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文化街区改造认识与思考
——以“湘潭窑湾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2019-09-26

智能城市 2019年18期
关键词:湘潭风貌规划

李 莎

(湘潭市规划建筑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湖南 湘潭 411100)

湖南湘潭作为中国书法名城、中部工业重镇、红色旅游胜地以及湖湘文化的发源地,其历史文化价值不可估量。窑湾便是孕育在这片充满文化古韵沃土上的老街区,窑湾坐落于湘潭市河西老城区西端,南临湘江、西有壶山,旁有雨湖,山清水秀,紧临湘江和杨梅洲公园,自然风光秀丽。据史料记载,窑湾古街于秦代立壶山港,建制于晋代公元313年,历经1 700余年的沉淀,终成为湘潭文化底蕴最深厚、人文资源最丰富的文化发源地。

窑湾街区内外文物古迹分布密集,传统民居保存较完整,至今旧貌犹存,留下宅地、墓冢、碑坊、亭台等许多纪念性建筑以及明、清、民国时期的商行、客栈、作坊等建筑,构成了宝贵的人文资源。窑湾历史文化街区内现状主要有省级文保单位潭宝 (窑湾) 汽车站和市级文保单位望衡亭、陶侃墓、唐兴桥、何腾蛟墓、江山胜迹以及唐兴寺遗址、李柳染堂、窑湾酒作坊、杨振兴木行、喻家巷码头、交织口码头等文物古迹。

窑湾较完整的保存了传统民居,这些民居体现了从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建筑风貌特色和街巷肌理。建筑平面布局基本为两进或三进空间,由厅、间、天井、门楼、楼层及庭院构成,细部处理主要在窗、马头墙、柱础、挑坊、门等处。

1 窑湾街区的现状问题日渐凸显

窑湾作为传统历史文化街区,有着辉煌的发展,但这种发展过多的是“粗放式”的,缺乏科学规划,导致在土地使用、居住环境、道路交通、文物保护等方面暴露出诸多问题:

(1) 居住与工业、仓库混杂;(2) 传统建筑已经老化,基础设施严重缺失,绿化景观不成体系;(3) 配套停车场缺乏,道路狭窄存在防火隐患;(4) 局部新建建筑超高及外装修与古城风貌不协调,严重破坏了古城风貌;(5) 部分文物古迹点未能妥善保护和合理利用,遭受到一定破坏;(6) 街坊内缺少文化娱乐、交往等公共设施用地及开敞空间;(7)旅游业尚未起步,街区丧失活力。这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着窑湾的可持续发展,科学规划将势在必行。

2 街区保护规划重点及难点

2.1 应理清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保护与发展历来是历史街区更新和改造中难以回避的矛盾,为推进历史街区的发展,必须辩证地看待二者的关系,保护历史街区最为本质的特点,更新不适应历史街区发展的内容。

2.2 严格保护现有文物和景观,努力恢复原有历史风貌

文物和景观点是作为街区的重要组成要素,必须严格保护,同时为保证文物所处环境的真实性,对周边环境应提出相应的控制要求。

2.3 挖掘地段的经济价值,严格控制建设强度

通过对建筑的功能转换,局部打造商业文化活动场所,从而激发窑湾的竞技活力和文化价值。

3 古文化街的改造思路

规划采用“先生骨,后长肉”的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首先修复文物及保护建筑,同时恢复窑湾的传统街巷,形成街区的主骨脉络;而后,通过唐兴寺的复建、工业遗址创意园的引入,以及对传统建筑布局的补充,完成整个规划。历史街区部分,以现有建筑空间形态为基础,修旧如旧;新建部分,则以可考证的湘潭传统街区及建筑形态为依据,对窑湾缺失的元素进行补充和完善,以求打造一个相对完整的清末民初的具有湘潭特色的城市风貌。

图1 窑湾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平面图

4 窑湾历史文化街区具体保护内容与措施

4.1 维护现有功能,合理利用

项目:窑湾民居群。措施:维护现有使用功能,对其原样修复,新增文化活动与旅游项目。

4.2 整顿环境,恢复原有功能

项目:窑湾正街民俗一条街、青石板路面。措施:对不利于文物保护的居住、仓库等予以搬迁,通过维修整治,恢复其原有功能,并对外开放。

4.3 改变功能,开展文化活动

项目:窑湾汽车站,作为湘潭“城总”文化展示中心。措施:改变原有不合适功能,进行保护性修缮,并予以合理利用,如开展湘潭城址变迁、“城总”历史布局与发展等文化展览等活动。

