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水头单侧渐扩消力池水力特性数值模拟研究

2019-09-26赵东阳尹进步王国杰张曙光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9年9期
关键词:消力池校核脉动

赵东阳,尹进步,王国杰,杨 彦,杨 钊,张曙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陕西 杨凌712100)

0 引 言

高水头、大流量的高坝泄洪消能问题,往往是大型水利水电枢纽工程设计中重大而复杂的科学技术问题。需要综合考虑挡水建筑物、泄水建筑物和兴利建筑物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合理布局,并根据坝址的地形、地质和水文条件,合理选取泄洪方式、泄水建筑物的型式和消能方式[1]。同样,本次研究借助的高水头岸边溢洪道之所以采用底流,是由于鼻坎位于岸边,距离主河床较远,且水舌挑距有限,无法落到河床,故只能放弃挑流采用底流。原方案消力池边墙不扩散,通过模型试验发现由于跃后水深不足,消力池内未能形成淹没水跃,为增加消能水体,采用边墙扩散来增加消力池尺寸。由于该消力池右侧边墙为山体且坡度较陡,开挖工程量和边坡支护量较大,而左侧边墙在河道内,开挖量不大,因此采用单侧渐扩。

目前使用数值模拟分析消力池内水力特性的研究较多,Iwao,Katakam研究发现对称扩散消力池,消能率较高,流态较好[2,3]。王月华利用数值模拟提供的消力池Fr值、紊动能分布图和流速矢量图,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三级消能池水流和消能情况[4]。郑梅玲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消力池内部流场,发现渐扩式能使水流横向扩散的空间增大,增强消力池首部水流的立轴旋滚[5]。上述只是关于对称扩散消力池的研究,而针对单侧渐扩消力池的研究较少,本文参考相关工程资料[6-11],采用Flow-3d软件中RNGk-ε双方程紊流模型基于VOF方法,对某工程单侧渐扩消力池进行数值模拟,得到水面线、流速、压强和紊动能等水力参数,并与模型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1 数学方法及模型建立

1.1 控制方程

采用RNGk-ε双方程湍流模型对消力池进行数值模拟,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和k-ε方程表示如下:

连续性方程:

(1)

动量方程:

(2)

紊动能k方程:

耗散率ε方程:

(4)

1.2 VOF方法

采用VOF方法[12]追踪水流自由表面,该方法定义流体体积函数F=F(x,y,z,t)表示计算区域内流体的体积占据计算区域的相对比例。对于某个单元,F=1表示该单元被流体完全充满,F=0表示该单元是个空单元,没有流体,F=0~1表示该单元被流体部分充满,VOF中自由表面的复杂变化可用函数描述为:

(5)

式中:Ax、Ay、Az分别为x、y、z三个方向可流动的面积分数;u、v、w为流速;VF为可流动的体积分数。

1.3 模型建立

计算区域包括进水渠、控制段、泄槽和消力池及部分海漫,总长323.00 m(见图1)。溢洪道为岸边开敞式有闸控制正槽溢洪道,控制段设置两孔闸门,泄槽陡坡段设有两道掺气坎。溢洪道出口采用底流消能,消力池采用单侧渐扩式,底板高程为834.00 m,进口宽14.00 m,出口宽20.37 m,长84.53 m,消力池出口采用直立尾坎,为增加跃后水深,在直立尾坎上设置高2.50 m、宽1.50 m不连续的梯形墩,边墙扩散角度为5.6°。查阅资料得知,实际工程扩散角度一般较小,通常小于5°[13],与本工程差别不大。此处校核工况下消力池底板以上水头为89.08 m,水头相对较高。工况情况为:校核工况闸门全开,上游水位为923.08 m,下游水位为846.81 m,泄量为513.30 m3/s,消能防冲工况时闸门对称开启,开度为3.68 m,上游水位为921.50 m,下游水位为846.08 m,泄量为280.00 m3/s。定义溢流堰上游立面前32.50 m断面为X=0+00.00 m、溢洪道右侧边墙外立面为Y=0 m(右侧墙内壁为Y=2.50 m位置)、消力池底板下部6.10 m高程的水平面为Z=0 m,即消力池底板高度为Z=6.10 m。计算区域全部用结构化网格来划分,单元尺寸为 ,网格总数大约790万。

图1 溢洪道结构(单位:m)Fig.1 Layout of the spillway

边界条件:计算区域上下游为压力边界,并给定水位;底部及左右两侧均为壁面边界;顶部为压力边界。压力求解器选用广义极小残差算法(GMRES),基于压力隐式求解法(Implicit);计算结果数据输出间隔2 s,输出数据有流速、压力、水的体积分数、自由液面高程等;初始时间步长定为0.000 1 s。

2 计算与试验对比

为确保计算结果的可靠性,此处分别将消能防冲工况和校核工况下计算得到的水面线、流速、压强等水力参数与相应工况的模型试验数据进行对比。用于对比的试验模型按重力相似准则设计,模型比尺为 1∶40。

