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能力达成度评价的第二课堂实施探索

2019-09-26赵岩松崔江涛张志为

计算机教育 2019年9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毕业环节

赵岩松,崔江涛,张志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1)

1 第二课堂背景

第二课堂是相对于日常教学的课堂而言的,是指在学校第一课堂教学活动外进行的与第一课堂教学相关的教育实践活动[1],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发展特长、增加学识、陶冶情操的学习、教育、交流和实践活动。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有机补充,是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包括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化艺术、体育活动、工作履历、技能特长和思想成长等方面。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业驱动发展的关键在于需要一大批创新创业型人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高校的第二课堂以其活动的广泛性、形式的多样性、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尤其是相比第一课堂的全新教学方式和沟通机制,可以更好地引导大学生自我发展,成为大学生培养创新能力的不可或缺手段。因此,发挥好高校第二课堂作用,构建合理的第二课堂评价机制,激发大学生更多更深层次地参与第二课堂,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作用。

2 第二课堂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第二课堂活动缺乏整体规划

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缺少顶层设计,多数受制于办学条件、场地要求、组织人员水平等因素,通常是“有什么样的条件办什么活动”,更多地考虑活动是否受欢迎,很少考虑学生需求或学生在活动中的能力培养,甚至有很多学校和社团组织为了保证第二课堂活动数量,“为举办活动而举办活动”,重复举办低水平活动。学校对第二课堂活动缺乏规划,使学生在校期间无法了解要参加的活动,很难合理安排第二课堂时间,最终导致学生对参加第二课堂活动除了疲于奔命就是兴趣不高。

2.2 第二课堂活动与专业教育脱节

传统观念中学生的第一课堂是“学”、第二课堂是“玩”,认为第二课堂是学校的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业余生活的手段和方式。学校一直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进行割裂,尤其是在设计第二课堂活动时更多从学校管理层面出发,全校“齐步走”,所有专业学生参加活动都一样,缺少和学生专业相结合的活动,更缺少和专业能力相符的非专业能力培养的活动,这也是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直不受重视的原因之一。

2.3 第二课堂活动缺少合理的评价体系

随着国家对人才素质能力的不断重视,很多高校推出了评价第二课堂的“第二张成绩单”,但是在第二张成绩单评定过程中缺少合理的评价体系。学生在参加完成第二课堂活动之后,学校只是简单依据学生是否签到来评价学生此次活动表现,缺少深层次对学生参加活动的各项能力达成进行评价,对学生素质能力评价准确度不高,导致第二张成绩单一直很难被社会和用人单位认可。

3 工程教育能力达成度评价

工程教育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证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是一种以培养目标和毕业出口要求为导向的合格性评价[2]。教育部提出,从2015年到2020年,每年认证500个专业,一个周期(6年)认证3 000个专业,覆盖全国20%~30%专业。工程教育认证作为教育部五位一体评估体系中的核心,其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体系已经成为衡量学生能力达成的重要评测方法。

毕业要求的达成度评价机制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内涵是跟踪某届学生的学习规律对毕业要求进行达成度评价,并且要反映学生毕业要求达成的总体情况。通用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体系如图1所示[3]。

图1 通用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体系

首先,基于OBE(产出导向)理念,调查利益相关者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如用人单位、学生、教师等,结合行业发展前景、新计划发展和新的岗位职业需求,明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并且梳理支持上述培养目标的毕业要求,对毕业能力要求进行详细分解。

其次,明确支撑各种能力要求的教学环节,包括课程教学、实践教学、课程设计、综合工程设计等学生在校期间所有必修环节,按照教学环节对指标点的支持力度和课程对相关毕业要求指标点分配权重系数,每个指标点支撑课程权重之和等于1,最终构建教学环节对毕业能力要求的支撑矩阵。

最后,收集各教学环节相关评价数据,采用课程成绩评价法计算某门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度,在课程评价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达到毕业要求达成度。如果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结果值大于等于达成度阈值,则表明对该项毕业要求的评价结果为“达成”,否则为“未达成”。评价结果反馈到培养目标制订环节,最终形成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机制。

