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学生自主修改作文模式探究
2019-09-27丁峰
丁峰
如果你问语文老师最大的苦恼是什么,可能大多数人的回答是批改作文。批改作文,工作量大,成就感低。面对如山的作文,教师有时真感觉自己像“愚公”,而且还得不到学生的重视。这种学生写、教师改、学生瞥的模式,真是“无穷尽也”。
一、问题的提出
导致这种“投入大,产出少”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有关领导的评价。评价是个指挥棒,有什么样的评价就会引发什么样的行为。一些领导在对教学进行常规检查时,要求教师必须亲自批改学生的作文,否则就会被视为不负责任。这就导致许多语文教师为了应付检查,只能硬着头皮、按部就班地批改学生的作文。
二是对学生自主批改作文的能力不信任。许多语文教师认为,学生作文尚且不能写好,又怎么能改好作文呢?因此不敢轻易放手让学生批改。殊不知,能力都是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如果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尝试锻炼,那么怎么提高他这方面的能力呢?
第三是理念陈旧。一些老师懒于学习,对新课程理念缺乏系统、深入的了解。新《課标》明确要求学生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如果语文教育工作者对课程改革中的理念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那就谈不上用新的理念来指导作文教学了。
有鉴于此,对传统作文批改模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经过探索和实践,我们提出了小学高年级学生自主批改作文新模式—三位一体模式。这个模式是把阅读、写作、批改三者作为一个整体,让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作文自主批改。其目的只有一个:在减轻教师压力的同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作文修改中来,培养其自主性和合作意识,提高写作水平。
二、“三位一体模式”的依据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在意识到传统的作文批改方式有弊端之后,我们除了研究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还要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并且寻找其背后深层的心理与教育理论依据。
1.来自一线的实践经验,不支持教师“精批细改”的作文批改模式
叶圣陶先生曾直言不讳地说:“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作文不计其数,得到深切体会:徒劳无功。我先后结识的国文教师、语文教师不在少数,这些教师都改过不计其数的作文本,他们得到的体会跟我相同……”也就是说,大多数一线教师不管是坦率还是隐约地表达,都认为教师批改作文存在很大弊病。
2.来自当代心理科学的研究成果,也不支持教师“精批细改”的作文批改行为
行为主义心理学将学习看成是“刺激、反应、强化”的过程,但它忽视了人的主动性。而所有当过教师的人都知道,如果学生没有主动性和自觉性,那么无论对学生还是教师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所以,认知心理学强调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主动积极地进行“信息加工”。建构主义心理学则更进一步,它把学习者置于学习活动的中心,特别强调学生已有的准备对后续学习的意义。这种学习准备不仅仅是知识上的,而且包括情感、态度、动机、个性、品质等。所以,以前那种不考虑学生感受,教师直接布置作文题目,学生被动应付,教师一厢情愿地批改,这种模式不可能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其低效也是必然的。
3.新的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修改作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五六年级学生要……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教学应……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评价建议中提到:“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要注意考察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三、“三位一体模式”的构成
1.阅读
阅读之于写作,许多名师都有论述,其中以叶圣陶先生为代表。他在《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中提到:“阅读习惯不良,一定会影响到表达,就是说,写作能力不容易提高。……总而言之,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他在《论写作教学》中也说过:“教学生阅读,一部分的目的在给他们个写作的榜样。”为此,我们做了两点工作:
一是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除学校图书室之外,我们充分利用县图书馆的资源,让学生多借,多读。
二是让学生边读边写,读写结合。学生害怕写作的一个原因是不知道如何下笔。所以,我们特意选取了那些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以及他们感兴趣的文章与图书,先读,然后仿写片段。比如让学生读《淘气包马小跳》之后,就让他们写《我们班的淘气鬼XXX》。在学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就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细致观察校园的一点一滴,然后仿写。春天来了,我们有意选取名家们写春天的文章,让学生阅读,然后仿写。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尽量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感,让学生愿意写。这种“依葫芦画瓢”的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可谓一举两得。
2.写作
我们改革作文模式,尽可能地使学生从被动写变为主动写,争取让学生把写作变为自己的事,而不是应付老师的差事。
除了尝试上面的边读边写之外,我们还做了以下两件事:
一是让学生写真实事,说心里话。只有让学生写真事、写真话、抒真情,学生才愿意写,才能写好。为此,教师在命题时应尽可能地宽泛,确保学生有材料可写。比如,我在班上举办了一次作文赛,题目是半命题作文《我最(崇敬、喜欢、尊重……)的人》,学生可以随便选择一个词填进去,写一篇能够抒发自己真情实感的文章。结果许多同学的作文写得内容具体,事例感人。
二是让学生写说明书,填报告书。小学生天真活泼,同学之间难免会有矛盾和冲突。针对学生发生口角、损坏学习文具等事件,我要求涉事方都得“填报告书”,让他们详细说明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这样我就抓住了学生向我反映问题时迫切想要表达的这个时机,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同时,你还会发现,那些受了委屈的学生不仅很快能写好事情的前因后果,还能说出自己当时的真实感受和请求处分对方的理由,真可谓是“情真意切”。
3.自主批改
在自主批改方面,我们做了两点:
一是教师示范引路。俗话说:叫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批改作文时,虽然事先制定了一套标准,但是如果没有教师的示范,学生还是无从下手,难以把握批改的尺度。所以,教师的示范评改是小学高年级学生自主批改作文不可缺少的一步。在让学生自主批改前,教师要先通览全班的作文,对整体情况有一个了解,做到心中有数。教师还要挑选出两到三篇不同类型(好、中、差)的作文,进行认真批改,这几篇作文的批改应该能够涵盖所有的作文批改项目。然后,教师将这几篇作文展示出来,并对照评改的要求进行讲评。
二是细化要求。我们借鉴魏书生教学生批改作文的方法,并对其进行优化、细化、表格化,使其更具操作性。然后重新设计作文稿纸,让要求如影随形、时时提醒。具体如下图:
这个表格附在作文稿纸的后面。学生的每篇作文先随机由两名同学批改,然后再由自己批改。这样的批改模式,使学生不会无从下手,也不至于太过随意。
实践证明,这种模式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自主批改作文的能力,减轻了教师的批改负担,同时,学生的写作乃至语文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