里,学生们穿着现在款式的校服,念着我们现在使用的课文“盼望着、盼望着”,标准三好学生拿腔拿调地回答老师的问题,学生也依然在厌学、逃学。学校之外,人们悠闲地打麻将、舞狮子、吃饺子。这完全是一幅当代人悠闲过年的画卷。在这个长期危机之中,在一半人类的生命消失之后,剩下的却仍是这样一个松松垮垮充满惰性,除了管制之外毫无变化的社会,似乎地球存亡只是那个联合政府的事,脱离了电影意图塑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想象原旨。事实上在小说中,人们对生死之外的事并不看重,家庭解体了,生育制度也发生了变化,这些颇具想象力的情节却因为电影“春节回家”的主题(这属于资本强制性的想象)而无法呈现。

再如,在酷寒地表工作的人们穿的服装竟然是工装式的,颜色偏红,蓝颜色的少,即使有也是青色,因为只有这样中国观众看上去才不违和。⑩也就是说,这些情节设置、场面调度、道具设计等主要是为了迎合中国人的观影心理。这是一种在科幻电影中注入现实主义的创作倾向,但却不是科幻电影类型的内在要求,不过这种“近未来现实主义”⑪因其植根于我们熟悉与已知的环境而让观众产生亲近感。但是想象力充沛的电影则充分强化凸现假定性,以此唤起观众的观影意识,使他相对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是在看电影,电影不是现实生活本身。⑫科幻电影的使命并非是再现现实生活,而是在符合艺术逻辑的基础上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应该刻意保持与现实的距离,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距离,观众才可能去进行理性的审视与反思。应该说《流浪地球》创作者们的目的是达到了,在科幻电影中第一次看到本民族作为主体而存在的中国观众确实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票房就是最好的说明,不过这种对民族自豪的渴望而导致的用力过猛也会使电影在想象力指向上“先天不足”。

(二)科学性:“科幻+灾难”模式中的偏离

什么是科幻电影?凯斯·M.约翰斯顿(Keith M.Johnston)在《科幻电影导论》中给出了前人的五种解释,但无论是哪种表述,技术都是一个关键因素,它表明科幻离不开科学,也离不开虚构,“但是,科学必须是最主要的一个驱动力,来推动故事发展,或者说,没有了科学,故事便没法讲述了”⑬。如此看来,《流浪地球》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科幻电影,准确地说更类似于《后天》《2012》这样的灾难电影,因为比较于《星际穿越》和《火星救援》,科学并不是一个推动《流浪地球》叙事的关键因素,影片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地球末日奇观的营造上,而且作为硬科幻电影必备的先进武器,其在电影中体现出的科技感也并不强。当然,在《流浪地球》中我们确实看到了一些硬件,如在各种环境下如履平地的运载车、看起来高大上的空间站,特别是要把地球送出太阳系的“行星发动机”,但是从影像角度看,它们多以全景、远景呈现,细节展示不够,没有像《火星救援》中那样对飞船等高科技设备内部空间细节组件的展示。另外,《流浪地球》也缺乏像《星际穿越》那样虫洞、黑洞、多维空间……等专业知识的世界观的指引,比如其中黑洞的形象,就是理论物理学家基普·索恩亲自指导设计的,而科学理论的严谨性和逻辑性是科幻影片,尤其硬科幻电影的根基所在。

当然,以《星际穿越》(2014)为例,它的拍摄成本达到1.65 亿美元,折合每一分钟镜头造价7.6 万美元,科幻大片所需的震撼视觉效果对特效技术及现场道具制作都提出了最高的要求,这直接导致了其制作成本的高昂,而支撑起其高额投入的是来自全球的电影票房。而《流浪地球》的成本也不过5000 万美元,投资成本的大小之别必然导致特技效果的差别,但它至少指明了一个中国科幻电影未来的一个努力方向:提升科学性与理论性,并将之以影像化的方式呈现。

