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想从学生变成公司人,还得接受再教育

2019-09-25康恺

第一财经 2019年9期
关键词:大学生课程教育

康恺

2014年,高中毕业的樊宇翔看到一条网络新闻:“今年应届大学毕业生数量又创新高,727万名大学生正面临最难就业季……”一转眼,4年过去,当自己也应届毕业,面临从学生到社会新人的身份转变时,她惊讶地发现当年的数字如今已经攀升到了834万。

樊宇翔毕业于天津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这所大学是中国较早建立的财经大学之一,但它不属于985,也非211,樊宇翔和同学都很清楚自己在就业市场将要面临的挑战。刚上大学那会儿,专业课的老师就给他们指出了一条比较清晰的职业路线,大致分为银行、公司财务、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公务员这四条路径,其中,樊宇翔认为会计师事务所可能是她作为双非学生最好的出路之一。

这么想的不止樊宇翔一人。大三时,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开始了暑假和寒假的实习招募,身边的同学都报了名,这类面向大三的实习招聘本质上是公司为秋招储备人才,进入实习的同学在实习结束后会参加公司的转正答辩,一旦通過,拿到正式offer的几率非常大。但可惜的是,在这个重要的第一环节,樊宇翔就失利了,这让她愈发意识到竞争的压力,同时也开始思考自己相比其他同学到底有什么不足,公司为什么不选择自己。

带着这样的疑惑,樊宇翔觉得必须得做点什么,如果要进四大,秋招可能是最后的机会。从学姐那里,她了解到职前教育培训,其中有专门应对四大笔试和面试的辅导课程,樊宇翔觉得这比自己在网上找面试经验,或者找学长学姐求教来得更有效率和针对性,决定试一 试。

樊宇翔的求职压力可能是很多大学毕业生的真实写照。一方面,毕业生人数每年递增,而公司开放给大学生的职位却呈递减趋势,不管外企还是大型民企,都在这两年频频传出缩减校招名额的消息,这让即将面临就业的大学生压力倍增。智联招聘发布的《2019年大学生求职指南》显示,2019届毕业生对就业难度的感知比往年都要更为凸显,其中认为就业形势有难度的人占88.1%,较2018年上升了5.3%。

而与这种巨大的就业压力形成对比的,是大学生对职场的一无所 知。

在中国,高考是人生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在此之前,所有的教育似乎都在围绕着这一目标展开,因此,从义务教育到高考之前,学生的奋斗目标很明确,那就是考一个好的大学,在这样的教育机制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很少有机会真正思考未来,去了解一个真实的职场。

大学则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大学是一趟开放而充满未知的旅程,自由意味着自我负责,学生必须自己去找到那条出路。

“我们来看人生的每个阶段,上大学之前,我们都有一个既定目标,处于持续学习和考试的过程;到了工作以后,换工作、跳槽,这些也都是建立在有规划有认知的前提下。而恰恰是从大学毕业到找工作,这一时段里面存在大量的信息不对称。”在做完200个学生的访谈之后,探时代教育COO李承志这样解释学生们的焦虑。

大学本身并不是毫无反应,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当下的市场环境,很多大学都相当努力。根据智联招聘校园招聘事业部执行总监孙凌对高校的多年观察,不少高校对于新兴产业的跟进已经非常积极。“以新媒体为例,在2012年到2013年火起来之后,一些学校在2014年就推出了新媒体专业,相当于只用了一两年的时间就新开了个专业。但遗憾的是,一方面学校不知道怎么培养这些学生,另一方面等到4年毕业后,市场上新媒体从业者已经呈现一个饱和的状态。”

学校的更新速度很难追赶上市场变化的速度,也很难提供与当下市场需求相匹配的职业教育,更重要的是,大学也不该扮演这样的角色,“大学教育本身应该是教你如何学习、如何独立思考,其中包括批判性思维这些底层的思维模式。”孙凌说。

但企业也不想扮演这个角色。站在公司角度,它们并不想花太多时间和成本来培养一个职场“小白”,所以越来越多的公司注重学生的实习和工作经历,希望候选人有一定工作基础、具备实践能力、有职业认知。尽管一些企业也会和高校联动,参与到高校的人才培养中,但由于双方的根本诉求不同,始终难以完全匹配。

于是,在大学教育和公司需求之间,存在一条沟壑,等着被填补,一种新型的职业教育品类出现了。

职前教育的诞生

如果你对职业教育有所关注,应该了解传统的职业教育培训主要集中于职业考试和技能提升这两个部分,前者用来应对特定的专业考试,比如公务员考试、司法考试等,后者则是偏重硬技能的提升,比如金融财会、语言培训—这些模式至今存在。

但这些培训服务都无法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迷茫,也无法提升他们进入公司后的职业素养。

