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恒拓远 与时代同行—第四届“艺术市场·北京论坛”会议纪要
2019-09-26刘泊君
文/刘泊君
首都师范大学自2013年成功举办首届“艺术市场·北京论坛”以来,在艺术市场学界与业界赢得了良好声誉。此后论坛每两年举办一次,构建了卓越的学术品牌,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今年,首都师范大学再次邀请到国内外艺术市场领域的学界与业界专家齐聚北京论坛,就市场出现的新问题和新趋势展开对话,期待借助理论与实践的碰撞,开拓新的视角,做出深度剖析,有益于当下与未来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与进步。
由首都师范大学主办,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承办,中国拍卖行业协会文化艺术品拍卖专业委员会、《艺术市场》杂志社、嘉德教育中心、在艺App协办的“第四届艺术市场·北京论坛”,于2019年5月25日在北京举办。论坛开幕式由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常建勇主持,首都师范大学纪委书记李中奇、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韩振刚、原文化部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赵榆、北京华辰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拍卖行业协会会长、中国拍卖行业协会艺委会副主任甘学军分别致辞,表示在中国艺术市场进入全面调整时期的当下,“艺术市场·北京论坛”创造了积极深远的品牌效应,具有重要的学术与现实意义,并对身处和即将进入这一行业的人员寄予殷切希望。
本届论坛主题为“守恒拓远”,希望中国艺术市场的从业者与研究者坚守初心,持之以恒,同时面对时代的变化和挑战,寻找新的立足点,为中国艺术市场在新时期的发展打开新的思路。论坛邀请了多位艺术市场业界、学术界资深人士参与,就中国艺术市场的历史、现状及趋向展开深刻而广泛的探讨。论坛下设三个讨论单元和圆桌论坛。
第一单元“艺术财富·国际视野艺术”,主要集中于对艺术经济领域的探索,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敢主持并评议。
古董时钟专家马修·沃利斯(Matthew Wallis)一直关注着18世纪伦敦为中国皇室制造的时钟,并以托马斯·潘廷有限公司为例,介绍了伦敦独立古董钟发展成熟的拍卖市场。他认为中国市场具有巨大吸引力和无限潜力,虽然存在关税、增值税和文化、语言、商业差异等问题,但他仍对同中国展开的业务合作充满信心与憧憬。上海商学院副教授窦莉梅梳理了英美两国拍卖商的发展历程和经营特点,指出中国拍卖行处在国际市场的复杂位置及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如低履约率、流动资金缺乏并存、达不到国际化等),认可中国拍卖商借鉴英美拍卖商的可能性,但不可盲目模仿。河南科技学院副教授王峰谈到了博彩产业依托下澳门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情况和独特的产业优势,并提出促进港澳艺术品市场发展的可行性方案和项目。
在国内领域的探讨随后展开,天津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李振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历程、结构体系、运行机制入手,认为艺术品市场是国家市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从长远来看政策的制定还有很大空间,需要综合施策才能使得市场更好的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品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黄隽提出:艺术品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其精神价值远大于财务价值,不能仅将其完全作为一个投资项目来看待。李可染画院中国艺术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鞍山师范学院副教授刘晓丹分析了艺术金融的双重属性,并预测了其未来发展趋向。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原台湾艺术银行负责人张正霖从市场结构、关键信息、结合趋势和常态运营等几方面并结合案例分析了金融工具与艺术企业运营的总体模式。来自嘉德教育中心的负责人刘昊从行业实践经历出发,介绍了嘉德艺术中心目前进行的成人艺术教育和鉴赏及鉴藏类培训项目,即主要针对成年人,涉及艺术品鉴赏、收藏及投资等相关领域的专业教育课程。
第二单元“艺术经济史·空间生命力”,由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张鹏主持评议。
