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美人”皮飞霞
2019-09-25陈敏
陈敏
说到旗袍,人们通常会联想到“优雅”“温婉”等 词。旗袍之美,在于动静间的摇曳生姿,在于欲言又止的诗意。
一身精致的旗袍、一张开朗的笑脸……初见皮飞霞,她给人的印象是温婉、知性。
作为手工旗袍设计者、“旗美人”旗袍文化传承人,一谈起旗袍,皮飞霞的眼里顿时像闪着光一样。
而她与旗袍的缘分,还得从她的祖辈说起。
重振“旗美人”
皮飞霞是听着外婆讲的旗袍故事长大的。
上世纪30年代,上海有一家名为“旗美人”的旗袍店,店内的师傅曾是宫廷有名的裁缝,后来专为上海大户人家的夫人、小姐制作新式旗袍(海派旗袍)。
这家店就是重庆“旗美人”的前身。
1937年,“旗美人”搬迁到重庆,落脚在解放碑石板坡,由于历史原因,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关门停业。
皮飞霞的外婆是“旗美人”的第三代传人。
皮飞霞出生于1982年,在18岁生日时,外婆亲手给她做了一件旗袍作礼物。从那以后,她迷恋上了旗袍,经常穿着旗袍出入各种场合。
一年四季都穿旗袍的皮飞霞,也潜移默化地影 响着身边的朋友。
“看到我穿旗袍,朋友总是给予好评和肯定,这给了我很大的动力。”皮飞霞说,“旗美人”吸取了海派旗袍的精华,又融入京派旗袍理念,注重镶、嵌、滚、荡、盘、钉、钩、绣等传统工艺;其次,把握时尚元 素,追求个性设计,坚持纯手工制作。
皮飞霞爱旗袍,不仅仅因为它美,更因为它代表 着中国的传统文化。看着外婆日渐老去,这门手艺 可能失传,皮飞霞内心渐生不忍。
“外婆对旗袍的热爱深深感动着我,家里有这么好的旗袍制作手艺,不能断送在我手里,我就想着要让‘旗美人重出江湖。”皮飞霞说。
她觉得自己对旗袍的爱,增添了一分情怀和责任,她想让“旗美人”重新回到大家的视野。
为了重振“旗美人”,皮飞霞四处走访,终于找到数位以前在“旗美人”工作的裁缝师傅。2013 年,皮飞霞回到重庆,成立了重庆旗美人服饰有限公司,接过了传承人的接力棒。
“我每次看到一款面料,就忍不住去想这款面料呈现出来的旗袍是什么样 子,脑子里会迅速勾勒出一幅效果图。”在皮飞霞看来,旗袍不只是一件物品,它更应是展现一个人内涵、修为的一种标准,也是传统文化的象 征。
皮飞霞也爱好古琴和书法。在她看来,古琴和书法博大精深,跟旗袍有很多共通的地方。旗袍不仅能诠释女性特有的线条美和气质美,而且历史悠久,值得传承。
皮飞霞全身心投入到旗袍文化传承工作中。她不停地从外婆那里“取经”,慢慢对旗袍的理解也越来越深。
坚持不做流水线的旗袍
“我们的旗袍全是手工定制,坚持单件裁剪、手工打版、手工缝制。”皮飞 霞认为,机器是没有感情的,手是有感觉的。
“旗美人”的每一件旗袍,在成衣 做出来之前会有三次试样的过程,单单量尺寸就会涉及20多个数据。在试样的时候,裁缝师傅会做很多微调,以减少误 差。
测量完数据,裁缝师傅会根据版型进行手工剪 裁、手工敷衬,塑造更好的旗袍外形。在制作过程中,除了将裁片逐一检查、排放整齐、拼合缝制外,还要用暗线对领、袖、衩进行滚边,滚边条数越多,制作工艺越复杂,越考验裁缝师傅的功底。
最后,裁缝师傅对整件旗袍进行滚烫后,再做 一次质量检查,一件旗袍才算完工。
“‘旗美人的滚边工艺全是手工做出来的,要 求每一针的针脚均匀。”皮飞霞说,光是旗袍上的盘扣就有琵琶扣、葫芦扣等200多种,每一种都代表 了不同的寓意。
因为工艺要求严格,所以一件普通旗袍通常需要制作一个月左右,而制作一件工艺精美、样式考究、花样繁复的旗袍,花费的时间则更多。
回溯旗袍的发展,从宽袖到窄袖,从长袖到短袖,从高领到小立领,从长到短,从低开衩到高开叉,一路见证了中国女性对美的解放和追求。而在当今社会,怎样才能让旗袍和新时代的审美结合在一起呢?
在皮飞霞看来,制作旗袍花费的时间非常多,必须要有吃苦的心态,同时要懂得创新。
其实,皮飞霞学的是工商管理。作为传承人的她,在设计上也有自己的想法。
皮飞霞大胆运用贴近生活的雅致色彩,而非传统旗袍的大红、大绿;突破单一样式,设计出适合宴会、日常生活等多种场合的旗袍样式,尽可能满足 客户多样化的需求。
皮飞霞说,这是一个个性张扬的时代,旗袍也要与时俱进,正如“旗美人”对旗袍样式进行大胆创新,让旗袍时尚感更强,更能融入到各种不同的生活场景当中。
“我们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加入现代时尚的元素和理念,包括现在很多人的一些个性化元素,并把它融入到一起。”皮飞霞说,但既然是需要传承的文化,那么有些核心要素也是不可或缺的。领 型、盘扣、开襟……这些细节不仅要保留,而且要格外注重。
所以,皮飞霞坚持不做流水线的旗袍。对她来 说,她所做的旗袍就是要对得起面料,对得起每一针每一线。
目前,其手工旗袍制作技艺已被列为渝北区非 物质文化遗产。
建立扶贫旗袍手工工坊
自全身心投入到传统旗袍的设计制作以来,从学习制作到挖掘研究,旗袍已然成为皮飞霞生命的一部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为增加农村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今年,皮飞霞一直在忙一件事——在开州和石柱建立扶贫旗袍手工工坊,用旗袍制作技艺助力贫困户脱贫。
今年3月,皮飞霞和她的团队结合旗袍工艺特 色,为开州区大进镇大进坝社区70余名学员进行 了为期30天的培训。
最近,石柱县中益乡扶贫旗袍手工工坊也正式开业。经过培训,50名留守妇女全部顺利结业,初步掌握了镶、嵌、滚、荡、盘、钉、钩、绣等传统手工旗袍技艺。
经过培训的学员,可以做一些和旗袍相关的饰品,然后交到扶贫旗袍手工工坊,“旗美人”将定期安排技术员指导生产,统一配送生产原材料,统一回收產品。
“这样可以带动当地群众就近务工,增加她们家庭的经济收入,同时也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皮飞霞说,以盘扣胸针为例,一个人每天工作8小时,能够做出8到10个,按收购价每个10元左右计算,一个人一天就有80元至100元的收入,月收入能达到2000元至3000元。
“作为一个非遗传承人,参与非遗文化扶贫工作,为留守妇女、贫困人群讲解旗袍之美,传授旗袍 制作技艺,非常有意义。”皮飞霞说。
在皮飞霞心中,这美丽的旗袍凝聚着智慧与汗 水,早已不是一件物品,而是一件艺术品。它们跟 随时代,承载文明,将艺术与生活连接起来,是中华 民族的瑰宝。
“我会一直认真地把这件事做下去,希望旗袍 这门手艺可以世代传承下去。”皮飞霞说,这是她的梦想,同时也是责任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