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小记(五则)

2019-09-25杨献平

文学港 2019年8期
关键词:苏武匈奴诗经

杨献平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诗经》被认为是汉语诗歌的源头。《诗经》之伟大,在于其无比高超的艺术性,真实、浪漫、简朴、深切。因为《诗经》,汉语在其早期时候,就拥有了独特的多义性和多维度,使之成为世界上最为宽泛而又歧义、指向驳杂、内蕴丰富的一种语言艺术。《诗经》是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之间创作和流传于古中国各地的诗歌作品,其作者大都不详,有赖于西周名臣尹吉甫的收集,经孔子编订之后,于汉武帝时期成为儒家经典之一。也就是说,《诗经》大致是早期汉诗的一个较为全面的选本,她承载和记录了西周到春秋期间的各个地区的人们创作的诗歌作品。

这个尹吉甫为今湖北房县人,也有说是今四川泸州市龙马潭区石洞镇人,还有说是今河北南皮人和山西平遥人。至今,这四个地方均有其遗迹。但不论尹吉甫是哪里人,他所编纂的《诗经》,确实是汉语诗歌的不朽开端。时为周宣王在任期间,先后任用召穆公、尹吉甫、仲山甫、程伯休父、虢文公、申伯、韩侯、显父、仍叔、张仲等贤良之臣治理国家,一时间,也呈现出升平之气象。其中的尹吉甫,即兮伯吉父,他的原姓为兮,名甲,字伯吉父(也作甫),其中的尹,是西周时期的一个官名(内史)。后世称之为尹吉甫,尹这一姓氏大致由此而来。公元前823年,西周的劲敌猃狁(极有可能也称之为猃狁、玁狁)即西戎(匈奴前身)再次引兵犯境,兵峰直指今陕西泾阳,危及京师。周宣王派尹吉甫带兵抗击(也有可能是周宣王御驾亲征,尹吉甫等共同辅佐)。

《诗经·六月》便是这一次征伐猃狁的诗歌形式的记录。全诗如下:“六月栖栖,戎车既饬。四牡骙骙,载是常服。玁狁孔炽,我是用急。王于出征,以匡王国。比物四骊,闲之维则。维此六月,既成我服。我服既成,于三十里。王于出征,以佐天子。四牡修广,其大有颙。薄伐玁狁,以奏肤公。有严有翼,共武之服。共武之服,以定王国。玁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织文鸟章,白旆央央。元戎十乘,以先启行。戎车既安,如轾如轩。四牡既佶,既佶且闲。薄伐玁狁,至于大原。文武吉甫,万邦为宪。吉甫燕喜,既多受祉。来归自镐,我行永久。饮御诸友,炰鳖脍鲤。侯谁在矣?张仲孝友。”

艺术的大道永远是“大道至简”和“大智若愚”的。《六月》这首诗很容易让人想起某种纪传体史诗,是对一次战争的全景式的描写,从起因、过程,乃至皇帝和大臣,兵卒及战争的实况、结果,都有着非常确凿的叙述的交代。其中有宏大的场景,概括性的词语,也有细节的描写,以及具体人物的刻画。特别是“薄伐玁狁,以奏肤公。”“文武吉甫,万邦为宪。”“侯谁在矣,张仲孝友”等等,使得整个诗歌的筋骨明显,充满现场感和人的温度。

然而,再好的臣子,也有被误解的时候。到晚年,尹吉甫也遭到了流放。对《诗经》的搜集和编撰工作,大致也是尹吉甫这时候才开始的。人在逆境时候,方才能夠理解艺术的幽微与神妙,也方才与自己的内心靠得近一些,更有能力和时间来检点自己、人生乃至王朝的命运。也或许,尹吉甫只是出于对诗歌的热爱,方才做此项工作。总之,凡是伟大的事情往往起源于某种微末之想、无谓之举。因为收集整理了这些诗歌,尹吉甫也被后世尊称为中国的“诗歌之祖”。

台湾学者李辰冬认为,《诗经》便是全部出自尹吉甫之手,即尹吉甫乃是《诗经》的作者。这个说法有待商榷。但《诗经》中,确实有不少篇目与尹吉甫关系很深,如《大雅》中的《崧高》《烝民》《韩奕》《江汉》等篇。作为编纂者,在这项工作当中,加几首自己的诗歌进去,也是非常有可能的。但若说整部《诗经》都是尹吉甫所为,似乎并不能够令人信服。因为,《诗经》的时间跨度及其中不少诗篇,并非一时一地,更不限于尹吉甫在世的那段时间。

不管怎么说,《诗经》开创的汉语诗歌传统,对中国文化和文学的影响,迄今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写战争的诗歌,除了这首《六月》,还有《无衣》《采薇》等等。尤其是《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这首诗歌简单到极致,却浓烈得到了灿烂的地步。大意是说,去作战,我们同穿一件长袍,修理好我们的戈矛,朝向同一个目标。我们同穿一件衬衫,修理好戟矛,一定要消灭敌人。我们同穿一件外衣,修理好铠甲与兵器,一同去前方杀敌。这首诗歌当中所体现出来的举国同仇敌忾的团结精神与高昂士气,是《诗经》中最为慷慨激烈的,也是所有书写战争的诗歌当中最具有“人味儿”的无上佳作。《无衣》所体现的战斗精神,尤其是战士之间的那种相互激励的铿锵与纯粹、热血与铁性,其本身就是一则绝好的“战前动员”和“战斗檄文”。无论何种环境和年代,《无衣》都是冲锋的号角、催发的战鼓与鼓荡不息的作战意志。

胡天悲歌

公元前100年,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因副使张胜与匈奴帿王、丁零王卫率属下将军虞常密谋,劫持匈奴单于母阏氏归汉,虞常在汉时与张胜相知,将此事告知张胜,并要刺杀卫率立功。事泄,匈奴帿王战死,虞常被抓获。单于恼怒,扣留苏武等一干汉使,张胜变节投降,苏武被囚地牢。

从单于庭到北海(贝加尔湖),沿途的夏天在马蹄之下日升日落,也在高岗与匈奴牧者的木车之下,孩子们骑羊射箭,大人们在马背上奔驰,或者蹲在羊的硕大乳房前,挤出白花花的奶水。

到达北海时,俨然秋天,青草开始枯萎,寒霜在早晨湿了衣衫。临时搭建的茅庐,到处冰凉。寒冷的风像是无孔不入的软刀子或奔窜的毒蛇,虽不见流血,但给人的那种冷和骨头疼无以形容。

没过多少天,下了一场大雪,先是满天飞翔,就像是长安春天的柳絮和杨花,在空中舞蹈。雪中的寒冷,比刀子更甚,也更决绝。世上的悲苦,再没有比去国怀乡更为深切。在这茫茫雪原,苏武已经忘记了时间,唯有那反复茂盛和死去的草木、不断消长的羊群,在自然之中,偶尔令人触目生情、动容伤怀。

可就在苏武被放逐的第三年,匈奴且醍侯单于死,狐鹿姑继位为单于。大汉与匈奴的战争仍旧连年不断。那些汉朝将军,大都在震惊一时的巫蛊案中被满门斩杀,贰师将军李广利征战中,闻听家族在巫蛊案中被汉武帝诛杀,不忍兵士跟着自己命丧荒漠,投降匈奴,匈奴恨其杀戮本族甚多,斩杀以谢亡灵。

猜你喜欢

苏武匈奴诗经
《诗经》中走出的“庄姜”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昭君出塞
匈奴王的珍宝
义退匈奴兵
苏武牧羊
飞将军抗匈奴
巧用《诗经》解难题
来鸿
韦孝宽守玉壁