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揿针疗法对肝火亢盛型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及症候的影响

2019-09-27许金钗刘建阳杜莉许远徐桂花刘春芳

上海针灸杂志 2019年9期
关键词:肝火症候高血压病

许金钗,刘建阳,杜莉,许远,徐桂花,刘春芳

(1.衢州市中医医院,衢州 324000;2.衢州市人民医院,衢州 324000)

高血压是心血管系统常见病之一,中医症候诊断将高血压病分为肝火亢盛、阴虚阳亢、痰湿壅盛、阴阳两虚型,其中肝火亢盛型是常见证型之一[1]。由于受生理、心理、饮食、运动、情志等众多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我国高血压病患病率呈逐步上升趋势。因此,寻求有效的防治高血压措施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问题之一。近年来中医中药治疗高血压病的疗效显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笔者采用揿针辅助治疗肝火亢盛型高血压病,在降低血压,改善中医症候方面疗效可观,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 例肝火亢盛型高血压病患者均为2017 年6 月至2018 年8 月衢州市中医医院心内科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采用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 例。治疗组中男17 例,女13 例;年龄最小 42 岁,最大 87 岁,平均(74±10)岁;平均病程为(12.5±6.9)年。对照组中男 16 例,女 14 例;年龄最小40 岁,最大 88 岁,平均(73±10)岁;平均病程为(13.2±5.7)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中相关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3]

肝火亢盛型高血压主症表现为眩晕、头痛、急躁易怒;次症表现为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主症符合2 项、次症符合5项,即可作出诊断。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原发性高血压,Ⅰ~Ⅱ级;③年龄为40~88 岁;④自愿参与,签署知情同意告知书。

1.4 排除标准

①继发性高血压病;②重度高血压(Ⅲ级及以上高血压);③并发心、脑、肝、肾等其他靶器官严重受损症状;④施针处皮肤红肿、破损、溃烂、瘢痕者;⑤晕针或对针刺治疗存在恐惧或抗拒者;⑥精神病患者;⑦依从性差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的药物降压治疗及合理的健康宣教。①常规的降高血压药物,硝苯地平控释片(上海现代药业有限公司)30 mg,每日1 次;根据患者所测量的血压值情况,调整相应降压药物的口服剂量。患者口服的常规降压药物均由本院住院药房统一发放。②合理的健康宣教,包括适当运动、合理饮食、畅导情志等。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揿针辅助治疗。向患者解释运用揿针疗法的目的、意义、方法及相关注意事项,安抚患者,消除患者的顾虑,并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取肝俞、曲池、三阴交、太冲穴。此项操作应由取得施针资格的医护人员进行规范操作,先常规乙醇棉球消毒后再将清铃牌0.20 mm×1.2 mm 揿针埋在穴位上,在贴片上轻压以确保针支已插入皮肤内,每隔 2~3 h按揉 1 次,每次 1 min,24 h 更换 1 次,2 周为 1 个疗程,共治疗3 个疗程。

2.3 揿针疗法注意事项

①先查看施针处皮肤情况,避免在红肿、破损、溃烂、瘢痕处施针;②操作前应了解患者有无晕针史,对针灸存在极度恐惧及抗拒者,则不应列为研究对象;③根据施针穴位,选择相应的揿针型号;④施针后应定时按揉,按时取针;⑤操作疗程中应观察患者施针处皮肤情况,倾听患者主诉,施针处出现红肿、破溃、瘙痒应及时通知医生,必要时暂停治疗。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下降情况,第4 周、第6 周收缩压下降情况、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变化及治疗后症候改善情况。

3.1.1 血压测量值

测量血压时应遵循(定体位、定部位、定护士、定血压计、定测量时间)“五定原则”,应重复测量两次,每次测量间隔时间5~10 min,将两次所测得的血压值相加除 2,取他们之间的平均数作为评定值,尽量避免因误差而影响评定的结果。

3.1.2 症候改善判定标准[4-5]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 个疗程后的中医症状评分,包括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分为正常、轻、中、重4 个等级,分别计 0、1、2、3 分。