2.1 水面线

两工况下计算水面线与试验水面线对比见图2。从图2(a)可以看出,消能防冲工况试验水面线与计算水面线吻合较好,在桩号0+224.26 m两者重合,相对误差为0%。在桩号0+280.00 m处,两者相对误差最大,为12.30%,但考虑消力池内水流翻滚剧烈,水面波动较大,仍认为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图2 水面线对比Fig 2.Comparison of surface line

校核工况试验水面线与计算水面线对比由图2(b)可见,两者相差甚微,最大相对误差出现在桩号0+290.00 m处,仅为7%。

对比两个工况计算结果发现,随着流量的加大,水面爬升梯度越大。由于此消力池边墙扩散角度较小,仅5.6°,计算扩散侧水面线(见图2)与计算中心线位置水面线对比发现两者基本重叠,故而无必要对渐扩侧水面线进行研究。

2.2 流 速

此处首先对计算得出的中心线处底、表流速与相应的试验值进行对比如图3所示,可见两者相差无几,在此基础上,对计算中心线位置沿程流速分析之后,又详细分析了水平面流场。

图3 消力池流速对比Fig.3 Comparison of stilling basin velocity

消能防冲工况下沿程流速分布见图3(a)所示,可见在桩号0+253.00 m以前,底部正向流速较大,超过10 m/s,在桩号0+268.50 m以前,表面流速为负值,说明该区域表面水流流向为回流。在桩号0+259.00 m以前,表面反向流速较大,超过3 m/s。

分析校核工况下沿程流速分布[见图3(b)]发现,表面流速在桩号0+279.50 m以前为负值,水流流向为回流。反向流速在桩号0+270.00 m以前流速较大,超过3 m/s。底部正向流速在桩号0+270.00 m以前流速较大,超过10 m/s,对两个工况计算与测试结果对比发现,在桩号0+224.50~270.00 m区域,两工况底部正向流速超过10 m/s,表面反向流速超过3 m/s,对实际工程而言,该正向流速与反向流速可能偏大,容易形成底板磨蚀破坏。

试验发现扩散侧表面时而存在立轴旋涡,消能防冲工况时在桩号0+278.00 m位置[见图4(a)],校核工况时在桩号0+289.00 m[见图4(b)]。然而消力池内流态复杂,水体来回波动频繁,试验测量池内水面及以下流场不便,为了对池内流场分布规律进行深入探索,下面采用数值模拟对水平面流场进行分析。

2.3 水平面流场

平面流场能清楚反映水流的运动轨迹,为准确捕捉流场的运动过程,每个工况分别均截取三个高程的水平面流场,如图5所示,消能防冲工况截取的平面分别为Z=6.20 m,Z=10.20 m和Z=18.73 m,校核工况截取的平面分别为Z=6.20 m,Z=8.24 m和Z=18.73 m。两种工况Z=18.73 m截面均无上游流速矢量,是由于消力池上游水面较低,未被剖切到。

图4 消力池流态图Fig.4 Flow pattern of still basin

图5 消力池内不同高程流场分布图Fig.5 Distribution of flow in the still basin

消能防冲工况下水平面流场见图5(a),Z=6.20 m截面接近消力池底板,渐扩侧尾部的立轴旋涡涡心在桩号0+280.00 m(与试验测得桩号0+278 m接近),范围大约在X=281.4~290.3 m,Y=19.26~20 m,漩涡范围较小。由Z=10.20 m截面可见左边渐扩侧在桩号0+221.75 m处产生翻滚漩涡,即跃首位置,同时渐扩侧尾部的立轴旋涡基本消失。由Z=18.73 m水平面流场可见,旋滚区发展到0+275.00 m停止,即跃尾位置。

校核工况见图5(b),由Z=6.20 m流场分布图可见,在消力池渐扩侧尾部的立轴旋涡涡心桩号为0+291.00 m(与实测的桩号0+289.00 m接近)。旋涡范围较大,大约为X=281~298 m,Y=13.52~20 m。观察Z=8.24 m平面流场可见,跃首在桩号0+229.01 m处,位于左边渐扩侧的漩涡范围缩小。由Z=18.73 m得出,跃尾在桩号0+296.00 m位置。跃尾横轴在渐扩侧向下游倾斜的角度较消能防冲工况更大。

对比两个工况水平面流场发现,渐扩侧尾部存在立轴旋涡,靠近消力池底板旋涡范围最大,随高程升高逐渐减小,且随入池流量加大,旋涡范围越大。跃首横轴在渐扩侧向上游移动,跃尾横轴在渐扩侧向下游移动。分析其原因,水流受到右侧边墙约束,只能向左边约束较小的渐扩侧扩散,由此在底板附近产生的立轴旋涡将跃尾横轴推向下游,将跃首横轴推向上游。

2.4 时均压强

试验中消力池中心线处时均压强采用玻璃管测试,由试验结果与计算结果对比图图6可见,两工况在桩号0+260.00 m以前计算与试验结果相差甚微,最大相对误差不足5%,在桩号0+260.00 m以后误差稍大,消能防冲工况相对误差小于10%,校核工况相对误差最大值仅为5%,计算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