在过去,当毕业生要找工作时,他们可以求助的渠道十分有限。最常见的做法就是在网上搜“笔经”和“面经”,用刷题这种传统的应试方式来应对求职,还有的学生会请教学长学姐—一群和自己背景相似且已经建立起一定行业和职场认知的人。

邱兆年就曾长期扮演这样的角色,一个经常被学弟学妹们请教面试经验的学长。本科毕业后,邱兆年如愿进入一家知名咨询公司工作,还未入职时,他就被学弟学妹们“盯”上了。在和他们交流过几次之后,邱兆年发现大家的问题都十分相似,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我能做什么样的工作?我如何进入目标公司?让他感到惊讶的是,哪怕是学校成绩优异的那批学生,依然对未来十分迷茫。

“我在这里获得了一些针对性的指导,包括在面试中怎么包装自己,扬长避短,展示最适合某家公司的那一面。”

一次偶然的机会,邱兆年看到英国一家商校做的职业发展网站,在这个网站上,不仅有每个专业各届毕业生的去处,有各家企业来学校招聘的信息,也有相关的行业介绍、职业测评和面试辅导等信息。邱兆年当时就想,这些实用的信息不正是那些迷茫的学弟学妹们所需要的吗?

2015年,在遇到合伙人黄怡然之后,邱兆年创办了“职问”的雏形,一个解答用户有关职业规划、求职等方面问题的网站,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职场版的“知乎”。

职问成立的这一年,也是很多职前教育公司涌现的时间点。它们的创始人背景大体相同,多为85至90后,曾经手拿多家知名公司的offer,是学弟学妹们眼里的“面霸”“offer收割机”。他们大多在大公司工作过一段时间,都试图创业,用自己的方式帮助大学生解决求职困扰。

小灶能力派的CEO刘文秀也是这支创业大军中的一员。和职问一开始就从线上出发不同,刘文秀选择了从线下训练营开始,目的同样是帮助學生应对求职。

受到教师父亲的影响,刘文秀从来没有怀疑过教育的力量。从小城镇到大城市,从一群同龄人中脱颖而出,她始终认为,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工作了近6年之后,在出国留学期间,她有了新的想法,决定做教育。

最初,刘文秀从帮高中生做职业规划开始。但做了一段时间后,她发现这件事太不接地气了。高中生的主要诉求就是考一个好大学,选一个好专业,“至于做什么工作,选什么职业,对于他们都太遥远了。”

之后她将对象转移到了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身上,帮助他们做求职辅导。整个课程分为线上准备和线下训练两个部分,在为期5天的线下训练营里,刘文秀找了一批企业HR帮学生做模拟面试、简历修改和模拟业务实战等一系列培训,以此帮助他们找到更清晰的职业目标。训练营结束后,原本迷茫的年轻人有了很大改变,也让她逐渐确定,求职辅导这件事可以做。

无论是做求职问答社区的邱兆年,还是把培训重心放在线下训练营的刘文秀,以及涌现的其他一批职前教育创业者,都在2015年前后从不同角度开始为毕业生提供求职服务。

但这不足以支撑起一家公司。作为问答社区,职问获得了线上的流量,却难以实现商业变现。小灶能力派虽然向学员收取费用,但碍于线下培训,无论推广还是规模扩张都会受限,也无法实现长期的能力培训。如何在积累了一定口碑后采用更灵活的培训方式并实现用户数量增长同样是它需要考虑的难题。

商业世界是残酷的,仅有情怀并不够,更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把“帮学生找工作”这件事变成一门盈利的生意。

留学生是最早具备付费意愿的群体。追溯过去,很多职前教育平台都是从做留学生生意起步的。像现在已经比较成熟的Unicareer和职业蛙,最早都是从海外市场开始,让即将毕业的留学生获得来自经验人士的求职辅导。留学生不论从消费能力还是消费意愿上来说都比较积极,那么当国内大学生亦有这样的需求和付费意愿之后,这门生意是否能搬回国内呢?

移动互联网带动了知识付费的热潮。2016年开始,市场上一下子涌现出大量的音频付费节目,马东团队的《好好说话》作为首个付费节目在喜马拉雅上线第一天就突破了500万元销售额。

找一份好工作,大学生要花多少钱?