3.2 疗效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症候积分减少≥70%。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症候积分减少30%~69%。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症候积分减少不足30%。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不同时间点血压比较

由表1 可见,两组治疗前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 2 周、4 周、6 周后收缩压和舒张压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4 周、6 周后收缩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4.2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由表2 可见,两组治疗前各项临床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各项临床症状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各项临床症状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不同时间点血压比较 (±s,mmHg)

表1 两组不同时间点血压比较 (±s,mmHg)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 例数 血压 治疗前 治疗2 周后 治疗4 周后 治疗6 周后治疗组 30 收缩压 159.83±8.12 139.43±11.961) 126.37±9.891)2) 125.87±16.941)2)舒张压 100.63±4.19 88.67±6.081) 83.93±7.751) 80.13±8.821)对照组 30 收缩压 157.77±9.81 140.13±14.251) 136.33±9.201) 135.13±16.041)舒张压 99.77±4.95 89.13±10.221) 84.53±7.041) 81.27±9.391)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例)

3.4.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由表3 可见,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0.0%,对照组为6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4 讨论

肝火亢盛型高血压病属中医学“头痛”“眩晕”等范畴[5-8],《素问·至真要大论》[9]:“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可见其与肝经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其主要的发病机制为机体阴阳失衡,肝阳上亢,肝风内盛,风阳升动,上扰清窍,发为眩晕,多属下虚上实之候[10-11],在治疗上除常规的药物降压治疗和合理的健康宣教外,本研究护治法则以平肝降火、平衡阴阳、清热熄风等为准则,且运用揿针疗法辅助治疗此证型高血压病,所取得的临床疗效较为显著。

揿针即微型针灸之一[12],是皮部理论和腧穴理论相结合的具体运用[13]。揿针在埋入皮下后,通过给皮肤和络脉产生持续而稳定的针刺刺激,从而持续促进经络气血的有序运行,调整经络脏腑功能,激发人体正气,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14-17]。本研究选取肝俞、曲池、三阴交、太冲4 穴行揿针治疗肝火亢盛型高血压病。其中肝俞属膀胱经之要穴,其乃肝脏精气汇聚之处,针刺此穴能够起到养肝肾之阴,平肝潜阳从而达到降压之效[18];曲池属于大肠经合穴,起清热和营、降逆活络之用,针刺此穴可起到清热、降压之功[19];三阴交则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其具有调补脾肝肾之效,此乃针灸治疗高血压的理论基础[20];太冲穴为肝经输穴、原穴,具有燥湿生风之功,也具备平肝潜阳、行气解郁之效,是治疗高血压的要穴之一[21]。故上述诸穴联合使用揿针疗法,可共奏平肝降火、平衡阴阳、疏肝理气、调理脏腑等作用,从而达到降低血压、改善中医症候的效果,同时也提高了肝火亢盛型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

揿针疗法属于中医外治方法,其在治疗肝火亢盛型高血压病方面属于有效的辅助方法之一,不但能降低血压,治疗后使总体血压维持在稳定的范围,且在治疗第4 周、第6 周时收缩压下降幅度明显优于单纯使用药物降压治疗的对照组,经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在服用降血压药物的同时配合针灸治疗上往往会收到较好的疗效[22-25],且在治疗后中医症候不适症状得到有效缓解,这与李诗萍等[26]撰写综述得出的结论相符,也提高了肝火亢盛型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因本研究仅局限于小样本的研究,揿针疗法在高血压病其他中医证型中的疗效未得到充分的体现,希望今后的研究能涉及到高血压病的其他中医证型,增加研究样本量,并进一步探讨其疗效。

猜你喜欢

肝火症候高血压病
更正说明
参苓白术散对初治肺结核患者中医症候积分与不良反应的影响
微信在线
士的传统、他者效应和日常审美——作为文化症候的“罗怀臻创作现象”
降肝火,这些水果有效果
Literature Review Concerning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Take Refined Egoism Symptom for Example
去肝火,一只脚就够了!
中老年高血压病的预防及蒙医护理
高血压病中医规范化管理模式思考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