几位与会者首先回顾了中国古代的艺术品消费史,揭示艺术发展的本质和动力。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叶康宁,聚焦于明代嘉靖、隆庆和万历三朝这一艺术交易最繁荣的时期,总结出当时文人阶层与民间画工的书法、绘画的定价标准与特点,鉴藏家心目中的书画价值标尺,以及文献记载价格与当时书画实际交易价格之间的差距,并分析影响书画价格的若干因素。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朱万章介绍了一些近年在书画收藏中遇到的作伪事例和诸多手段,提醒藏家要特别注意鉴别作品的时代特征和个人风格。针对晚明艺术品交易繁荣同样伪作盛行的状况,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博士研究生宋长江探讨了文人士大夫对于艺术品作伪的矛盾态度:即一方面持明确的批评态度,另一方面在市场交易中,作为直接受益者又不免公然作伪。这种现象可以看作是晚明艺术创作与市场交易的一种妥协。另一位博士研究生戴婷婷则聚焦民国初期的北京艺术品拍卖市场,研究当时的拍品来源、艺术品类和拍卖流程。
其后的讨论者将目光转回当代,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章锐关注一项全球性艺术事件—“香港巴塞尔艺术展(Art Basel HK)”,并从中分析艺术生态新模式,它同时也成为一个艺术交流与公共教育的平台。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陆霄虹则运用场景理论探讨南京私人小型当代艺术空间的发展,认为其主要有发掘年轻的艺术家,成为城市文化创意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作为城市文艺人群精神认同感的连接点等功能,因此对于营建城市的文化艺术氛围非常重要。松美术馆负责人王端以“制造无边界”为题,就美术馆的文化使命展开论述,认为美术馆应主动打破与观众的边界,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为公众提供思想的养分,这也是其最重要的公共教育功能与社会责任。
第三单元“多维互动·产业拓展域”,嘉宾们更多地关注了艺术与其他产业领域的交融与互动,由中欧证券交易所筹备委员会主席于波主持。
在艺App创始人谢晓冬从中国当代艺术知名艺术家涉嫌抄袭的事件出发,分享了自己多年从事互联网行业和观察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心得。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任军伟以“消费”艺术及“潜规则”为题,提出艺术品是一种典型的复合投资品,艺术品投资中存在的行业“潜规则”可看作是投资的基本策略。他建议投资者应遵循市场对产品价格的预期、遵从市场理性规则,量力而行、对艺术品市场进行理性认识与思考。广州美术学院教师陈国辉以广东本地的软装市场为例,对艺术买手的功能、特点、影响及其产业链进行分析,以及当今在广东普遍存在的从软装设计师到当代买手的转变现象。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李敏探讨了原创IP的艺术市场及其结构,提出“双十”艺术创意的产业长尾空间构架、艺术家原创IP产业创新生态链的四大关联版权系统、开环和闭环生态模式的新经济学模型等理论。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吴明娣从近年来的“博物馆热”、文创产品热销、文化市场繁荣等现象入手,认为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文化消费需求持续上涨和文化消费转型升级,不断给艺术品市场发展带来新机遇。同时,文创产品研发设计要牢牢把握住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本质,将当代文化特色与传统民族特色结合,这样不仅能推动“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生活方式,而且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加大中国文化传播力度,提升中华文明的软实力。
此外,本次论坛设立了圆桌论坛,由在艺App创始人谢晓冬主持,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赵榆、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张正霖、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朱万章发言。几位嘉宾就当下艺术市场面临深度调整期,艺术品拍卖企业的拍品征集方向转变,中国内地拍卖系统与西方的距离及未来体系建构,拍卖资本的金融来源拓展,美术馆、博物馆对艺术教育和艺术研究的推动等话题展开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嘉宾们给予本次论坛高度评价,认为今天的讨论能够向大家介绍新的业态动向,既坚持多元化又富含学术价值,又注意与市场实际相联系,并对下一届论坛的举办提出展望。
论坛最后由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吴明娣进行闭幕致辞,对各位专业学者对论坛发展的支持鼓励和论坛组委会的辛勤筹划表示诚挚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