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原黄土隧道渗水病害处治技术
2019-09-26魏网民
魏网民
(山西交控集团临汾南高速公路分公司,山西 临汾 041000)
富水黄土隧道的渗水病害一直是工程界的难题,处治不当会造成围岩土体软化或泥化,导致隧道地基土承载力降低,衬砌结构受力剧增并可能出现开裂病害[1-2]。吉县至河津高速公路乔原隧道为典型富水黄土隧道,在工程施工期间,出现了初支渗水、二衬和仰拱纵向开裂以及隧道仰拱水位较高等病害。本文通过对病害成因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工程水文地质情况,因地制宜,提出了“疏排结合+结构加固”的病害处治方案,取得了良好的病害处治效果。
1 工程背景
1.1 隧道基本情况
乔原隧道位于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乔原村境内,设计为左右分离式,左右洞分别为1 572 m、1 626 m,均属于长隧道,左右洞体最大埋深114.98 m(116.254)。隧道位于黄土塬区,塬面平整,由于黄土土质疏松,在地表水的侵蚀、冲蚀作用下,四周冲沟发育,沟深坡陡,沟间多有残塬分布。隧址区水系属黄土流域的黄土水系,隧道布设范围内无地表水分布,两端洞口所处冲沟内只有雨季时有暂时性水流汇集,一般时节干涸无水[3]。
1.2 病害表现
1.2.1 隧道渗水
隧道施工期内,开挖掌子面时无渗水,在超前支护和立拱架过程中,掌子面开始出现较为严重的渗水;初支表面随之出现斑点状渗水现象,其后渗水连接成片并覆盖整个初支表面,局部出现连续线状滴水,并伴有白色结晶体出现。根据水质监测报告化验分析,成分主要为二氧化硅,含量为17.1 mg/L,是由喷射混凝土中水泥、速凝剂与水反应产生。
图1 初支渗水
施工单位在仰拱处开挖探坑进行水位监测,观察7 d后发现中央排水管内水位始终保持在60 cm左右,经测算排水量达到1.50 m3/h,仰拱基底水位较高。
1.2.2 隧道仰拱、二次衬砌裂缝
在日常质量巡查中发现,吉县端左洞ZK9+282(距洞口108 m)处二衬出现一条细微裂缝,缝宽小于1 mm,长约2.6 m。随后技术人员对隧道进行逐段排查,共发现细微裂缝12条。其中吉县端左洞右侧4条,吉县端右洞左侧6条,该10条裂缝全部为二衬裂缝;在河津端左洞左侧发现二衬开裂1处共48 m,贯通4板;在河津端右洞发现仰拱开裂1处共72 m,贯通6板。
图2 仰拱开裂
图3 二衬裂缝
2 原因分析
根据隧道水文地质情况和病害特征进行分析,隧道穿越地层在毛细力作用下,水分沿细小孔隙上升形成毛细带,隧道开挖后破坏了原有地层的水系平衡状态,水分向隧道围岩逐渐聚集,导致围岩土体含水率增大,并呈软塑状态,其强度和自稳能力急剧变弱,隧道初支承受的土压力和水压力随之大幅增加。同时由于隧道洞身段地形平坦,地表水无法沿沟道排泄,在雨季期间大气降水集中沿土体孔隙下渗,从而形成暂时性孔隙水或包气带水,造成洞体内产生渗水形成线状滴水现象。
在隧道施工过程中,由于二衬施工时围岩变形未全部释放,使得二衬过早参与受力,当其超过衬砌结构强度时便出现开裂现象。隧道仰拱施工会对地基土体产生一定扰动,加之渗水导致的土体强度降低,使得拱脚和仰拱地基承载力急剧下降,最终导致仰拱沉降过大并发生结构开裂。
3 处治方案
3.1 隧道渗水处治
经病害成因分析,隧道围岩水文地质条件变化是导致二衬及底板开裂的主要原因,建议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加强监控量测,并采用动态设计方法对隧道初支和二衬的支护参数进行调整。隧道仰拱出现开裂部位采取“型钢框架+钢筋网片”的方案进行加固,同时采用渗井降水措施降低仰拱水位,确保隧道工程结构安全。