知识付费的爆发改变了人们对于“教育”的定义,让“终身学习”这个概念深入人心。更重要的是,在如今这个变革升级的时代,已经不再有绝对稳定的公司和工作,因此无论是大学生还是公司人,都意识到唯有提升自己的职业竞争力,才能对抗未来的各种不确定性。在这种背景下,“多学一点”或许已经是大多数人缓解焦虑的一种途径。

与此同时,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大学生的付费意愿提升了,也更加知道自己想往什么方向走。

袁听雨是东北林业大学的一名学生,尽管学的是英语专业,她从大二开始就已经想好自己未来要做战略咨询相关的工作。大二时她就报名了职前教育课,学习战略咨询相关的能力课程,“这类课程能帮助你快速入门,虽然我自己也会关注一些战略咨询的内容,但不如这种系统性的课程更有效率。”

袁听雨所代表的一种需求是当可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他们希望可以通过付费做信息筛选,同时提升效率。这种市场变化为职前教育公司提供了商业变现的可能性,也为邱兆年和刘文秀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他们需要改变策略迎合当下大学生的求职需要,即在线上做职业辅导。

它们却越长越像了

毕业于惠州学院的余绰立是小灶能力派的初期会员。她很清楚,作为一个二本院校的毕业生,想要进入自己理想的公司并不容易,但“我当时所处的环境比较闭塞,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或者外界能让我做什么。”余绰立说。

查面经的时候,她无意中发现了小灶能力派并购买了一套商业分析课。余绰立的初衷很简单,“希望能提高技能,帮我找到实习、工作。但这个需求有很多延展的地方,比如你首先得让我知道什么工作是我能做的,我适合什么样的工作,为此我要付出多少努力,提高哪些技 能。”

“当时我所在的环境很闭塞,我不知道能做什么,或者说外界能让我做什么。但小灶给我了我一个契机让我触碰到行业,打开了我的视野,把我从闭塞的环境中解放出来。”

这套商业分析课为期6周,从市场调研到竞品分析到市场营销等,每周讲一个版块,从周一到周五,每天上课一个小时。余绰立当时的老师是麦肯锡的员工,因此常常会讲一些行业中特别鲜活的例子,让余绰立印象深刻。学员每天都需要向助教上交一份作业,形式包括案例分析、报告分析等,如果有明显的敷衍痕迹,还可能被助教打回重写。“那6周里,我始终保持在一个高度输入、高度输出的状态里。”在余绰立看来,比起生硬的面试辅导,她更倾向于这类底层能力的提高。最终,余绰立如愿拿到了腾讯的实习offer,并在秋招季到来之前,获得了一家头部教育集团的正式offer。“你是我见过的第一个对产品分析这么细致的面试者。”余绰立的面试表现让她当时的面试官印象深刻。

一个普通高校毕业生的逆袭,这是像小灶能力派这样的职前教育案例中最经典的一种,也可以说是最能证明其服务价值。通常来讲,这类职业技能培训课程主要集中在7000元到2万元之间,前期主要针对职业技能的提升,导师往往是行业头部公司的资深从业者,为学生提供行业相关的入门指导,后期针对不同公司的笔试面试环节,也有特定导师加以辅导—这类导师通常有在目标公司工作的经验,即便没有,也可能来自对手公司的相关岗位。

余绰立所选择的课程只是职前教育公司提供的众多服务中的一种。如今假如你进入一个职前教育网站,会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庞大的课程培训体系,可以覆盖从认知到求职的任意环节。而在更早之前,在很多在线职前教育的雏形里,这些并不完全存在。尽管大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在线教育,但不同玩家的起始点有所不同。

像小灶能力派这样专攻课程内容开发的公司,希望能吸引更低龄的学生,理念是有技能傍身,无论未来去什么公司、做什么工作,都自带能 力。

当然还有一些公司希望能更直接地解决找工作的实际问题,比如面包求职,针对的就是那些正在找工作的大学生,通过提供求职辅导,比如修改简历、模拟面试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求职成功率。

但如今一个大的趋势是,职前教育公司的服务模式逐渐一体化,从着重某个求职节点,转向覆盖整个求职过程。

尽管各个公司之间可能仍然存在一些内容壁垒—有一些专注于商科,有一些则偏向互联网—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始团队的资源和优势,但总体而言,无论它们原先服务于哪类人群,专注于哪个职前节点,如今它们都变得更有野心,因为大家都意识到,专注于某个细分环节或许能为自己带来最早一批的种子用户,但实现不了规模增长。

在这样的考虑下,一个新的出路是,在原有服务的基础上向前后延展—原来做面试辅导的开始建立内容课程,原本做内容的开始增加终端的求职指导,甚至往后延伸,都希望自己能够为年轻人服务到入职后3年。也正因为如此,现在这些职前教育公司在面对公众时更愿意将自己定位成“职业教育”,这样更便于它们打通以进入职场为节点的前后3年的消费人群。

“你虽然了解自己,但你不了解行业,以及行业里面有哪些更好的选择。这类课程相当于告诉你一个原本不知道的世界,为你打开了一扇门,带你走几步,至于之后,还是要靠自己。”

