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县推进茶产业扶贫的做法与思考
2019-09-27牛聪陶通艾肖会兵
牛聪 陶通艾 肖会兵
近年来,贵州省湄潭县坚持以脱贫攻坚为统揽,突出抓好产业扶贫根本之策,坚持把茶产业作为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发挥后发优势的重要举措,持续改善茶产业扶贫环境、持续壮大茶产业扶贫主体、持续强化茶产业扶贫支撑、持续增强茶产业扶贫后劲、持续优化茶产业扶贫模式,成功打造贵州第一茶县、全国茶叶百强县(第二名),奋力跑出茶产业扶贫“加速度”。
推进茶产业扶贫的做法成效
政策化推动,持续改善茶产业扶贫环境。一是在精准施策上着力。牢固树立“优势在茶、特色在茶、出路在茶、希望在茶、成败在茶”发展理念,坚持频道不换、主业不变,设置茶产业专抓机构和配强专业团队,研究出台多个支持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掀起了新一轮茶产业发展热潮。二是在精准扶持上聚力。坚持以脱贫目标为引领、以增收减贫为核心、以重点项目为平台,高效整合目标相近、方向类同的涉农资金支持种植优质茶叶,促进夯实茶产业发展基础。三是在精准服务上用力。建立健全茶叶人才培养、使用、考核和激励等服务机制,多渠道、多途径引进茶叶技术人才,鼓励涉茶单位或茶企多形式开展技能培训,着力加大茶农培训力度,涉茶农户培训率达90%以上,不断提升茶农技能水平。
规模化引领,持续壮大茶产业扶贫主体。一是种植主体规模化。鼓励支持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通过定期租赁、经营权永久流转、返租倒包等多种流转模式,培育壮大茶叶种植主体,推进茶园规模化发展,培育了一批茶叶专业户,建成了一批茶叶专业村。二是经营主体规模化。制定龙头企业扶持、品牌打造、基地建设、服务保障等方面鼓励茶叶经营主体的奖扶措施,加速推进作坊式加工厂逐渐向规模化茶业企业转变,拓展延伸茶叶加工链、产业链,促进茶叶经营主体规模化发展。三是人才主体规模化。以企业为主体,加强与浙大、贵大、贵州茶科所等协作联动,推行技术入股、技术承包方式,实施茶树优良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和茶叶栽培、加工、贮藏等技术研发;与贵州大学联办茶学院,大力培养引进大中专学生茶农、手工制茶师等茶叶技术人才。
标准化建设,持续强化茶产业扶贫支撑。一是基地建设标准化。加快产业化、生态化、标准化茶园建设,建成金花、龙凤、核桃坝、云贵山等规模化茶园70余个,形成300里的环状生态茶叶长廊。二是质量监管标准化。健全茶叶质量检测和认证体系,实施产品质量安全“五项检测”制度,重点在茶园基地、茶青市场、企业茶青收购、成品茶出厂和上市产品等五个关键环节,从严开展茶叶质量安全检测监控,于2013年成为贵州首个“国家级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三是品牌打造标准化。倾力公共品牌培育,成立茶叶协会,筹建茶葉品牌经营管理公司,严格公用品牌使用和统一管理,制定“湄潭翠芽”“遵义红”系列产品生产标准,注册地域品牌证明商标,主推两大公共品牌。
融合化发展,持续增强茶产业扶贫后劲。坚持茶产业融合发展,探索产业融合发展机制,推进一产“接二联三”,延伸茶叶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一是做优“一产”增效。全面推行茶园建设和管理专业化、标准化、生态化,茶园面积位居全市榜首,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78个,平均每年每亩茶青收入5000元以上。二是做优“二产”增收。全县茶叶加工企业覆盖全部投产茶园,解决了茶青加工。三是做优“三产”提质。坚持以茶兴旅、茶旅互动、茶旅一体发展思路,种茶区域实现“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
链条化延伸,持续优化茶产业扶贫模式。通过创新茶产业扶贫模式,引导农民积极融入茶产业扶贫链条体系,实现脱贫增收致富。一是探索“自主经营型”模式。依托投产茶园规模大、茶园覆盖率高等优势,积极采取自种、自管、自采、自销等自主经营管理模式,立足茶青采摘不择劳动力等特点,助推贫困农户持续增收。二是探索“流转管理型”模式。探索运用定期租赁、经营权永久流转、返租倒包等流转模式,推进茶园相对规模集中高效经营。三是探索“产业联结型”模式。配套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等国家级试验试点改革,推行“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园区+企业+农户”等经营模式,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推进茶产业扶贫的经验启示
协同好战略定力与实干定力。产业的发展壮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保持战略定力,用心培育、精心呵护、苦干实干。湄潭茶叶产业的发展正是因为历届县委县政府,无论是高潮还是低谷,都始终抓住不放,才有了今天“一业兴,百业旺”的良好发展态势,成为贵州省茶园面积最大、茶叶企业最多、茶业产值最大的“贵州茶产业第一县”。
结合好政府主导与市场主体。“十二五”以来,湄潭县连续出台从茶叶基地、加工、品牌、市场、茶旅、科技、人才、质量安全等全产业体系的支持和管理服务政策,同时,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引导茶企做大做强、做精做特,各茶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成功组建“黔茶联盟”,增强市场竞争力,凝聚起茶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推动扶贫的强大合力。
统筹好产业扩展与产业升级。坚持高站位认识、高标准定位、高效益推进,围绕全产业链谋篇布局。坚持适宜区域种植、适度规模集中,强化产业规划,完善产业配套,着力扩规模、保质量、提产量。坚持融合发展,政府、企业和群众一起抓,人才、资金、技术一起推,实现城镇特、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开放活。
