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佩斯:多瑙河上的明媚与悠远
2019-09-25李镇西
李镇西
以前每次想到陈佩斯,我就会想到匈牙利首都;也可以反过来说,只要一想到匈牙利首都,我就会想到陈佩斯。因为据老艺术家陈强说,1952年大儿子出生时,他正好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便为儿子取名“布达”,并对妻子说,如果将来再生个小儿子,就取名“佩斯”。两年后,陈强果真有了小儿子,20多年后,他还成为了给老百姓带来笑声的喜剧艺术家。
坐落于多瑙河中游两岸的布达佩斯,早先其实是遥遥相对的两座城市——西岸为布达,东岸为佩斯,1873年两座城市合并而成“布达佩斯”。
“石头的交响曲”
早晨一出门,扑面而来的阳光让我的心情无比晴朗。清净的大街上,一排排典型的欧式建筑沐浴着阳光,庄严而静谧。街边的大树已经褪下了叶子,苍劲的树枝被阳光涂抹在高楼的墙上,这些大写一般的剪影抚摸着那些精美的窗户和门楣,颇有情趣。
碧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如大海一般浩瀚,一枚淡淡的月亮,若有似无地浮在“海面”上。偶尔掠过一架飞机,机尾长长的烟雾划过,在“海面”留下气势磅礴的白色弧线。
公交车在市区穿行,教堂的塔尖、游乐场的摩天巨轮、多瑙河泛金的水面以及逆光中的桥梁……一一在窗外掠过。车子驶过著名的链子桥,我来到多瑙河东岸的城堡山下。踏着积雪往上走,快到山顶时抬头看上去,古树的枝丫之间,高高的教堂尖顶直插蓝天——著名的马加什教堂到了。
据导游手册介绍,这个外观属新哥特式的教堂,其实蕴含了匈牙利民俗、新艺术风格和土耳其设计等多种色彩,特别是一旁的白色尖塔和彩色屋顶,为整个教堂增加了些许趣味和生动。教堂内部的彩绘玻璃和壁画,更是不能错过的观赏重点。马加什教堂原本是布达圣母教会,后因匈牙利国王马加什在此举行婚礼而改名,也是匈牙利国王加冕之处,所以又被称作“加冕教堂”。该教堂始建于13世纪,后来经过多次修整,经历改朝换代的时代变迁,使马加什教堂从最早的天主教堂,到土耳其占领时改为清真寺院,再之后又加入了巴洛克和新哥特风味,因而成就现代深具特色的教堂,教堂内会不定时举行音乐会或教会活动。
我不懂建筑艺术,对教堂建筑更是外行。但以我这个外行人的眼光看,也能感受到马加什教堂与其它教堂的不同所在,这真是一座造型奇特的建筑。它之所以被称作新哥特式的教堂,是因为它虽然有着哥特式建筑的基本特点,但在设计上却抛弃了传统哥特式建筑的对称结构,独具匠心地将高高的钟楼修建在教堂的一角。这使得整座建筑一下子有了几分活泼,凝重的教堂与轻盈的钟楼相映成趣。
教堂的拱顶尤为壮观,彩色玻璃镶嵌而成的图案反射着阳光,跳动着耀眼的色彩。教堂两侧高耸着若干尖塔楼,其中最高的一个呈圆柱形。它下半部分的四周布有五层尖拱顶的长窗,每层窗户都是经过雕镂的象牙塔,精美细腻;塔柱越往上越细、越尖。抬头极目,尖细的塔顶最后似乎渐渐融入苍穹。我后退几十米回望,塔楼宛如插在大地上的一把利剑,巍然屹立,遥指蓝天。无声的建筑却让我听到了壮美的音乐,难怪著名作家雨果曾赞誉马加什教堂是一座“石头的交响曲”。
教堂外面的山边有一圈回廊式的建筑,那是著名的渔人堡。和古老的教堂相比,渔人堡建成不过100余年。这里最早曾是个鱼市,后来渔民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而修建了此堡,作防御之用。因此这里的确是一个“堡”,不但有城墙,还有瞭望塔,但早已没有了“渔人”的气息,而成了一个绝佳的观景台,今天还有一对新人在这里举行婚礼。站在上面,俯瞰布达佩斯全景,多瑙河上的几座大桥、桥下河面上缓缓行驶的游船,还有国会大厦以及远远近近的高楼塔尖……游人到了这里,就能明白为什么布达佩斯有“东欧巴黎”和“多瑙河明珠”的美誉。
链子桥下的铁鞋
离开马加什教堂和渔人堡,我进入了古王宫。城堡山的整个南端都被规模宏大的古王宫占据着,由此可以想见,王宫的规模是何等浩大。这座最早建造于13世纪,当时只不过是个简陋的、筑有高墙的堡中之堡,直到十五六世纪才逐渐形成具有三大庭院的哥特式宫廷建筑。几百年来,几经战乱,王宫六次被毁,六次重建,最后成为欧洲最辉煌的王宫之一。最近的一次不幸,是二战的炮火又几乎将它变成废墟。又经过几十年的修复,今天这座宫殿已向游人开放,它的正殿已被辟为“民族画廊”,即国家美术馆和博物馆。
