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十七年美协主导下广东中国人物画的题材选择

2019-09-26朱宏基

赢未来 2019年16期

朱宏基

摘要:本文以美协为线索梳理了新中国十七年广东中国人物画的题材选择,探究在文艺为人民服务主调下广东中国人物画题材选择的方向。

关键词:新中国十七年;美协;广东中国人物画

新中国成立后,文艺政策被指定为“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在激烈的反右运动中,“左倾”文艺思潮显然成为新中国十七年文艺思想的整体趋势。在1956年《中国美术家协会广州分会成立大会决议》中可以看到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的美术家对当时文艺政策的肯定态度,其中说道:“我们保证遵循毛主席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在华南现阶段首先应该着重服务的是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在党、政府和我们自己的组织(中国美术家协会)领导之下,为创作出无愧于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人民的作品而奋斗!”显然,新中国成立后的广东美术是紧紧围绕“毛泽东思想”展开的。

1 文艺为人民服务主调下的题材选择

在文艺是为人民服务的思潮下,美术工作者必然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表现人民大众的生活面貌,肯定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路线。在如此历史背景下,人物画理所当然地充当着重要角色,因为它可以直接反映人民大众,直接反映生活。在限定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政策下,广东的中国人物画家开始转向对群众的关注,尝试在人民的生活中找到创作题材。

新中国十七年中国处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广东的工农群众和全国的人民一样热情地投身到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当中,涌现了许多先进人物,出现了如向秀丽、马口英雄群体、欧阳海等英雄人物,这都为广东中国画家提供了很好的创作素材。在深入工地中,画家是随时随地带着速写本写生的,在写生中寻找人物画创作的原型。

黄新波在其于1956年所作的《华南地区美术工作报告》中写道:“两年前,大部分美术家能到群众生活斗争中去,有了一些生活积累,因此也产生一些作品,质量方面也比以前好,在人民各方面的斗争中,起过相当的教育意义。以广州为例,两年来的美术创作,据不完全统计,仅就出版和展览中可知道的一部分:达980余件、套,内包括长、短两篇连环画、国画、油画、漫画、门画、雕塑、木雕、宣传画、图案设计等。题材有表现土地改革、工业建设、农业合作、渔区生活、人民的幸福生活和风景花鸟等。”从中可以看到1954- 1956年广东美术家们创作的主要题材。这一时期广东中国人物画的题材基本上是来源于工农兵的生活,革命的历史、革命领袖和英雄形象。工农兵的生活体现在“深入工地”、“深入农村”以及“表现革命”上。工地、农场、农村、渔港等,都是这一时期广东画家们的写生基地。

2 重大题材的选择

随着“大跃进”的到来,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精神下,广东中国人物画在紧紧围绕“工农兵”的题材基础上,还特别提倡重大题材、尖端题材,并在题材内涵的表现上往深度去思考。朱光在《下些苦功夫,多往深处想——六月二十一日对广州美术工作者的讲话摘要》一文中提到:“十年来,工业、农业、人民的生活、人物……所有的一切的现实,最美的,太多……了!为什么我们不能很好地捕捉到呢?这些生活、人物,同志们不是不知道。谁也知道广东有向秀丽、杨宫磷、容国团,和轰动全国的人民公社……题材是广阔的、无边的。但那些尖端的,最可以用美术表现出来的,要把他们组织起来,用画来表现。”并感叹道:“为什么我们不能像他们(指八大山人、石涛)那样从一点来表现人民最深的感情呢?我们为什么不往深处想?”文中他用八大山人举例,在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中,“了哥”的眼睛是鼓起来的,怒视的,目的是表达对清政府的不满,有着深刻的思想在里面。同样,在人物画中,在很平常的作品中,都可以表现深刻的思想。杨之光在這方面做得就很成功,他的成名作《一辈子第一回》和1959年作的《雪夜送饭》都体现了画家对生活细节的捕捉,并因深刻表达人民生活的真挚感情而感动了不少观众。

1959年,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广东美术界在重大题材上面下了不少功夫,如杨之光在1959年创作的《毛主席在农讲所》。这一年中央下达了一批历史题材的创作任务。历史题材以人物为主体,从写实的角度来说,中国画并不比油画更占优势,即便是杨之光创作的《毛主席在农讲所》也借鉴了列宾的《萨博罗斯人》对历史题材表现的经验。在对历史题材的人物造型上,除了伟人的形象外,周围的观众都是从现实写生中得来的。历史题材一般是需要一个大场面,对于广东的人物画家来说不能不算是个难题。为了完成整治任务,广东画家费了不少心思。除了中央规定的重大题材创作外,广东省美协也对绘画的题材提供建议,划定一些题材供美术工作者创作,总的来说都是反映现实,为当时政治服务相关的题材。

参考文献

[1]谭天,《广东省美协1956- 2006文献集》,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