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古开今 为天下先—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概述
2019-09-26文/沈浩
文 /沈 浩
“书虽一艺,与性、道通”,传统书法根植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土壤,在古代社会中既承载着施行教化、传播文明的使命,也是文人士大夫修养身心、完善人格的重要手段。中国书法,凝结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精神,是传统文人心迹流淌、知行合一的产物,更是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集中体现。在世界文化多元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书法更是成为人们借以学习、感知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桥梁。
近代中国,因为国力衰弱、战争频仍、社会变迁以及外来文化的强势入侵,书法曾一度面临后继无人的严峻局面,前辈书家悲叹“吾道东矣”。然而短短几十年后,随着中国的再度崛起,文化复兴步伐的日益加快,书法又重现生机,迅速发展。“书法热”持续,优秀人才纷纷涌现,创作与理论成果层出不穷。在这一转变中,高等书法教育无疑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中国美术学院作为开拓者与引路人,其价值与作用不言而喻。
建设的发展历程、发展方向,也勾勒出学科建设、教学设置、人才培养的基本框架和发展前景。回溯这超过半个世纪的漫漫长路,“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含弘光大”的责任担当,始终贯穿在书法专业各时期的发展之中,体现在一代代师生教学的点滴之间,是高等书法教育得以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不竭动力与源泉。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个百废待兴的岁月里,大多数人还远未认识到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书法这一在古代社会常常被文人视为余事、“壮夫不为”的“小道”,则往往被列入应舍弃的“旧文化”之中,而书法作为专业来建设则更容易面临“抱残守缺”的指责。而当时,由潘天寿院长大力支持并提议,请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朱家济、方介堪、刘江、章祖安等先生组成教学团队,以开办书法专业的方式,培养书法篆刻专门人才,进而继承和弘扬传统艺术与传统文化,非有高度的文化使命与担当者不可为,非有存亡继绝、为天下先的勇者不敢为!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到来之时,“书法热”逐渐兴起。对书法艺术的振兴,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欣喜的现象。但由于传统文化艺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屡遭破坏,能担当书学发展的人才凤毛麟角。当时的浙江美术学院再度请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等先生领衔,于1979年在全国首招书法专业硕士研究生。这一举措在中国高等书法教育史上同样具有里程碑意义,对于延续和发展既有教育成果、保持和弘扬书法篆刻专业学科精神功莫大焉,也开辟了中国高等书法教育和当代书法发展的崭新格局。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上的习书热潮愈发高涨,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东西方思潮在文化艺术领域的交流与碰撞愈发频繁,随之而来的是大众对于继承和创新之间的迷惘与困惑。因此,培养具有广阔的学科视野、敏锐的学术思维的书法人才,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基于这样的局面,浙江美术学院几度向文化部申请,率先获批在全国恢复书法专业的本科教学,于1985年开始隔年招生。此后,国内外其他高校也相继开设了与书法有关的专业课程,高等书法教育事业在新形势下蓬勃发展。而此后经过1996年开始的博士招生和2001年率先设立书法系,中国美术学院的书法专业形成了完备的教学体系与学科构架,为国内外其他高校书法专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依据。
沙孟海、刘江、章祖安与第一届、第二届部分本科生合影
沙孟海、刘江与第一届书法研究生及日本插班生合影
方介堪与第一届、第二届本科生合影
1981年书法专业老师与进修班留学生合影
沙孟海率研究生赴绍兴瓷厂考察
沙孟海率研究生赴绍兴瓷厂考察
1980年沙孟海给研究生授课
1980年夏刘江率研究生赴山东考察
1980年夏刘江率研究生赴山东考察
1980年夏刘江率研究生赴山东考察
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刘江在阅卷
虽然书法在当今社会的受众面日益广泛,各类书法活动频繁,资讯发达,但大众对中国书法的深入理解,对其精神内核、文化内涵的深层把握仍亟待加强。有鉴于此,中国美术学院从理论与实践双翼齐飞的战略构想出发,以建构中国经典传统文化所强调的从“日常书写”到“内在修为”“诗书画印”的四全体系为目标,于2009年在全国率先开设了“书法学与教育”的本科专业方向。通过设立这一专业方向,力争培养出一批人文素养深厚,能引领时代书风,能独立对传统书法篆刻艺术进行有价值、有意义的学术研究与教学的优秀人才,充分发挥书法这一传统文化艺术的社会价值。
一次次“敢为天下先”的举措,离不开高度的文化使命感,离不开严谨的治学态度,更离不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时代担当。
书法作为古代文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从蒙童教育开始,不但是培养生存、发展的技能,也是以此构建一种严谨端正的学习、生活态度,进而使得文人士大夫以此修身自律,陶养文心,抒怀寓情,从审美和精神层面进行艺术创造。在此期间,传统书法教育以各种不同的目标和方式,为中华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因此,当潘天寿等先生提出创办书法专业的时候,其目的远不仅在于强化书法功底以提升中国画教学质量,也不仅止于培养书法篆刻艺术的传承者与接班人,更承载着他们“恢复中华文化的世界地位与尊严”的崇高理想。当我们在几十年后回顾先辈创办书法专业的经过时,不仅要感佩于他们“为天下先”的勇气与担当,更要充分认识到他们创办书法专业背后深刻的文化思考,将之贯穿到今日的教学实践,从而为当代的书法教育注入更为丰厚的文化内涵。
