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配合牵引治疗寒湿型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2019-09-27郭志彬
郭志彬
(佛山市中医院,佛山 528000)
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发生退行性病变,突然在外力作用下导致椎间盘环破裂后,髓核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表现为腰腿痛的一种临床综合征[1]。据统计,30%腰痛由腰椎间盘突出引起[2]。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多发于青少年,以20~40岁多见[3],绝大部分患者经非手术疗法而治愈[4-5],仅有2%患者需要手术治疗[6]。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引起腰背疼痛、双下肢疼痛、鞍区感觉异常,甚至二便失禁,不仅影响其身心健康,而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因此,积极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对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代医学主要采用糖皮质激素和镇痛药治疗,疗效明显,但是由于不良反应,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中医学特别是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在临床上已普遍得到认可,但不同针法的疗效具有一定的差异,且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采用温针灸配合牵引治疗寒湿型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4例,并与单纯牵引治疗74例相比较,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48 例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为2016 年1 月至2018 年6 月佛山市中医院骨科门诊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采用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74 例。治疗组中男45 例,女29 例;年龄最小30 岁,最大60 岁,平均(42±13)岁;病程最短1 d,最长7 d,平均(4.85±0.64)d;突出部位病理分型为单侧47 例,双侧10 例,中央型17 例。对照组中男43 例,女 31 例;年龄最小 34 岁,最大 56 岁,平均(40±12)岁;病程最短1 d,最长7 d,平均(4.21±0.85)d;突出部位病理分型为单侧50 例,双侧8 例,中央型16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突出部位病理分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骨科学》[7]中相关诊断标准拟定,所有患者均行腰椎CT 或MRI 检查确诊。
1.2.2 寒湿型辨证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8]中相关标准。腰部感受风寒而发病,自觉腰部冷痛沉着,活动不利,遇冷加重,得温则舒,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紧或濡缓。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及辨证标准;②病程≤7 d;③年龄为 18~60 岁,性别不限;④同意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合并腰椎结核、腰椎肿瘤、腰椎管狭窄、腰椎感染等腰椎疾病患者;②严重骨质疏松症者;③合并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肝肾功能不全、心脑血管疾病者;④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⑤需要手术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采用牵引治疗。患者取仰卧位于骨盆牵引床,床位升高20 cm,成头低脚高位,骨盆牵引带包托于骨盆,根据患者的体重和耐受力,牵引起始重量为10 kg,2~3 d后每日增加1.5~2 kg,至患者感受腰部有牵引力而无不适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5 d,共治疗2个疗程。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温针灸治疗。取L3-5夹脊穴(双侧)、肾俞(双侧)、腰阳关、命门、环跳(患侧)、秩边(患侧)、委中(患侧)。患者取仰卧位,暴露腰臀部和双下肢,用75%乙醇常规消毒后,夹脊穴、肾俞、腰阳关、命门、委中选用0.35 mm×40 mm毫针,环跳、秩边选用0.35 mm×75 mm毫针。要求垂直进针,进针后采用捻转提插手法,使穴位局部产生酸、麻、胀、痛等感觉,或使患者自觉触电感传至下肢。针刺完毕后,截取长约2 cm的艾条,将艾条点燃,点燃一头朝下,插入所有毫针的针柄,皮肤处铺上硬纸皮以防止艾条烫伤,每次灸2壮。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 d,共治疗2个疗程。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3.1.1 简式疼痛询问量表(McGill)[10]
该量表由3 部分组成。①疼痛分级指数,采用0~3 分的4 级评分法,总分45 分;②目测类比定级法,采用0~10 分判定疼痛,疼痛程度与分数成正比;③现有疼痛强度,采用0~5 分的6 级评分法。
3.1.2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11]
该量表由9 个问题组成,每个问题采用0~5 分的6 级评分法,分数越高表示功能障碍越严重。
3.1.3 Myotonometer 肌张力[12]
采用 Myotonometer 肌肉状态测试系统的腰方肌的肌张力,压力-位移下面积越大表示肌肉张力越小,肌肉顺应性越好。
3.1.4 腓总神经传导速度(CPNMCV)、胫神经传导速度(NTMCV)
采用肌电图测定腓总神经和胫神经的传导速度。
3.1.5 血清 TGF-β1、PGE2、TNF-α水平
采用 ELLISA 法检测血清 TGF-β1、PGE2、TNF-α水平。
3.2 疗效标准[9]
痊愈:症状、体征消失,直腿抬高试验≥80°,正常工作。
显效:症状减轻,直腿抬高试验≥70°且<80°,恢复工作。
有效:症状减轻,直腿抬高试验改善但<70°,从事较轻工作。
无效:症状、体征无变化。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治疗前后McGill 各项评分比较
由表1可见,两组患者治疗前McGill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McGill各项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McGill各项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4.2 两组治疗前后Myotonometer肌张力(压力-位移下面积)、CPNMCV、NTMCV比较
由表2 可见,两组患者治疗前压力-位移下面积、CPNMCV、NTMCV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压力-位移下面积、CPNMCV、NTMCV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压力-位移下面积、CPNMCV、NTMCV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4.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GF-β1、PGE2、TNF-α水平比较