4 基于达成度评价的第二课堂实施

4.1 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融合

各大高校都是以第一课堂作为学生能力培养和评价的唯一“阵地”,第二课堂虽然是学生培养方案的必修环节,一直被高校管理人员和学生当做“课外活动”,用来活跃文化氛围、促进身心健康。近年来,高效管理者逐渐认识到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提出将第二课堂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重要平台,但只是作为第一课程能力评价的辅助和参考。按照工程教育认证的相关要求,所有的必修环节都应支撑学生的能力指标点,因此第二课堂作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必修环节,在实施和评价过程中,将其按照第一课堂的必修课程进行评价,第一课堂课程侧重对学生专业能力的评价,第二课堂活动侧重对学生非专业能力的评价,两者能力评价形成“互补”,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完美融合,如图2所示。

以计算机专业为例,在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分配支撑权重系数时,将第一课堂按照学生的必修环节支撑相关指标点,如表1是毕业要求10指标点对应支撑教学环节,第二课堂按照课程进行处理,并将第二课堂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4.2 第二课堂活动设计

通过汇总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支撑矩阵,最后得出第二课堂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和相应权重的矩阵图,Yi表示第二课堂支撑的第i个毕业要求指标点,Wi表示支撑第i个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权重系数。以计算机专业为例,第二课堂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和相应权重的矩阵图,见表2。

图2 基于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

表1 毕业要求10指标点对应支撑教学环节

在第二课堂实施过程中,应该以第二课堂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作为第二课堂举办活动的总体纲领,不再是想到什么活动办什么活动、能办什么活动就办什么活动、学生喜欢什么活动办什么活动,而是要将活动举办与学生能力培养相结合[4],为保证每场活动的举办都是以促进学生能力提高和达成毕业要求为目的,该活动应该支撑“第二课堂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中的一个或多个。Ei表示支撑第i个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期望得分,其中:

表2 计算机专业第二课堂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和相应权重

考虑到学生参加活动时长不同、参与学生规模不同、参与效果不同,将活动区分为班级、院级、校级活动,对应系数分别是1、1.1、1.2;活动时间每过1小时,对应系数增加0.1(最多增加到0.3);考虑到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在活动中收获不同,每场活动按照组织者和参与者分别给出相应的评分标准和支撑能力指标点。

以计算机专业辩论赛为例,在以往实施辩论赛的过程中,辩题通常是时下热点或学生感兴趣的点,而基于达成度评价的活动实施过程中,要考虑到辩题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例如,组织一场“人工智能对人类发展利多于弊还是弊多于利”的主题辩论赛,在辩论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沟通和表达能力,在团队分工过程中学会了听取、综合团队其他成员的意见与建议,在专题的谈论过程中让学生理解作为一名计算机行业从业者应有的职业道德。对于活动参与者培养了职业规范、沟通、团队协作等方面能力,评分标准见表3;对于活动组织者,培养了沟通、团队协作和项目管理能力,评分标准见表4。

表3 辩论赛对于活动参与者支撑指标点和分数

表4 辩论赛对于活动组织者支撑指标点和分数

以某校为例,要求在校学生至少参加100场活动,包括各类课外活动、创新创业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保证所有参加学生均能够达到支撑某一毕业要指标点的目的,经过测算每位学生参加支撑每个指标点的活动不少于25场。每位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完成n场活动之后,形成一个活动对毕业要求指标点支撑矩阵,见表5。

表5 第二课堂活动对毕业要求指标点支撑矩阵

其中,Ei表示第j个活动支撑第i个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期望得分;n≥100。

4.3 第二课堂活动实施

第二课堂活动实施如图3所示,由班级骨干、学生会、团委和社团组织等发起第二课堂活动,明确该活动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和支撑每个指标点的具体分数,由学院和专业相关管理人员进行审核,审核不通过则退回至活动发起者,审核通过后则面向全体学生发布该活动。同时,针对每个活动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不同,系统会对着毕业要求指标点生成相关的评分标准和调查问卷,以便后期对学生能力的达成度评价。