高等书法教育的开创,不仅依靠着前辈们的责任感与勇气,更离不开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与卓绝的学术眼光。透过堆积如山的手稿,翻过泛黄的纸页,我们可以发现,书法专业最初的师资配置、讲授提纲、课程设置等各方面无不是经过反复的推敲与论证。例如在设立专业之前的1962年,学校就三次召集校内外专家对书法讲授提纲进行审议,对小到执笔方法,大到课程设置等诸多问题进行了反复讨论,而且其中交织着各类观点的彼此争鸣。再如由诸乐三撰写的篆刻教学大纲,不但经过其自己的反复斟酌与修正,也经由陆维钊、潘天寿等先生字斟句酌的修改与建议。与这种严谨态度相伴的是前辈们高绝的眼光。一方面,他们的教学理念从来不是局限于书法篆刻本身,而是将这门艺术作为人综合修养的一部分,强调通才教育,以学养书。例如潘天寿认为“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画画”;陆维钊认为“学习书法技术之外,一定要读书,不然就变成写字匠”;沙孟海认为“作为一个书法家,一方面要了解文字的结构和书体源流,借鉴名迹,熔铸古今,推陈出新,自成风貌;另一方面还得转益多师,要有字外功夫,诸如文学、文字学、史学、哲学等学问修养,更要有崇高的人格修养”。另一方面,当时虽然书法专业尚处草创期,书法学科远未成型,但他们高瞻远瞩,对整个书法学科与教育的发展,以及相关问题都有着超越时代的远见卓识。例如,陆维钊在1979年暑期为首届书法硕士研究生手订的《教学纲要》,分为九大部分,六十个问题,内容涵盖了书法本体以及与书法相关的方方面面,其中有很多都成为当今书学研究与创作的热点问题,甚至还有不少问题是如今才得到重视并有待解决的。
1979年9月陆维钊为首届书法硕士研究生订《教学纲领》(手稿)
潘天寿《治印谈丛》手稿选
诸乐三《谈谈“使用印章的问题”》手稿
刘江教学手稿
章祖安的各类资料、手稿
处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书法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在发展书法高等教育的同时真正构建起书法学与书法教育的框架,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完善书法学科的基础研究,形成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法,为当代书法创作提供导向与借鉴,是新一代书法学人面临的重大课题。1981年,首届五位硕士研究生朱关田、王冬龄、邱振中、祝遂之、陈振濂通过论文答辩毕业,成为“文革”后中国第一代书法学科的高学历人才而备受社会瞩目。他们经历了历史的风雨和岁月的磨砺,对民族、对时代、对教育具有强烈的使命感与担当。他们笃志、精进、锲而不舍,长期致力于各自不同的学术领域,在研究和创作上引领时代风尚,引起了国内外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并成为推动当代书法发展、促进文艺事业大繁荣的重要力量。
经过五十余年的探索和发展,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的几代教师砥砺前行,含弘光大,为学科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今的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师资经过培育和引进,已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实践和理论兼善,专业精深的教师团队。教师中具有博士学历的比例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副高职称以上教师超过百分之七十,教师团队在事业上精进向前,在教学上重视固本培元,与古为新,学术上和而不同,融合共生,这正是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始终充满活力、特色鲜明、勇立学科领域潮头的保障。书法艺术的繁荣发展,不仅需要高精尖的人才与成果,也需要实现各教育层次的相互贯通和交流传播。作为中国高等书法教育的拓路者,中国美术学院于1979年成为改革开放后国内首招外国留学生的院校,迄今为止招收了一大批热爱中国书法,有志于传播中国文化的海外学生。在社会教育方面,1982年,书法专业针对社会需求面向全国开办了教师进修班,后又于1994年首开成人教育大专班,诸次率先之举,体现着高等院校应有的社会责任与时代担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王冬龄书法作品
祝遂之书法作品
经历了五十余年的发展,中国高等书法教育已经形成了包括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在内的完备体系,书法学也成为了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书法高等教育对当代书法理论与创作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功不可没。在多元文化相互交织、多样思潮彼此激荡的信息时代,书法学科、书法高等教育如何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沈浩书法作品
韩天雍书法作品
沈乐平书法作品
张爱国书法作品
戴家妙书法作品
在中国美术学院的书学之道上,先辈们的跋涉,给予我们的是精神上的鼓舞,理念上的启迪,更是探索和奋进的基础与阶梯。今天的书法专业在学院构建以“视觉艺术东方学”为核心的学科发展中,进一步朝着文人化与学科教育完美结合的方向迈进。人才培养以“哲匠”为旨归,以“品学通、艺理通、古今通、中外通”为目标,以“大学望境”“哲匠精神”“人民之心”“美美与共”为思想引领,努力培养出一批有诗性、有风骨、有内在修为的文化人,具有时代引领意识、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担当的学者、书法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不仅是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的崇高理想,同样也是当代书法学科与教育的时代担当!
冯立书法作品
李明桓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