3.2 隧道仰拱加固处理
3.2.1 施工方法
隧道仰拱出现开裂部位采取“型钢框架+钢筋网片”的方案进行加固,施工工序和操作方法如下:
图4 隧道仰拱加固施工工序
a)沿拱脚两侧纵向刻槽并安放I28a槽钢,槽钢顶部与路面平齐,横向每隔5 m刻槽并安放I20a工字钢与I28a槽钢焊接。
b)在拱脚两侧打设4根Φ42无缝注浆钢管,在十字交叉位置处Φ25中空注浆锚杆与工字钢焊接,锚杆长度为3.0 m。注浆采用双液注浆泵;浆液采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水泥浆与水玻璃浆体积比1∶0.5,注浆压力 0.1~0.3 MPa。
c)沿隧道纵向在设双层网片段落内设3道I16工字钢与I20a工字钢牢固连接。
d)横、纵向型钢架安装以及注浆完成之后,利用空压机对施工作业面进行清理。最后沿隧道纵方向再设双层φ12的15 cm×15 cm钢筋网片。
e)在施工段落内,每隔10 m设横、竖向排水管,并用三通接头连接,将渗水引入中央排水管内,横、竖向排水管均采用Φ116单壁波纹管,管内填充2~3 cm碎石。
f)钢管、型钢框架、钢筋网片及排水管施工完毕后,进行调平层混凝土施工,混凝土施工前先进行挂线,确保混凝土标高;浇筑过程中振捣均匀,确保混凝土密实;加强混凝土整平施工控制,确保调平层表面平整度,详细情况如图5所示。
图5 处治方法断面图
3.3 隧道地下水位处治方法
3.3.1 处治原理
为彻底解决隧道仰拱地基下沉问题,在隧道底板设置渗水井,渗水井钻至基岩破碎带,使隧道围岩内水分可沿渗水井排出,从而降低隧道仰拱地基水位,达到彻底处治病害的效果。
3.3.2 地下水降排处治技术
3.3.2.1 布孔方案
根据水文地质勘测结果,在隧道中央排水管两侧约50 cm处布置渗水井,间距20 m,两侧按梅花型布置,井深80 m,可根据地层情况适当调整井深,以漏水为终孔标志。施工完毕观察水位变化,根据孔内水位观测结果,在水量较大处将孔位加密,具体情况如图6所示。
图6 隧道渗水井孔处治
3.3.2.2 施工工艺
a)根据测量放线固定孔位,采用孔径为250 mm钻头开孔,钻孔伸入基岩下1 m处停止钻孔,拔出钻杆。
b)制作Φ180厚6 mm的钢花管,管壁上采用孔径为5 mm的渗水孔,梅花型交错布置,纵向间距7.5 cm。
c)在钢花管外侧包裹渗水土工布,用铁丝绑扎牢固。
d)安装钢花管,安装时要确保钢花管落到基岩上,再在钢花管与孔壁之间填充3~5 mm大小的碎石。
e)填充碎石后,将250 mm钻头更换为150 mm钻头,在该孔内继续钻孔,钻至破碎层后继续钻孔深度5 m终孔。然后安装Φ116 PVC管。
4 结语
隧道衬砌裂缝病害处治范围覆盖整个隧道,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施工质量,满足处治方案的技术要求。处治施工完成后为检验处治效果,工程技术人员开展了如下监测工作:
a)对隧道二衬环向收敛变形量测,发现未出现明显变化。
b)通过对仰拱及二衬裂缝进行观测,发现裂缝未出现扩张现象,也未发现新增裂缝。
c)对隧道洞内钻井内水位进行观测,发现水位明显下降,并趋于稳定。
以上监测结果表明,针对富水黄土隧道出现渗水并对衬砌结构造成损伤的现象,采用隧道仰拱加固和洞内集水井降水的处治方案是可行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