学生通过在线报名参加活动,并按照活动相关要求完成此项活动。活动结束之后,系统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向活动参与者征求此次活动举办效果、活动组织者组织能力评价等,同时针对活动中团队完成的项目要征求活动参与者对队长、队友的评价;活动组织者通过参与者在活动的表现,结合活动要求给出每个学生的具体分数(针对每个学生都要进行单独评价)。

图3 第二课堂活动实施流程图

在能力评价过程中,学生对学生的了解程度更深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与日常课程普遍采用的试卷考试评价相比,在第二课堂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中采用问卷调查和学生互评的方式,更能反映学生相关能力的达成,对毕业要求能力的评定更全面和准确,尤其是对毕业要求中的非专业能力,如学生报名参加计算机专业辩论赛,在活动结束之后,通过综合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打分评价情况,最后得出此次活动系数X为1.2,参加此次活动的同学A的得分情况见表6。

表6 同学A参加计算机专业辩论赛活动得分

4.4 第二课堂支撑指标点达成度计算

每个同学在校期间参加完成n场活动之后方可到达要求,如果参加活动次数大于100场,则默认选取该同学参加活动总分数S最高的前100场作为该同学计算其第二课堂对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度的评价数据,表7是某一个学生参加的活动对毕业要求指标点支撑的实际得分矩阵。

其中,Sj代表学生参加活动j的总得分,Dij代表学生在活动j中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Yi的实际得分。

表7 一个学生参加的活动对毕业要求指标点支撑的实际得分矩阵

某一个学生的第二课堂对毕业要求指标点Yi的达成度为:该学生参加100场活动中每个活动支撑Yi的实际得分Di乘以该活动系数后的总和,除以该学生参加100场活动中每个活动支撑Yi的期望得分Ei乘以该活动系数后的总和。

该专业第二课堂对毕业要求指标点Yi的达成度为:该专业所有学生的第二课堂对Yi的达成度总和,除以该专业的学生总数。

4.5 第二课堂持续改进机制

在得到每个教学环节(包括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对相关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度后,将支撑某一指标点的所有教学环节的达成度评价结果相加,即为该指标点达成度评价结果值。随后,选取支撑每个毕业要求的所有指标点达成度评价结果值的最小值,作为该项毕业要求达成度的评价结果值。

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依据社会对专业毕业生的评价,结合学校定位和专业建设情况,划定该专业每项毕业要求达成度阈值,如果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结果值大于等于达成度阈值,则表明对该项毕业要求的评价结果为“达成”,否则为“未达成”。

以计算机专业为例,该专业教学环节对毕业要求10的支撑矩阵见表8。

毕业要求指标点10.1、10.2和10.3对应的达成度评价结果分别为0.749、0.773、0.827,取达成度评价结果最小值0.749作为毕业要求10的达成度评价值。假设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设置阈值为0.75,则毕业要求10评价值结果即为“未达成”,那么在下一轮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修订过程中,就要着重加强对毕业要求10,尤其是毕业要求指标点10.1的教学环节支撑。由此得出,在下一轮第二课堂实施过程中,该结果就会反馈到活动设计环节,需要着重开展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10.1的相关活动,这就形成了第二课堂对学生能力达成的“持续改进”机制。

表8 教学环节对毕业要求10的支撑矩阵

5 结语

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都是围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和安排的,在第二课堂实施过程中引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概念,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融合,并着重对第二课堂支撑学生非专业能力的培养,打通了“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的关系;用课程达成度评价理念来评价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将参加活动与学生能力培养相结合,实现了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成绩的量化;在学生参加完第二课堂活动后,对学生毕业要求能力达成进行整体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到第二课堂活动设计环节,构建了第二课堂质量提升的持续改进机制。第二课堂中的实施能力达成度评价机制,不仅有利于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也提高了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的质量,更为推动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毕业环节
提高种公牛精液品质的几个主要环节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01—02合刊
第二课堂
五环节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我们今天毕业了
毕业季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毕业了,能否学以致用
成长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