在三层巨型大厅里,展示着匈牙利历代名家的大量绘画和雕塑精品。真正看懂这些艺术珍品得有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包括宗教典故,我显然不具备这些素养。但一座座人物雕塑所展示的逼真的造型、生动的表情、流畅的线条、饱满的力量;一幅幅油画所描绘的明媚的笑容、暗淡的忧伤、细腻的肌肤、鲜活的细节……我还是能够感受到的。艺术有时不是要观众“明白不明白”,而是让观众“感动不感动”。
意外的感动来自一场美妙的合唱。在二楼和三楼之间展室外的圆形大厅里,我邂逅了由一群女士奉献的合唱。她们站在合唱台上,手捧曲谱,随着一位极富艺术家气质的指挥而演唱。她们的面容虽然不再年轻,却散发着高贵的气质。我当然听不懂歌词,但女声在整个大厅回荡,她们的声音依然有着少女般的清澈圆润,纯净和谐——如清晨的林中射来温暖的朝晖,如寂静的山涧流过活泼的清泉,让人的心境一下变得舒缓、轻盈而自由。
从城堡山下来,我踏上了著名的链子桥。链子桥是布达佩斯的标志,很多有关这座城市的电影或图片都有这座桥的形象。它是多瑙河上连接布达和佩斯的第一座桥,被认为是多瑙河上最美的桥。这里最早有一座木质浮桥,1820年匈牙利伯爵塞切尼·伊斯特万急需过河参加父亲的葬礼,但遇上糟糕的天气,他无法通过木质浮桥过河,不得不等到天气好转再继续赶路,为此他被耽误了一周之久。痛定思痛,他决定在多瑙河上建一座桥,后请来英国造桥大师威廉·蒂尔尼·克拉克(WilliamTierneyClark)设计。该桥于1839年开始兴建,1849年完成。1850年,匈牙利设计家亚诺士设计了链子桥两端的狮子雕塑,狮爪紧紧抓住两岸,象征布达与佩斯紧紧相连。
链子桥中间是车行道,两侧人行道。缓缓行走在链子桥上,我才感觉自己真正走进了多瑙河。往上游看去,逆光下的河水缓缓而来,直流进我的怀抱。两岸高楼之间高低不齐、刺向蓝天的塔尖,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布达佩斯又被称作“千塔之城”。
往下游看,晴空下的多瑙河果真是蓝色的——它倒映着蓝天,缓缓继续前行;水面上的一群群海鷗却一点都不“舒缓”,它们欢呼着,以蓝天为幕布,在多瑙河上激情舞蹈,于是,默默前行的多瑙河,以及两岸静静矗立的楼房,仿佛也随着海鸥的翻飞而有了动感。
走过链子桥便踏上了东岸。前行一段路,远远地看到河边有一排鞋子,好像是有人将这些被打湿了的鞋子放在阳光下晒干一样。走近一看,这些鞋子大小不一,式样各异,有童鞋,有女鞋,有皮鞋,有凉鞋……我蹲下细看,这些鞋都是铁铸的。在长达50米左右的岸边,这些鞋并非整齐排列,而是很随意地扔在那里,有的鞋斜放着甚至倒放着,但所有鞋子的鞋尖都朝着多瑙河。
原来这是一个主题沉重、构思巧妙的雕塑作品,用以纪念二战时被屠杀的波兰犹太人。
这些犹太人不是纳粹屠杀的,而是长期活跃在匈牙利的极右组织“箭十字党”所为。1944年3月,纳粹攻占匈牙利后,亲近纳粹法西斯的“箭十字党”顺势上台,效仿纳粹德国对犹太人实行赶尽杀绝的政策,把大批犹太人赶到多瑙河畔集体枪杀,具体地点正是链子桥附近的岸边。行刑前,“箭十字党”人要求犹太人脱去鞋子——因为鞋子可以拿去交易换钱。随着一排排枪声响起,成千上万中弹后的犹太人坠入冰冷的多瑙河,岸边留下一双双沾满血迹的鞋子。在二战前和二战期间,匈牙利被屠杀的犹太人达60万。
没有历史图片,没有文字说明,但这组鞋子的群雕,是怎样的震撼人心!和一般的纪念碑或人物雕塑不同,这几十双乃至上百双铁鞋静静地躺在河边,让路过这里的人们猝不及防地进入历史,进入那恐怖的一刻,好像隐约听到一个又一个犹太人“扑通扑通”倒进河里的声音,不,仿佛自己就是其中一个犹太人……我还看见,许多鞋子里放着蜡烛,旁边还有鲜花,人们以这种方式寄托哀思,并提醒人类永远不要忘记当年多瑙河上那惨绝人寰的一幕。
(作者系新教育研究院院长、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原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