(三)故事性:“中国情怀”的影像叙事

中国情怀的体现主要靠影片的情节设置和演员表演,在这方面也仍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当众人在大厦逃难时,一个救援队队员为了救刘启姥爷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影片中看不到刘启的变化,但后来姥爷意外丧命时他却理直气壮指责救援队没有施救。同样,俄罗斯朋友冒险陪刘培强救援时不幸坠入太空,我们也看不到刘培强的难过,仍旧冷静地实施着自己的计划,这种过度强调自己亲人而无视别人生命的桥段让人很不舒服。影片的反转处更是被很多人垢病,身为太空站航天员的刘培强违反太空站强制休眠纪律,联系到了自己的儿子,因无法控制对亲人的情感,他无视《流浪地球法》的禁止,忘记自己所担负的延续人类文明的使命,竟然以白酒点燃了太空站并用其去冲撞木星大气层,利用太空站内30 万吨燃料所造成的5000 公里爆炸直径,去接通了爆炸引信最后需要的5000 公里。电影里的刘培强最终拯救了地球,但是这种牺牲却是需要商榷的。航空站里有延续人类文明的“火种计划”,那是联合政府(包括中国)默认的可行性方案,作为空间站的宇航员,他不可能不知道“火种计划”的重要性,但他的基本动力和唯一执念就是“我的儿子还在地球上”。一个训练有素的军人应该是理性的,就如一开始选择放弃对妻子的治疗一样。这里并不是说他不可以选择救儿子,其实很多好莱坞的片子可以借鉴一下,它一般会安排上几个不同肤色、不同国家的人,在每一个选择的关头,做一些思想或伦理道德上的辩论,摆出人性的两难。它提供了一个必不可少的论证过程,将一个个体的决定表现为两难的抉择,凸显出人性在面临危机时的高贵与悲剧性,有助于观众对人物行为的理解。而影片中人类整体的命运、联合政府的决定、胚胎库和其他休眠的同事们都不能让刘培强产生片刻的犹豫,最终,一个没有任何伦理困境的人救了地球。这其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物公共意识的缺乏,也显示了影片全力突出的亲情的狭隘性。

《流浪地球》的创作者们明显想突出中国式亲情,因此设置了很丰富的人际关系,但是却没有足够的情节与细节来表现人物之间的这种复杂的情感纠葛和情感波动,或许是被“流浪地球”这一震撼人心的构想所压制,导致硬件压制软件,思想与情感都被简单化和平面化处理。这种人物设置和对亲情的表现方式一方面不利于人物性格的塑造和主题的突出,另一方面也降低了科幻片应有的宇宙质感和国际格局。向世界展现中国情怀、输出中国价值观,前提是得让人们看懂所讲述的中国故事,科幻电影无论奇观效果再怎样炫目,故事及故事中的人终究是其灵魂,从这个意义上讲,在特效的基础上,如何讲好故事,是中国科幻电影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①《<流浪地球>票房超越<红海行动>成中国影史第二卖座影片》[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569 4895388511704&wfr=spider&for=PC.

②《纽约时报:<流浪地球>标志中国电影新时代到来》[N],《参考消息》,2019 年 2 月 6 日。

③《春节档电影票房与去年基本持平》[N],《中国证券报》,2019 年 2 月 12 日。

④朱立元《美学大辞典(修订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 年版,第 664 页。

⑤《<流浪地球>导演郭帆:中国科幻片和好莱坞科幻片的差别在于精神内核》[OL],https://www.guancha.cn/culture/2019_02_11_489772.shtml.

⑥《<流浪地球>开启中国科幻电影新元年》[OL],http://www.sohu.com/a/293747305_100283467.

⑦《<流浪地球>导演郭帆:中国科幻的内核必须是中国式的情感》[OL],http://www.sohu.com/a/293590523_524286.

⑧《<流浪地球>被赞不逊色于好莱坞科幻大片》[OL],http://mini.eastday.com/a/190130095308388-2.html.

⑨陈旭光、陈阳、李宁、高原等《<星际穿越>与科幻电影:类型、叙事与文化精神》[J],《创作与评论》,2015年第16 期。

⑩《<流浪地球>获原著作者刘慈欣点赞:不逊色于好莱坞科幻大片》[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4000971267306784&wfr=spider&for=pc.

⑪[英]凯斯·M.约翰斯顿《科幻电影导论》[M],夏彤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6 年版,第13 页。

⑫陈旭光《关于中国电影想象力缺失问题的思考》[J],《当代电影》,2012 年第 11 期。

⑬[英]格兰特《科幻电影写作》[M],谢冰冰译,北京:世界图书北京出版公司,2015 年版,第1 页。

猜你喜欢

流浪地球科幻电影流浪
科幻电影:人类对未来的幻想与忧思
流浪
不就一部科幻电影吗,为何要等十九年?
流浪的歌
刘慈欣作品《流浪地球》首登银幕
刘慈欣《流浪地球》让外媒期待
刘慈欣科幻小说《流浪地球》的悲剧内核
国产科幻片《流浪地球》首发概念短片
流浪猫鲍勃
遇见一只流浪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