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胆囊结石的关系分析

2019-09-27张宇恒丁素英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酒精性脂肪肝胆固醇

张宇恒,丁素英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科郑州450052

胆囊结石是临床常见的胆囊疾病,可导致胆囊炎、胆管炎、胰腺炎、胆瘘甚至胆囊癌[1],引起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是常见的急腹症原因之一。胆囊结石的诊断有赖于临床病史和体格检查,但确诊需要影像学检查。有研究[2]表明,近年来胆囊结石的发病率上升了20%以上。引起胆囊结石的原因有很多,如少动、高脂饮食、糖尿病、肥胖、年龄、性别、家族史等。研究[3]发现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胆囊结石的发病率很高。非酒精性脂肪肝是排除酒精及其他明确因素所致,以影像学或组织学出现弥漫性大泡性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质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目前在我国是导致慢性肝病的首要原因。众多研究[4-5]发现,胆囊结石和非酒精性脂肪肝有共同的危险因素,是这些危险因素共同导致了二者的发生,还是后者促进了前者的发生,目前尚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胆囊结石的关系,为胆囊结石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人群,排除饮酒者(折合乙醇摄入量男性≥140 g/周,女性≥70 g/周)及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肝豆状核变性、自身免疫性肝病、全胃肠外营养等可致脂肪肝的特定疾病后,共6 592人纳入研究。

1.2 检测指标及方法

1.2.1 一般资料 由专业医生记录年龄、性别和既往病史;体检当日清晨常规测量身高、体重、血压。计算体质指数(BMI)。

1.2.2 实验室检查 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检测尿素氮(BUN)、空腹血糖(FPG)、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

1.2.3 超声检测 由专业超声医生使用东芝Aplio300超声机进行检查,并统一出具报告。根据《2010年非酒精性脂肪肝诊疗指南》,腹部超声诊断脂肪肝的标准为具备以下3项中的2项:①肝脏近场回声弥漫性增强,回声强于肾脏。②肝内管道结构显示不清。③肝脏远场回声逐渐衰减。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 19.0处理数据。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χ2检验比较有胆囊结石和无胆囊结石患者的年龄、性别及其他临床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胆囊结石的影响因素。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有、无胆囊结石患者各指标的比较 6 592人中患有胆囊结石者共304(4.61%)例,有胆囊结石者与无胆囊结石者各指标的比较见表1,从中可以看出,年龄、血压、BMI、BUN、FPG、TG、TC 以及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胆囊结石有关。

表1 有胆囊结石与无胆囊结石组各指标的比较

2.2 胆囊结石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是否患有胆囊结石为因变量,选择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变量(具体赋值见表2),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进入回归方程的有4个因素,即非酒精性脂肪肝、年龄、BMI、SBP,见表 3。

表2 主要研究变量及其赋值

表3 胆囊结石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非酒精性脂肪肝、高龄、高BMI、高SBP是胆囊结石的危险因素,其中非酒精性脂肪肝OR值为3.856,远高于其他3个因素。既往的一些研究[6-7]发现胆囊结石与糖尿病有密切关系,其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关系研究较少。关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血脂紊乱和糖代谢异常与其形成的关系已达成共识,目前被广泛接受的是“二次打击”学说,而其中最重要的环节便是胰岛素抵抗(IR)通过加强周围脂肪组织分解和高胰岛素血症形成对肝细胞的首次打击。有研究[8]发现非酒精性脂肪肝伴胆囊结石的患者IR指数更高,发生IR时大量游离脂肪酸进入肝脏,造成TG聚集。而肝脏游离脂肪酸会加剧IR,从而形成了一个正反馈机制,同时通过增加胆固醇转运蛋白使得胆固醇合成增加,抑制胆汁酸合成酶使得胆汁酸分泌减少,最终造成胆盐、胆固醇、卵磷脂三者比例失调,进而导致胆汁中胆固醇呈过饱和状态,其水溶性差,易形成结石。同时我们的研究还发现不论男女,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胆囊结石的风险也在增加,这与许多研究[9-10]结果一致。此外,高BMI也是罹患胆囊结石的危险因素。BMI是用来衡量肥胖程度的指标,随着BMI的升高,胆囊结石患病率升高。在本研究中还发现,SBP升高是胆囊结石发病的危险因素,这一结果目前尚存在争议,有部分研究[11]支持此观点,但也有学者[12]认为二者之间并无明确的关系。另外有一些研究[13-14]发现女性更容易患病,尤其是老年女性,可能与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加重IR有关。但是在我们的研究中男女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样本选取有关。疾病的发生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除了上述研究因素外,还有环境、文化水平、职业以及地域、经济水平[15-16]等;非酒精性脂肪肝和胆囊结石有着共同的发病基础,前者可能通过上述一系列因素多环节影响胆汁中胆固醇的饱和度从而导致胆囊结石的形成。

综上所述,非酒精性脂肪肝、高龄、高 BMI、高SBP可能是胆囊结石的危险因素。非酒精性脂肪肝是可逆性疾病。根据本研究结果建议人们提高防范意识,定期体检,合理膳食,预防非酒精性脂肪肝,控制血压和体重,以降低胆囊结石的患病率。本次调查设计是回顾性分析,样本均来自同一家医院体检中心的体检人群,研究对象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样本量较大,对胆囊结石的防治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猜你喜欢

酒精性脂肪肝胆固醇
瘦人也会得脂肪肝
谈谈胆固醇
降低胆固醇的药物(上)
降低胆固醇的药物(下)
脂肪肝 不简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
王迎春:非肥胖脂肪肝
天麻素有望成为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潜在药物
GW7647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治疗作用
脂肪肝治疗误区须谨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