维护好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始终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把茶产业作为绿色产业、富民产业、朝阳产业来重点打造,通过大力实施退耕还茶、荒山造茶等方式,着力将生态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推进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
推进茶产业扶贫的问题困难
茶产业扶贫共识仍需持续巩固。部分茶农对茶产业持续推动扶贫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轻长远利益、整体利益等思维,处理茶叶病虫害防治时方法简单粗放,不按技术规范使用农药化肥,茶园栽培管理专业化、标准化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茶产业扶贫效应尚不十分显著。部分茶叶加工企业仍未走出做芽头文章的误区,普遍存在重春茶生产、轻夏秋茶加工,主要表现在单产较低、效益不高、市场不宽、机采率低、人工成本高、安全监管难等方面,与省外老茶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茶产业扶贫平台仍待进一步优化。部分企业创新意识不强,研发投入不足,科技政策体系不够健全,科技资源的配置不尽合理,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率不高。公共品牌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完善,质量安全体系不健全,茶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消费者在购买时无法判断买的茶叶是否物有所值。
茶产业扶贫文化還不够浓厚。湄潭茶文化旅游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茶文化旅游市场的培育力度不够,茶文化旅游酒店、餐饮、网络等配套设施不够完善,茶文化旅游产品不够丰富,群众参与性、主动性不够,存在“干部一边干、群众一边看”的现象。
茶产业扶贫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由于不少茶企资金投入不足、产业链条不长、抗风险能力不强、市场竞争力不高,多数茶企与基地农户之间的关联度较低,利益联结不够严实,还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运行机制,企业带动贫困户脱贫的稳定性不够,产业扶贫的联动机制不健全,农村改革与茶产业扶贫结合不够有力,人才、土地、资金等保障要素有待强化。
推进茶产业扶贫的对策建议
强化茶产业扶贫共识,促进茶园由规模化向生态化转型。一要坚定“借船+造船”共识。广泛借鉴省内外先进的茶园生态管理理念,加强茶叶生态化的研究与实践,借生态之船、造生态之舰,依托湄潭良好的生态环境,种植高标准的生态茶叶,全面营造生态茶、干净茶、良心茶的浓厚氛围。二要坚定“种植+管理”共识。走出“重栽轻管”的思想误区,加强茶园管理技术的推广和运用,不断引进先进的茶叶种植与管理技术,加强后期管理的生态化,推动茶园由规模化向生态化转型发展。三要坚定“生产+监督”共识。壮大龙头企业,技改提升一批小微企业,统一企业生产标准和市场准入标准,强化产业监管体系,注重标准技术引领,推动茶叶加工清洁化、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
增强茶产业扶贫效应,促进生产由标准化向高效化转型。一要加强茶青与市场的连接,确保农民产出来的茶青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加工环节,促进茶叶生产高效化发展。二要加大茶叶人才培育力度,配备稳定的农业服务技管人员,定期组织茶叶种植与管理技术的学习与推广,免费向农民提供茶叶指导咨询服务,不断提高茶农技能水平。三要依托茶研所、贵州大学、浙江大学等高等科研院所的专业人才资源,加强科学研究与实践运用,提高茶叶的综合利用率,推动茶叶生产高效化,加快湄潭茶产业科技创新步伐。
优化茶产业扶贫平台,促进产品由品牌化向名牌化转型。一要优化良种繁育平台,推动良种茶苗的繁育与推广种植,促进良种茶苗的科学管理。二要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健全质量检验检测和认证体系,鼓励企业申请质量安全认证,提升加工技艺及产品质量标准,加强公用品牌的使用和管理。三要加强品牌的宣传推介,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品牌的广告、宣传、推介活动,借助贵州省国际茶文化节暨茶产业博览会定点在湄潭举办的政策优势,创新活动内容,扩大宣传效应,加快品牌建设步伐。
挖掘茶产业扶贫文化,促进市场由单项化向多元化转型。一要发展“茶文化+”节庆旅游,定期开展茶叶节、茶文化节、茶文化旅游节、茶文化博览会等节会活动,助推茶文化旅游发展。二要挖掘茶文化,讲好茶故事,围绕茶区、景区设计旅游路线,为游客搭建参与性和亲历性活动平台,将“住茶园、品茶饮、购茶产、赏茶景、玩茶俗”贯穿茶文化旅游全过程,以茶带旅、以旅促茶。三要依托湄潭良好的自然资源优势与生态环境优势,充分挖掘茶产品的健康元素,整合周边旅游资源,多方位打造独具特色的“茶文化+”康养旅游品牌。
健全茶产业扶贫机制,促进扶贫由被动化向主动化转型。一要做好对贫困户的信息收集与分析,更新完善茶产业扶贫对应的政策,做到政策精准有效。明晰各部门职责,做好茶产业扶贫工作的监督管理工作,确保茶产业扶贫心中有数、责任明晰。二要建立健全茶产业扶贫领导工作机制,将茶产业扶贫工作纳入年度综合考核和重大工作专项督查考核,坚持每年召开全县茶产业扶贫大会,兑现考核制度。三要坚持把推进农村改革与茶产业扶贫结合起来,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土地流转管理、“两权”抵押贷款、林权制度等重点性、关键性改革课题,有效满足贫困农户种茶、茶企厂房建设、茶企生产销售所需的土地、资金、人才等核心要素,持续为茶产业发展注入强大的活力动力。
(作者单位:牛聪,中共遵义党校;陶通艾、肖会兵,中共湄潭县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