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
2019-09-27费秀芬
费秀芬
一、引言
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 ,在总结十多年课改经验的基础上,编制了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规划。新《课标》展现的是国家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呈现的是对于课改不断深入推进的精神,是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学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扎实执行新《课标》的基本要求,是历史老师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前提与保障。
随着新《课标》的出台,素质教育改革的全面贯彻实施以及时代的发展对于课堂教学提出了时代性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逐步成为教学的主流;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素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更是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性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工程,而这是学生学习历史时不可缺少的综合能力,它既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又能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初中阶段的学生心智水平逐渐成熟,从依赖逐步走向独立。而且,初中学生正处于心智不断发展的阶段,这意味着这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绝佳时期。然而,我们知道,自主学习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个体与社会在不断交互作用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的。
初中历史是一门兼具浓厚人文色彩与历史背景知识的学科,如何通过这门课的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的内涵
自主学习的近义词有许多,比如自我调节学习、自我监控学习、自学等。国内外学者对于自主学习的内涵也有所研究,比如齐莫曼(美国纽约城市大学学者)认为自主学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征:一是在元认知、动机以及学习等方面形成自我调节的方法。二是进行自我定向反馈的过程,换句话说就是指学生一旦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便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把控,并对学习的效果进行反馈与调整。三是拥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能够确定何时、选用何种学习方法,亦或作出合适的反馈(刘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个案研究》,四川师范大学,2009)。庞维国认为,从本质上讲,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是对于自己学习的全过程主动地进行调节与把控,具有能动性、有效性以及一定的独立性等特点。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依赖于自身的自主学习意识、元认知水平、内在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意志控制等内外在条件(庞维国《论学生的自主学习》,《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6月)。
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自主学习内涵的探究,笔者认为,自主学习是学生对于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的一种心路历程,是一种超越的、批判性的思考、决策以及独立行动的能力。自主学习的方式与传统的“填鸭式”“一言堂式”之间存在着本质区别,前者的学习活动不再是机械式地、被动地学习,而是积极主动地学习。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
1.营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一方面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历史老师进行教学情境创设的时候,可以借助于教材中所呈现的主题,并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比如“北京人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这一课,教师在课前简单向学生介绍北京人是如何制造使用工具的,然后让学生在课后寻找类似的生产工具。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采用情景再现的形式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为学生创造出仿佛回到北京人生活时代的情境,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然后让他们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模拟,比如如何使用石器进行取火等。通过情境创设,学生真实地参与到活动中,激发了他们对于北京人时代的好奇心,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进而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深入挖掘教材,丰富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
历史是一门充满探索的学科,诸多历史事件是在一定时空条件下产生的,具有立体性。在浩瀚的史料和尘封的记忆中,我们需要具备敏锐的思维,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历史探究已经成为普遍性的教学活动。作为历史课堂的延伸,学生的自主学习便成为有限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为适应新形势下历史教学的需求,教材的编排做了改革,去掉了课外拓展的内容,取而代之的是历史课程的主题内容,为的是避免次要内容干扰主要内容,这种改变使学科教学的目标和内容更加清晰,便于老師的教和学生的学。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借助教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呢?一方面是基于教材中的“显性”知识进行挖掘。如今的教材相较于以前的教材有所革新,它顺应了互联网时代发展的趋势,教材中或提供了相关网络链接,或列出了具有学术性、趣味性的资料,为的是对历史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与延伸,从而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可以将这部分内容作为课外作业让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拓展学生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基于教材中的“隐性”知识进行挖掘。历史教材中呈现的“显性”知识是有限的,但其背后隐藏着大量相关的“隐性”知识。比如历史书中有关于“秦兵马俑”这一节课,直接呈现的知识是当时手工业技术较为发达,这是从兵马俑的神态和表情上看出来的。然而,这一课也存有“隐性”知识,比如秦始皇时代统治者的残暴、老百姓负担沉重等等。关于这些主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搜集相关历史资料,来佐证秦始皇时代的残暴统治和老百姓负担的沉重。
3.优化学习策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本领
教师进行教育的目的既要让学生“学会”,也要让学生“会学”(刘宝军、吴琼《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年第17期)。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一方面要让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另一方面要让学生通过自学对知识有所拓展。具体而言,一是引导学生读思结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学生提高阅读和思维能力的基础。历史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引导学生“质疑”,要对教材的内容不断进行思考,加深对内容的理解。比如《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一课,就是要梳理鸦片作为毒品给中国带来灾难性破坏这一史实,进而得到要远离毒品等结论。而在当时为什么不能禁止毒品呢?教师从这个问题入手,引发学生思考,并精心设置另外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鸦片吸食者、中国官方、英国商人、英中时局等方面进行剖析。二是听说兼具,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初中阶段的学生不仅要听懂老师所讲的知识,还要能够灵活运用知识。学生学习了某一知识点后,要在吸收理解的基础上,讲出相关的历史史实,从而拥有提取信息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4.完善评价机制,合理评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评价对于教学来说具有引导性的作用,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展与完善。据新《课标》的精神,要求建立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灵活运用各种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评价,一方面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另一方面评价主体的广泛性。至于评价主体,既要有学校、老师,又要有家长和学生,采取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家长参评的形式,改变以往的“教师评价学生”这一单一模式,最终实现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
自主学习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作为老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与创新,从而为学生营造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