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2019-09-26闫晓东
闫晓东
摘要: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而新世纪也正需要大批量有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在小学数学的课程标准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创造思维是所有教育者共同要解决的难题。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提升学生的解题效率方面,讓学生掌握数学学习规律。这种教学方式极易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势。针对这种教学现状,教师应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从实际的教学出发,增强教学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增强教学
1 创设兴趣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欢乐愉快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打开思维的闸门。
如我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先在黑板上写出“5、50、500”三个数,问:谁能加上适当的单位名称并用等号将这三个数连起来?”。对这个问题学生感到有兴趣。500总比50和5大,怎能用等号连起来?”学生陷人沉思。通过认真思考,有的说“5元=50角=500分”,有的说“5米=50分米=500厘米”。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此时,我又深入一步问到:谁能加上同一单位名称,将上面三个数用等号连接起来?学生听后,思维更加积极。就连平时不爱动脑筋的学生也议论开了,都争先恐后地说:5元=5.0元=5. 00元……”最后我接着问:“像5、5.0、5.00这样的数大小是否相等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这个问题小数的性质。”这简单的三个数,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愉快地进人探求新知识的学习过程。
2 运用实践教学.增强学生想象力
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运用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充分调动口、手、脑,观察、分析和判断各种实践条件,并在此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思维想象力,获得良好的数学教学效果。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创设开放性的数学问题,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运用实践教学法,为学生提供各种工具,让他们思考:如何运用一种物品,可以制作出多种图形?具体教师从以下几点着手。第一点,准备工具。教师准备如下的工具:小剪刀、纸、长绳子和橡皮泥。第二点,创设问题。教师对学生说:“你们可以运用教师提供的工具,思考如何用一种工具,分别表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第三点,适时引导。教师引导性地对学生说:“你们要动手操作,并观察手中物品的特点,还要思考如何让手中的工具,变换成多种图形!”第四点,展示成果。在学生探究结束后,小陈说:“大家看我手中的绳子。我将它套在数学课本上,则是一个长方形;套在一个正方形的本子上,变成一个正方形……”小于积极地举手说:“我的方法更简单!我将手中的长方形,折掉一部分,变成一个正方形。我沿正方形的对角线,得到一个三角形。我将这个三角形放到杯子的底部,并用力按,可以印出一个圆形。”
3 鼓励探索.培育创造思维
自主探究的优势在于让学生独立地参与到问题的解决中,充分运用所有的条件,并构建与探究问题、所学知识之间的结合点,真正让学生摆脱课本的束缚,创造性地解决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潜在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有探索创新意识的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各种契机,把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能力激活,使之产生强烈的进取心和创造欲。在教学中,既要重视结论和运用,更要重视探索发现的过程,让学生沿着教师精心设计的道路探索和发现事物发生的变化的起因及其内在联系,寻迹而问路,追本以求源。学会用科学、严谨、慎密的思维方法,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发现和获取知识的能力,我们应把握时机、创造条件,从多方面加强训练,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才能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的创造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在提升小学生数学创造思维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并在掌握教学内容本质的前提下,构建不同知识点的连接,创设开放性的问题,让不同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探究问题,并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增强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