由表3 可见,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TGF-β1、PGE2、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 TGF-β1、PGE2、TNF-α水平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TGF-β1、PGE2、TNF-α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McGill各项评分比较 (±s,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McGill各项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治疗组 74 14.21±1.68 6.17±1.031)2) 8.31±1.24 2.21±0.531)2) 4.25±0.87 1.26±0.241)2)对照组 74 14.54±2.46 8.79±2.141) 8.57±1.41 4.12±1.121) 4.13±0.49 2.01±0.581)
表2 两组治疗前后Myotonometer肌张力(压力-位移下面积)、CPNMCV、NTMCV比较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Myotonometer肌张力(压力-位移下面积)、CPNMCV、NTMCV比较 (±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 例数 压力-位移下面积(kg/mm) CPNMCV(m/s) NTMCV(m/s)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74 12.54±2.54 24.87±4.261)2) 31.26±8.34 38.68±9.671)2) 30.13±6.41 36.83±9.341)2)对照组 74 12.73±3.61 19.87±3.291) 32.10±7.42 35.94±10.051) 31.17±5.24 34.69±7.651)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GF-β1、PGE2、TNF-α水平比较 (±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GF-β1、PGE2、TNF-α水平比较 (±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 例数 TGF-β1(ng/L) PGE2(pg/L) TNF-α(n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74 3.68±0.54 1.26±0.241)2) 113.51±16.87 64.31±16.241)2) 8.94±1.01 3.16±0.241)2)对照组 74 3.47±0.69 1.97±0.311) 116.34±29.74 81.16±24.321) 8.13±0.84 5.71±1.121)
3.4.4 两组治疗前后ODI比较
由表4 可见,两组患者治疗前ODI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ODI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ODI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两组治疗前后ODl比较 (±s,分)
表4 两组治疗前后ODl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74 21.69±7.15 6.27±1.521)2)对照组 74 22.15±5.27 10.24±3.871)
3.4.5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由表5 可见,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7.3%,对照组为89.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5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4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青少年腰腿疼痛的主要原因,主要引起患者腰背部疼痛、双下肢放射痛、鞍区感觉障碍,甚至二便失禁。不仅影响患者的躯体健康,而且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其工作[13-16]。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腰痛和下肢放射痛的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研究发现细胞因子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TGF-β1是一种组织修复因子,可以通过促进纤维因子表达,促进炎症因子分泌,改变髓核的生物化学成分等介导椎间盘退行性病变[17-20]。江妍霞等[21]发现退变的椎间盘组织中TGF-β1表达明显升高。PGE2是一种炎症介质,可以通过增加神经末梢的敏感性而产生痛觉[22],其含量越高,疼痛越严重。TNF-α是一种重要的炎症因子,直接反应机体的炎症状态,一方面可以直接聚集在受压的神经根附近,直接刺激神经产生疼痛,另一方面可以促进IL-1、IL-6等炎症因子的表达,产生炎症瀑布级联反应,还可以促进PGE2的表达增加痛觉[23]。因此,抑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TGF-β1、PGE2、TNF-α的表达,可以减缓腰椎间盘突出的进展,缓解疼痛。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学“腰痛”“腰痹”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主要由于肝肾亏虚,风、寒、湿邪侵袭,客于腰部,痹阻筋脉,脉络不通,不通则痛,属于本虚标实之病。治疗上宜标本兼治[24-25]。“腧穴所在,主治所在”“以痛为腧”,因此,局部取穴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方法,体现了针灸的近治原则。本研究取夹脊穴、肾俞、腰阳关、命门、环跳、秩边、委中等穴位,夹脊穴是督脉和膀胱经沟通之枢纽,具有调控督脉和膀胱经气血运行的作用;肾俞乃肾之背俞穴,可补肾壮阳,强腰壮骨;腰阳关隶属督脉,能温补肾阳,为治腰痛之要穴;命门位居督脉,可通督强脊、补肾壮阳;环跳位居足少阳胆经,《针灸甲乙经》:“腰痛不可屈伸,痹不仁,环跳主之。”委中乃足太阳膀胱经合穴,“腰背委中求”。环跳和委中是治疗腰腿痛之要穴。秩边属足太阳膀胱经,具有舒筋活络、强壮腰膝等功效。本研究所采用的温针灸是将针法与灸法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在针法通经活络的基础上,灸法可加强针法的作用,能壮阳补虚,活血通络,驱寒除湿,从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因子吸收。有研究[26]表明,温针灸具有抗炎镇痛、调节免疫、抑制炎症因子表达等作用,其疗效优于单纯针法或灸法。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改善McGill 各项评分、ODI、压力-位移下面积、CPNMCV 和 NTMCV 传导速度及血清 TGF-β1、PGE2、TNF-α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温针灸可以通过抑制 TGF-β1、PGE2、TNF-α的表达,改善患者肌力,提高神经传导速度,从而改善腰椎功能,缓解疼痛,值得在临床上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