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新批评视角解读弗罗斯特的《荒野》

2019-09-27周倩倩

文学教育 2019年29期
关键词:弗罗斯特悖论韵律

周倩倩

“新批评”于20世纪20年代发源于英国,30年代发展于美国,40、50 年代在美国盛极一时。“新批评”致力于探寻文学的本质,建立起系统的阅读理论和研究范式,在文艺理论中占有重要位置。它关注语言的文学性以及语言的情感表达,注重对文本尤其是诗歌的“细读”,强调通过仔细阅读来研究一部文学作品,为文本分析提供了一种实用的方法—细读法。这就要求读者阅读时注重文本中的韵律、意象等元素,进而理解作品整体的文学意义。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极具声望的现代美国田园诗人,人们谈起他的诗歌,通常会提起《未选择的路》、《雪夜林边小驻》、《摘苹果后》和《补墙》这些著名的诗歌,大多数研究也是透过这些著名诗歌探索弗罗斯特的艺术表达方法或者对世界的态度。他的诗大多都以田园生活为主题,《荒野》是为数不多的有阴郁气氛和黑色基调的诗歌。本文将从新批评的角度,通过文本细读来讨论少有人涉足的小诗《荒野》,探讨诗中的奇妙韵律、意象联合及其隐喻、悖论和张力,进而研究整首诗歌如何形成具有张力的整体结构。因小诗内容简短,文章又以细读法作为研究方法,现将弗罗斯特(1969)小诗《荒野》(Desert Places)原文内容呈现如下:

Snow falling and night falling fast,oh,fast/In a field I looked into going past/And the ground almost covered smooth in snow/But a few weeds and stubble showing last//The woods around it have it—it is theirs/All animals are smothered in their lairs/I am too absent-spirited to count/The loneliness includes me unawares//And lonely as it is,that loneliness/Will be more lonely ere it will be less—/A blanker whiteness of benighted snow/With no expression,nothing to express//They cannot scare me with their empty spaces/Between stars—on stars where no human race is/I have it in me so much nearer home/To scare myself with my own desert places.

为更好地理解小诗,现将译者曹明伦(2002)的译文呈现如下:

大雪和夜一道降临,那么迅捷/ 压向我路过时凝望的一片田野/ 田野几乎被雪盖成白茫茫一片/ 只有少数荒草和麦茬探出积雪//这是它们的—周围的树林说/所有动物都被埋进了藏身之所/我太缺乏生气,不值得被掩埋/但孤独早已不知不觉把我包裹//尽管孤独乃寂寞,但那种孤寂/在其减弱之前还将会变本加厉—/白茫茫的雪夜将变成一片空白/没有任何内容可以表露或显示//人们要吓唬我不能用苍茫太空—/无人类居住的星球之间的太空/我能用自己的荒野来吓唬自己/这片荒野离我家近在咫尺之中。

接下来笔者将对小诗《荒野》中的韵律、意象、悖论及张力作详细探讨。

一.韵律

周倩倩近照

读一首好诗犹如听一首曲子,美妙的节奏感会给人带来美的感受。诗歌创作都追寻节律和音韵感,节奏和韵律的变化时常与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变化相一致,两者互为表里,因此在品读诗歌的过程中,研究诗歌的韵律是一项不可或缺的环节。《荒野》这首小诗读起来极富韵律感,随着节奏和韵律的变化,诗中所表达的孤独感也得到升华。本诗包含四个诗节,韵律为:aaba/ccdc/eefe/gghg,每诗节的第一、二、四行押韵,完整和谐。这种整齐划一的韵律渲染了第一诗节中风雪肆意飘落的急促氛围,使这几行诗充满焦虑、急促的紧张感。前两行诗中仅13个音节,押f头韵却出现了五次,能一下引起读者注意,同时衬托了前几句诗中“荒野”意象的自然真实,不需要加任何修饰,仅需通过重复押韵就能使荒野的形象深入人心。小诗整体紧凑,善用动词,并省略部分关系代词,如“In a field that I looked into going past”直接省略成“In a field I looked into going past”,省略掉代词可以使诗歌读起来更简洁直接。诗行末尾的三个词“fast/past/last”押三重阳韵,因此节奏比较快,干脆有力。而重复出现的“lairs/theirs”两个词中单音节重音放慢了整体的节奏,这种放慢的节奏恰好与静谧的冬夜,冬眠的动物这两种安静稳定的意境相协调。接下来的几诗行由阳韵转为阴韵,“loneliness/less/express”,读来绵长舒缓。如果说诗的前两节将作者和读者置于迷茫,后两节则使一切变得清楚明白。前半部分,作者写道冬季的寒夜大雪飘落,这时的节奏是快的,与落雪的环境相协调,而随着时间流逝,一切被白雪覆盖,自己的内心也如荒野般被忧郁覆盖,感到迷茫孤独寂寞,由眼前的荒野联想到自己内心的荒芜,内心的荒野才最恐怖。

