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中对比手法的作用
2019-09-26王松之
王松之
《想北平》是老舍先生的一篇非常经典的散文,现收录于高等教育出版社中职教材《语文》(拓展模块)第五单元第二十一课。文章通过对比描写北平与巴黎,表达了作者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对故乡北平深深的眷恋之情。
阅读和写作的实践告訴我们,对比是散文写作中常用,且重要的一种写作手法。《想北平》这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中有多处使用了这种手法,成为该文的一大亮点,也是学生着重研习的部分。
一、参照对比凸显事物特征
我们当然有理由相信老舍先生可以用他的妙笔将北平的特征一一精雕细刻,但那样的笔墨在有限的文字空间里不仅显得铺张,还容易落入俗套。因此,作者不断变换参照物进行比照,以突出北平的重要特征,这样不但俭省文字,而且显得生动贴切。如在描写北平城的整体结构、建筑布局、环境气氛等场景时,老舍先生把其与“四大都城”放在一起,“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北平的特点立刻显现在读者面前——动中有静,匀调自然。
二、让步对比表露情感倾向
我们姑且把在句法上的假设加转折关系的对比称为“让步对比”。事实不容假设,但散文中常常能够看见诸多假设与现实的对比,其中的好处便是能够鲜明地显现作者的感情倾向。如在《想北平》一文中,作者写道“巴黎更近似北平”“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地感到寂苦”,原因是“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作者做这番对比的原因是想用巴黎的“还太热闹”来反衬北平的“恬淡安静”,但是巴黎到底如何热闹,作者并没有铺写,倒是宕开一笔来虚写北平的安静:“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自然,这种给予了作者内心无限安慰的“恬淡安静”,是他由衷热爱和思念北平的原因之一。看似寻常的一句话,简简单单,用意却最奇崛,将作者对北平那浓得化不开的热爱展露无遗。
三、“跨界”对比增添审美意趣
“跨界”对比,或曰发散比较,是将看似毫不相干的事物进行“跨界”比较,抛开就事论事,发散思维,拓展视界,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征的重要表现形式,往往能给文章增添更多的审美意趣。在《想北平》第六自然段中,老舍先生写喜欢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本来作者可以顺势直写“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带霜儿的玉李”,但他偏在开头宕开一笔,先写“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接着笔锋一转,叙写自己的与众不同。如此看似不经意的比较,不仅写出了作者对故乡自然乡野气息的挚爱和对普通家庭生活的满足,也能让读者感受到北平厚重的文化气息和历史底蕴。
四、纵深对比升华阅读体验
散文中有些文字并非要传递一个明确的信息,作者往往会通过超越无形时空、跨越历史纵深的比较,引发读者深刻的思考,升华作者的阅读体验。如作者在《想北平》中写道:“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这里的“咖啡与酒”和北平“香片茶”的对比,有论者认为“突出了北平宁静的特征,鲜明地表现了老舍对北平的喜爱与眷恋”。这种理解没有错,只是还停留在文字表面,因为这看似随意的一句点染,却在不经意间勾起了读者多重感觉和想象,这何尝不是两种文化认同、两种城市气质的比较呢?巴黎的“热闹”使人疲倦,北平的“温和从容”让人眷恋,这种倾注在血脉里的对故土文化认同和强烈的归属感是任何热闹繁华都难以撼动的,哪怕北平已经有些陈旧、有些破败。
《想北平》这篇散文可以品读的“美点”很多,对比手法的运用只是其中一个,但细品之下已觉美不胜收,兴味无穷。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带领学生探究和拓展这种手法的运用做些,课堂必会更加真实、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