各工况下时均压强基本均呈现先增后减再增之后逐步趋于稳定,消力池内均未出现负压。桩号0+221.50~232.30 m区域为反弧段,受离心力作用,水流剧烈碰撞消力池底板,造成局部压强迅速增大。之后离心力减小,压强逐渐下降。在桩号0+242.50 m位置,校核工况比消能防冲工况的上游水头大,弗汝德数大,跃前水深小,即静水压强小,所以该位置校核工况时均压强值比消能防冲工况时小。该部位流速较大,压强较低,在实际工程中,掺气量不足的情况下,较容易破坏,而本工程中设有两道掺气坎,且水面较薄,掺气量足够,因而发生破坏的可能性较小。桩号0+242.50~270.00 m区域上部为水跃,水面迅速爬升,且水跃有向下游的推力,因此压强回升较快。桩号0+270.00 m之后水面逐渐平稳,压强也随之平稳。

扩散侧压强如图6所示,计算中心线位置与计算扩散侧水面线基本重叠,在消能防冲工况下,两者相对误差最大仅为8‰,校核工况下最大仅差2%,差别甚微,因此文中不再对扩散侧压强进行分析。

图6 消力池压强对比Fig.6 Comparison pressure stilling basin

2.5 探讨计算紊动能与试验脉动压强

紊动能是能够体现水流由紊动而产生的能量耗散程度的重要指标,其可以衡量流体的紊动状态,对考察水跃消能的防冲建筑物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的 RNGk-ε双方程紊流模型可以计算水流的紊动能:

(6)

式中:u′为脉动流速。

图7 消力池底板紊动能云图Fig.7 Calculated turbulent energy of stilling basin

由消力池底板紊动能云图图7可见,紊动能向渐扩侧扩展明显,随水位流量加大,范围逐渐向消力池中心线移动。因此消力池重点防护区域偏向渐扩侧。

图8 紊动能纵剖面图 Fig.8 Turbulent energy longitudinal section

图9 消力池底板脉动压力Fig.9 Stilling basin floor pulsation pressure

取紊动能最靠近上游位置纵剖面(见图8),与试验中相应位置脉动压力(见图9)进行对比发现,消能防冲工况下,在桩号0+225.00 m处脉动压力最大,脉动压力均方根最大值为34.80 kPa,对应到紊动能云图上为红色区域的起始位置[见图8(a)]。校核工况下,脉动压力在桩号0+238.00~242.50 m范围最大,脉动压力均方根最大值为47.20 kPa,对应到紊动能云图同样为红色区域的起始位置[见图8(b)]。由此可见紊动能云图可能反映脉动压力分布情况,分析其原因,紊流由大小不同尺度的涡体(或漩涡)所组成,尺寸各异的漩涡在高速水流中旋转,转向与水流方向一致的一边流速增大,因而压强变小,另一边则流速减小压强增大;两边的压强差产生的推力,对于涡体而言就是升力。当升力足以克服水流的黏滞阻力时,涡体将上升做横向运动,进入流速不同的流层,即产生水流质点的混掺作用。由于紊流中有无数个转向与大小不同的涡体,所以水流的混掺作用一直杂乱无章地进行着,从而导致了水流流速的脉动;根据能量方程就导致了压强的脉动,两者直接关联。所以脉动压力必将受到脉动流速影响,紊动能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脉动压力分布情况。

3 结 论

本文采用Flow-3d软件对单侧渐扩消力池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了水面线、流速、压强、湍动能等水力参数分布规律,并与水工模型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得出结论如下:

(1)Flow-3d软件中的RNGk-ε双方程紊流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单侧渐扩消力池中的水力特性,数值模拟结果与模型试验结果吻合较好,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2)详细分析消力池内流场,发现跃首横轴在渐扩侧向上游移动,跃尾横轴在渐扩侧向下游移动,且随流量的加大,移动的距离会逐渐加大。

(3)通过水平面流场分析发现,消力池渐扩侧尾部产生立轴旋涡,接近消力池底板漩涡范围最大,向上逐渐减小,且随流量加大,范围将越来越大。

(4)对比计算紊动能和试验脉动压力得出:紊动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脉动压力分布情况;反弧段及消力池底板前部的脉动压力较大,设计上应对这些区域加强防护。

猜你喜欢

消力池校核脉动
发电机进相试验失磁保护与低励限制配合关系的校核
变电站一键顺控不停电校核应用
RBI在超期服役脉动真空灭菌器定检中的应用
跌坎式底流消力池边墙突扩宽度对池长的影响研究
底流消能平底和跌坎突扩消力池水力特性三维数学模型计算比较研究
基于卫星遥感图像的收费站位置自动识别与校核
FPSO火炬塔海运绑扎方案及强度校核
Loss of cavin1 and expression of p-caveolin-1 in pulmonary hypertension: Possible role in neointima formation
红石嘴枢纽冲砂闸水毁加固方案设计
浅谈我国当前挤奶机脉动器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