二.意象

自然、质朴是弗罗斯特的诗歌特点,他不用华丽的辞藻,但诗中却不乏丰富的意象。意象具有建构功能,关于这点,有学者做过详细的描述:意象的建构功能主要通过意象的并置性、组合性、不确定性和意象角度的创新性实现。(曹苇舫,吴晓,2002)弗罗斯特经常使用隐喻的艺术表现方式,通过意象表达主题与情感,在小诗《荒野》中他主要通过意象的组合描绘冬夜的景象。“荒野”本身就是一种意象,“I have it in me so much nearer home,to scare myself with my own desert places.”“I have it in me”表明作者由眼前的景象联想到内心的孤独寂寞,由眼前的荒野景象联想到内心荒芜的可怕。前12 行诗主要是对眼前荒野景象的描绘,之后由“荒野”这个意象产生象征意义,一步步滋生出作者的感慨,直到最后四句表达出内心所想。意象组合的多样性同时也带来形式建构的多种可能性,诗中“荒野”意象与“冬季”、“夜晚”、“大雪”等意象组合,这是相近意象之间的一种组合,这些意象在某些方面具有共同点。“benighted snow”指被夜色包围的雪,隐喻了诗人内心也如眼下雪景这般茫然,被黑夜包围的雪犹如被阴郁萦绕的内心,与诗中的“a blanker whiteness”形成巧妙的回应。“the desert place”也不能仅仅从字面进行解读,总之,“我内心的荒野”是指寂寞孤独忧郁存在于我的心灵深处,这才是可怕之处。正是应了布洛克说过的话:“诗的独特意义完全来自于它的各个部分和各个部分之间的独特结合方式。虽然理解其中每件事物之一般意义所需要的那种普通经验不可缺少,但它的意义主要还是来自于其中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布洛克,1987)而弗罗斯特的诗歌利用了相似意象之间的可融性,以冬季为大背景,从冬季中的典型意象着手,把不同意象组合在一起隐喻内心孤独的情感,雪、夜这些意象与冬天组合在一起,构建了一个孤独寒冷的冬夜。

三.悖论

悖论这一文学批评术语是由新批评派人物艾伦·泰特和瑞恰兹提出,由克林斯·布鲁克斯在其专著《精制的瓮》中进行详细阐释,“悖论是一种诡辩难当、巧妙机智的语言。”(布鲁克斯,2001)艾布拉姆斯的《文学术语汇编》把“悖论”解释成“表面看来是逻辑矛盾或者荒谬的陈述,结果却能从赋予其积极意义方面来解释”。(Abrams,2004)简言之,悖论是指表面看上去相互对立、互为矛盾甚至荒谬的叙述实则为充满哲理的陈述。弗罗斯特被称为“乡村哲学家”,此称谓来源于其诗中深刻的哲思。他认为世界是矛盾体,是冲突对立的集合体,因此他的世界观是复杂的。弗罗斯特的诗歌广泛运用悖论的艺术手法,在这首诗的第一节,诗人看到雪和黑夜一起降临,白色和黑色一同降落,能够抹杀感知,但另一方面,黑白两种颜色相对立,又能够增强对比,使感知更加强烈,这是一种悖论。雪以夜为背景,使夜晚更清晰。夜晚匆匆降临,在天黑之前,诗人能看到一些事物,那就是荒野。这片土地被诗人描述成荒野,但它实际上并非是自然的原野,因为其中有被人开垦过的土地。此外,“野草”和“庄稼残茎”在意义上也是相反的,野草代表了原生态的大自然,而残茎则代表人开发过的自然,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与人类开发的环境相对立,矛盾的是两者对立的同时又显示出人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关系。野草生长在人类开垦过的土地表征了人类对自然的不断开发利用。人类一方面依附大自然,与大自然密不可分,一方面又要开发自然,这是一种矛盾的现象,是一种悖论,也是诗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再思考与再探究。除此之外,第二节的悖论体现在整体与个体的存在状态方面。读者可以感受到自然世界中多种物质的存在,有树林、动物、荒野,树林将荒野围绕,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而在多样的物质世界中,这些事物又各有自己的位置,特别是荒野这个毫无生机的地方与其他有生命力的个体相比则显得突兀了。对诗人来讲,被树林包围的荒野如同自己被寂寞包围的内心。

四.张力

“张力”是新批评中另外一个关键词,它原本是物理学当中的术语,后来经过跨学科整合,移植到其他学科,用来说明各个领域内存在的类似现象。在文学领域,其成为常用的术语,特别是成为新批评理论的核心方法之一。在诗歌研究方面,张力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同时包含两种相反相成的冲突因素,而又能做到统一和谐的一种艺术魅力。以诗歌的最后一节为例,“Between stars on stars where no human race is”,动态动词“race”和静态动词“is”相互搭配使用,从语法层面来讲,这两类相反类别的词同时使用会使得诗句看起来怪异,但正是相反的两类事物奇特、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才能使诗句产生一种张力,构成诗歌的完整统一,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将两个属性截然不同的事物融合在一个语境中,使二者在内容上相互阐发,完成了诗歌表与意的统一。在诗的第三段中诗人这样写道:“没有任何内容可以表露或显示”,但在最后一节中他却又不自觉地清晰表露出自己内心的孤独感,推翻了之前的表述。这也是一种矛盾的表达,而这两种完全不同的表达之间就会产生一种弹性张力。

五.总结

诗人弗罗斯特在《荒野》这首小诗当中用协调的韵律表现自身的情感变化,把与冬夜相关的多重意象巧妙组合,建构忧郁的氛围,诗歌字里行间展现出悖论与和谐的统一,使得整首诗具有弹性和张力。弗罗斯特是一名思考者,他由大自然的清冷萧条想到内心的荒野,表达孤独情感的同时也表明自己对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外界自然的空茫与清冷实则表现出当时社会状态的冷漠,引发读者深思。

猜你喜欢

弗罗斯特悖论韵律
一片云彩
书的国度
新老天王技术档案“解密”之弗罗斯特:最善于把控“弧度”的天王
虚张声势
没有鸟叫,关了窗吧
春天的韵律
基于阅读韵律的高中英语默读朗读教学实践
“帽子悖论”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