但这可能造成的一个隐患是,假如你想要寻求职前教育的帮助,你会发现很多公司都长得太相似了。职前教育公司提供的课程大多是入门级别的,导师大多是行业资深从业者,这意味着不同公司之间的内容差异并不大。怎么获得用户的持续增长以及提升现有客户的完课率都是创业者正在考虑的问题。

学校和企业或许是两把钥匙

为大学生的求职之路保驾护航,这是很多职前教育公司建立的初衷。它们就像一座桥,连接着企业和学校两端,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更具有实践技巧的培训课程。

桥的这一端,作为向社会输出大学生的源头,学校非常清楚,只是教授学生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一方面,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鸿沟,学生们只有通过不断的课外实践才能跨越二者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学校提供的知识往往滞后于行业实际需求,学生只有走出象牙塔,才能真实感受行业的脉搏。

学生有向外的需求,学校也关注到了这点,很多高校对于职前教育公司的态度已经有所转变,把职前教育课程引入学校就是一个重要的变化。

如今,不少职前教育公司会选择和高校合作,为学生提供一些免费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求职类辅导课程,在它们所合作的高校中,以中外合作办学的高校最为积极;其次,一线城市的不少985及211大學同样释放出开放的信号,希望能借此帮助学生更接近市场,甚至一些院校愿意开放学分给这些课程,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但另一方面,学校对于社会公司的介入,仍然比较警惕。上海一所高校就业办的负责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表达了学校的态度:“对于职前教育公司,我们希望它们能弥补学校的就业指导功能,而不是替代学校就业办的作用,更不是给它们提供营销的渠道。”在进入高校之前,职前教育公司仍然需要经过严格的资格审查,而一旦被认为违规,将很难再和学校有后续合作。

未来,职前教育公司是否有可能与高校达成更深入的合作,和学校一起共同开发课程,为学生提供优质的项目实践培训课程,或许是一条可以探索的道路。

另一端,企业对职前教育公司的兴起当然很欢迎。从雇佣方的角度来说,它们希望每个进入公司的新人是做好准备的,包括对职场的认知,对所处行业的理解,同时具备从事岗位工作的实践能力,这些恰恰是如今职前教育公司所提供的课程内容。

“我们现在的经济处于一个新的变革期,各行各业都在面临产业升级。很多公司都认同一家公司的发展速度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其人才的供给速度。”刘文秀观察到,企业不是不想招人,而是想招合适的人。既然职前教育公司可以帮助大学生做这些基础的职业技能接轨,那何不将企业的需求直接植入培训呢?一种跨界合作的方式出现了。

以小灶能力派为例,它正在和企业合作,基于双方的需求共同研发一些教育产品,将企业实际的项目课题放入培训内容,让学生模拟企业员工,在完成企业课题的整个过程中,针对性地给予指导。目前和小灶能力派达成这类合作的企业已经超过40家。未来这种类型的合作会变得越来越紧密。对于企业来说,大量95后学生对其课题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本身就有实际的价值,同时它们还能从中找到与公司招聘需求相匹配的学生。对于学生而言,即便最终没能拿到企业offer,这份实战经验—一次参与真实项目的过程—对于后续面试同行业的其他公司也很有帮助。

在解决了为企业端输入合适的人才之后,对于企业内部人才的优化也是这些职前教育公司想要打通的业务环节。随着技能需求的升级,公司人需要不断自我提升,才能匹配公司发展的需求。未来,和企业定向合作,针对在职员工开发课程也是一个方向。

不过眼下,大多数职前教育公司还处于提升内容品质和建立技术壁垒的阶段。目前职前教育市场仍然是鱼龙混杂的局面,似乎只要有某个领域的人脉资源,就能够向学生输出经验,为想要去这一领域的大学生提供帮助,但这种形式能否长久还要打个问号。

效率,是我们采访的几位职前教育公司创始人共同提到的关键词。某种程度上,它决定了公司未来的发展状况。“你是否能在服务了这么多用户之后仍然保持高效,这可能是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邱兆年分析道。

“企业要想生存,你的生产效率一定要高于社会平均的生产效率才能活下去,不可能老是靠着资本养,这是一定会被比下去的。”刘文秀对于公司的生产效率同样非常重视,并且她认为这是一家职前教育公司未来重要的竞争力,需要公司能在背后搭建一个强大的运作流程体系。“未来3年左右,行业内可能就会出现一些玩得比较好的玩家。”刘文秀这样判断。

时间总是在验证一个又一个商业模式。曾经在职前教育领域里,有不少公司打着保offer的名义吸引学生,这类服务往往价格很高,不仅结果不可控,且无法提升复购率,因此难以长久,很多原本以保结果为名的公司如今正在减少甚至回避这项业务的比重。内容成为所有职前教育公司越来越注重的事情,整个大趋势都愈发关注教育本身,“教育是不保结果的,教育就是让你变得更好!”孙凌说。

猜你喜欢

大学生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