4.4 恢复重建,开展文化及旅游活动

项目:唐兴寺。措施:原址保护,在一侧原样恢复旧貌,作为新的景点对外开放。

5 街区改造设计

5.1 建筑整治

(1) 文物保护类建筑。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详细研究后确定的优秀传统建筑,针对此类建筑根据文献资料以及文保单位的文物保护要求进行原物保护,以求真实反映历史遗存。

(2) 历史建筑类。针对此类建筑根据文献资料或历史事件进行重点修复,在保持原形的基础上结合内部功能进行改造,立面重点修复屋顶、墙面、门窗、门牌等。

(3) 一般性建筑类。针对传统风貌较好的建筑,质量较好的采用加固和修复的方法,质量较差的采用拆除重建的方法;而针对现代风貌的建筑则采用整饬的方法。

(4) 临时违章建筑。为后期搭建加建的建筑,一律拆除。

5.2 空间环境整治

(1) 街区空间整治。

第一、保留街道与巷弄的曲折、多变的线形,保护街道巷弄中的广场等节点,保持历史文化街区整体景观风貌特色。第二、街道与巷弄两侧建筑物,必须全部为湘潭地方传统风貌,保护与修缮连续性历史界面。第三、严格控制新建及改建建筑的立面形式与材料,必须保持街巷尺度、连续性与丰富性的界面特征。第四、原有电线杆、电视天线等有碍观瞻之物应去掉,铺地应该符合历史文化街区特色,街道物品 (果皮箱、公厕、标牌、广告、招牌、路灯等) 应加入地方文化元素,且尺度宜小。第五、商业街道上的商业铺面的店应赋予文化特色,规格、样式、颜色应与街道界面协调统一。第六、沿湘江地段开辟滨水休闲步道,并在街区内形成环形通道,均铺以青石板,仅作为消防通道及紧急通道使用。第七、街区内部实行交通管制,严格控制机动车出入。

5.3 公共服务设施整治

窑湾历史文化街区定位为“城总”文化展示商业街,以传统码头、客栈、酒肆、饮食、商铺、作坊等滨河城市要素为载体,力求再现古湘潭独具特色的城总格局和繁盛的米市、药都滨河传统商业。

旅游接待设施规划:分别在主、次入口即望衡亭和潭宝汽车站附近各设两个游客服务中心。

医疗卫生设施规划:保留现有的窑湾卫生院,为本街区居民服务,完全能够满足需要。同时,结合社区居委会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居民提供医疗服务。

教育设施规划:现有唐兴寺小学建议置换用地,异地建设,原址让位于唐兴寺公园的建设。

5.4 道路交通整治

(1) 动态交通:采取内外分离,组团成环的交通方式。窑湾主街及其以南的区域禁止机动车交通,只保留应急机动车通道。规划设置六个机动车出入口。基地东面直接和城市道路接壤,北侧较长边界则隔着十万垄大堤与规划道路相望。(2) 静态交通:如图2所示,采用地上和地下相结合的停车方式。

图2 停车位示意

(3) 慢行系统规划——放慢节奏,乐享生活。利用滨江绿带、生态湿地公园和历史街区形成完整并极其富有特色的慢行系统。人行交通:规划河街、后街、正街三条主路,贯穿整个历史街区,保留的原有巷道肌理,与主路一起构成街区的步行交通脉络。

(4) 公共及水上交通规划。采取可选可达的原则和片区联动的方式,按500 m的服务半径在十万垄大堤设置公共交通站点,并结合潭宝汽车站设置滨水码头,与杨梅洲湘军水师码头及周边区域的形成水上交通游线。

6 结语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利用,根本在保护,目标是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和保护文物古迹的基础上,合理利用从而实现街区社会和经济价值。规划实施应以政府为主导,重视街区历史风貌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营造。

猜你喜欢

湘潭风貌规划
湘潭:天生C位
我们的规划与设计,正从新出发!
城市风貌规划的实践及探索-以长沙市为例
包裹的一切
湘潭红色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研究
规划·样本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湘潭80万亩超级稻增产6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