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乌篷船上游东湖竺一丹

2019-09-25

浙江林业 2019年7期
关键词:乌篷船仙桃宛若

虽为人工 宛若天成

东湖由来。相传东湖所在地原是一座青石山,当年秦始皇东巡至此,曾采摘山上的箬草喂马,因名箬山。由于箬山的石质成分简单,结构密致,石料色泽丰富,五彩斑斓,十分利于石匠开凿雕琢,于是自汉朝起,石工们相继在此凿山开石。历经千百年的开采,这里形成了险峻的悬崖峭壁、奇特的洞穴深潭。也正是这奇石秀水吸引了陶渊明第45代孙——会稽陶堰乡绅陶浚宣的目光。1896年,陶浚宣购得地产后巧妙设计,筑堤200丈,堤外为河,堤内藏湖,利用原有的山、水、洞与修建的桥、路、宅、亭,构成了这“虽为人工,宛若天成”的秀美风光。

乌篷船。享有绍兴“三乌文化”之首美誉的乌篷船是东湖的一大特色。乌篷船是绍兴独特的交通工具,船身狭小,船篷呈半圆形,用竹片编成,中间夹有竹箬,由于涂抹了混合好的桐油和烟煤,其色乌黑发亮,因此被称为“乌篷船”。步入景区,只见船夫们头戴乌毡帽,手脚并用,驾驶着小巧的乌篷船缓缓漂荡水中,配以湖光山色,好一幅绝美的江南水乡图。来到东湖,怎能不坐在乌篷船上,体验一番江南韵味呢?

码头。1号乌篷船码头是此番“乌篷船之行”的起点,所有的乌篷船都在码头边停靠。船夫们大多是当地人,纷纷趁着停靠时间畅谈一番,一时间,绍兴方言不绝于耳,这似乎是乌篷船和这汪江南湖水的绝妙搭配,仿佛一切都愈加生动、美妙了。一叶乌篷船可容1—3名乘客,在船上坐稳,桨声四起,“乌篷船之行”由此开始。

浓厚的水乡气息。“淡妆浓抹总相宜”,曾经,大文豪苏东坡面对雨中的西子湖,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这似乎是江南湖水的共同气质。彼时,细雨落下,雨中的东湖宛若一位娇羞的美少女,她的柔情化成了一汪碧波;她的美目如明月,嵌入了一弯弯小桥中;她那温软的身体,化成了清风,轻抚着游人的脸庞。置身于湖水之中,一切,都靜了。

乘船“误入”“桃花源”

仙桃洞。小船向前驶去,穿过一架小石桥,原本开阔的湖面变得狭窄了,眼前的石洞吸引了我的目光。只见前方湖水连绵,似乎可通船。继续向前驶去,光线暗了下来,倏忽之间,小船轻灵地转过一个弯,光线又重新明亮了起来。一时间,我还没缓过神,留恋地转头望去,只见一块厚不足盈尺的石壁中央凿有一道宽约2米的石门,门上赫然写着“仙桃洞”三个字,仔细一看,石门两侧还刻有一副楹联,写道:“洞五百尺不见底,桃三千年一开花。”船夫介绍,此洞因形似半个桃子而得名。石门上方有一处镂空,相传王母曾在此处种下一棵仙桃树,派天将前来把守,而那镂空之处正是天将椅摆放的位置。仙桃洞中,洞为水室,室内有门,连通别室,精妙无比。

喇叭洞。此洞上小下大,形状极似喇叭,故名“喇叭洞”。偶然一抬头,只见洞壁上刻着“空谷传声”四个小字。据说如果在洞内喊一声,声音便会四处回荡,经久不绝,甚至在远处的万柳桥上都能听见,因此喇叭洞又称“空谷传声洞”。实在难以想象,历代的石匠们是经过怎样的一番打造,才能让这妙不可言的喇叭洞展现在世人面前。

陶公洞。陶公洞呈螺旋状生成于山体中央,为竖井式洞穴,洞顶离湖面高47米,水深18米。如果说喇叭洞和仙桃洞给人新奇之感,那么陶公洞带给人的便是如临桃花源般的体验。在开阔的湖面上行驶一段路程后,我的眼前出现了一面岩壁,岩壁上是一首四言诗:“箬篑东湖,凿自人工。壁立千尺,路隘难通。大舟入洞,坐井观空。勿谓湖小,天在其中。”这是当年郭沫若先生游陶公洞时的有感而发。船继续前行一段距离,陶公洞的入口便出现在了我眼前。入口极窄,仅容一叶扁舟,愈往前,洞顶的漏光处就越狭窄,最后只剩小块蓝天,真有坐井观空之感。复行数十米,掉转船头,从洞口驶出,又豁然开朗,如临桃花源。

在烟雨朦胧之中,湖水泛起点点涟漪,两旁是满目苍翠,我置身于湖水之中,仿佛成了一位泛舟湖上的隐士,此时此刻,将凡尘俗世抛之脑后,只留这东湖水做伴,不亦乐乎?

猜你喜欢

乌篷船仙桃宛若
乌篷船
乌篷船,一袭烟雨枕江南
仙桃归谁
植物帮之仙桃
“心”田
乌篷船
仙桃
快乐新年
植物帮之仙桃
快乐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