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致研中草药 勤勉笃行励后学
——记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药学院教授王戌梅
2019-09-26谢更好
□ 谢更好
王戌梅
著名的植物学家彼得·雷文曾说过:“植物构成生命的基础。通过神奇的光合作用,阳光中的能量被转化成人类所需的物质,比如:食品、衣物、住所、香水、药品以及人们不得不提的氧气。”千百年来,植物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夫百草之类,皆有补益,遭医人采掇,成为良药。”从中医学角度来讲,中药大多以植物入药,因此,通常把中药统称为本草。从《神农本草经》到《本草纲目》,几千年来的中医药文明,无不与药用植物以及中医药防治疾病的卓越功效联系在一起。“在植物科学家的眼中,所有的植物都是平等的。特别是在生物进化的长河中,每一个物种都是不可或缺的。也许在他人眼中的毒草,也可以发挥治疗疾病的作用。通过研究植物也能体现出中国人自然哲学的思想,这也是为什么经历了这么多年,我一直坚信和植物打交道不仅能探索生命进化的奥秘,还能为中国医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药学院教授王戌梅说。在药用植物分子遗传与资源、分子生药学、生药的品质评价等方面前行多年,她愈加笃定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意义所在。
寄情中医百草,构筑科研理想
踏实与努力,伴随着王戌梅的学生时代。高考时,品学兼修的她顺利获得了直接保送资格。面对这个他人艳羡的机会,“倔强”的她却在当时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放弃保送,参加高考,并于1995年顺利考取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药用植物学专业。“我认为高考是我十几年学生生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不参加会很遗憾。”她说。
世界是一座花园,每个人都是园丁。初入大学校园,王戌梅对自己所学的药用植物学专业充满了懵懂。但随着深入的专业学习,她逐渐发现了药用植物学之中充满了无穷的趣味性,并勾起了她一系列小时候对于植物的记忆。“依稀记得幼时,我曾将一种植物的种子放在麦秆之中当枪子推出去捉弄小伙伴,通过学习,我才知道这一植物叫作麦蓝菜,其干燥成熟的种子入药称王不留行,具有活血、通经、消肿等功效。小时候,我还经常听到大人们在讲一种名叫‘水飞机’的植物,原本以为这是一种天上的飞机,进行专业学习之后我才意识到,原来这一植物的名称叫作水飞蓟,其果实是一种天然的保肝药。”王戌梅说。这些故事,让她改变了自己幼时的认知,从而也对自己的专业兴趣愈加浓厚,并决心在这一领域中继续探索、前行下去。在此之后,王戌梅又顺利考入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学专业读研。“药用植物学是植物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因此想要深刻了解药用植物学,就一定要在植物学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生期间,王戌梅在植物学研究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扎实的科研基础支撑下,她于2002年7月硕士毕业后顺利进入西安交通大学药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
为研孜孜不倦,为学自我提升
屠呦呦曾说过:“我喜欢宁静。蒿叶一样的宁静。我追求淡泊,蒿花一样的淡泊。我向往正直,蒿茎一样的正直。”由此可见,植物学研究所带给科学家的哲学思考是无穷的。来到西安交通大学药学院从事科学研究以来,王戌梅坚守着自己作为一名中医药研究者的职责,一方面在药用植物分子遗传与资源、分子生药学、生药的品质评价等方面攻坚不辍,另一方面还担任着教学及院系的管理工作。
从一名学生到一名科研人、一名教育工作者,王戌梅兢兢业业,从未有一刻懈怠。在日积月累的日常工作中,她逐渐体会到,教授学生以及自我学习完全是两种概念,她希望自己能够有更加深厚的科研积淀,来承担好一名师者的职责,因此,她决定继续深造,攻读了沈阳药科大学中药学院中药资源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并获取了博士学位。虽然那段时间一边要攻读博士学位,一边还要平衡教学工作,异常忙碌,但王戌梅仍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而这些所带给她的便是更加扎实的专业素养与科研积淀,从而也使她今后的教学以及科研工作进展得更加顺利。特别是在中药道地性研究中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
自古以来,中药道地性的研究一直是中药学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历代中医药学家对中药性、味的认识和运用都是以道地药材为基础的,许多临床常用方剂的疗效也均是建立在道地药材的基础之上。因此,对药材道地性形成的原因和机制的研究对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理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众所周知,道地药材发挥疗效的根本是其独特的化学成分,而化学成分往往是药材基原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形成是其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黄是我国重要的常用大宗药材,其道地产区较为清楚,是研究药材道地性形成的理想材料。围绕大黄道地性的形成机制这一科学问题,王戌梅从大黄原植物出发,围绕这一课题从形态变异、分布格局、化学成分及分子机制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先后申请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及面上项目3项,在这些项目的支撑下,她开始领导科研团队对这一研究方向展开了深入的探索。
通过近年的研究与探索,他们发现大黄的3种原植物应被归并为同一种,其道地性的形成根本是种内产生了化学分化,蒽醌类含量高的化学宗与道地产区相吻合。转录组数据初步发现了与蒽醌类生物合成途径有关的以及在道地与非道地产区存在差异表达的关键酶基因,这种差异表达可能是导致道地产区蒽醌类化合物含量显著高于非道地产区的直接原因。另外,他们发现在道地与非道地产区的生态位存在显著分化,土壤因素在大黄道地与非道地产区也存在差异。研究结果不仅能够解释药材的道地性形成的机制,更主要的是在野生药材资源日益减少的情况下为开展药材定向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
团队合影
勇担科研使命,勉励后学之士
为了植物学研究,王戌梅曾吃过不少苦,她曾深入到高海拔地区采集植物,不管在体力还是心理上都要承受极大煎熬。但多年下来,她切身体会到了植物服务人类的重要性,并从未后悔过自己的选择。从当初硕士毕业到西安交大,白手起家,到今日分子生药学团队的初具规模,王戌梅一直前行在中药学研究的道路上,而她对中医药研究的情怀一直贯穿在自己的科研生涯之中,历久弥坚。
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她还以访问学者身份在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从事科研合作工作,而这趟爱丁堡之行,让她受益良多。这座始建于1670年的植物园,分为4个园区,王戌梅所在的爱丁堡园区,保存了大概有34000多种活植物,60%来自于野外收集。在这其中,包含了约有1600多种来自中国的植物,许多中国的植物学家都会来到这里查阅标本。“标本是从事中药资源调查与研究的根本所在,虽然这里边大部分植物都来自中国,但是我国却没有一个植物园能做到这种水平。”王戌梅遗憾地说。
除此之外,在爱丁堡植物园中经常会看到一些小朋友在学习、绘画,园区也经常会不定期举办各种科普活动,这些都对青少年科学知识的熏陶以及科学体验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以此为启发,回国之后,王戌梅也会经常跟学生们普及植物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并坚定地投身到植物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青少年的科普教育工作中。近年来她主编著作《中草药识别手册》(西北地区分册),参编教材《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鉴别与开发利用》《中药资源学》等多部著作,先后在国内外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在药用植物分子遗传与资源、分子生药学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绩。
坚定的信念和对药用植物研究的热爱鞭策着王戌梅不断前行。静心致研中草药,勤勉笃行励后学。“希望今后我还能在中药综合开发关键技术的转化应用、药用植物学资源与保护、教学工作、研究生培养以及植物科普工作中做出更多贡献。”王戌梅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